困局与突围:广播媒体转型的创新路径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语境下的广播,其收听率、受关注度一度被某些人唱衰.而在5G、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广播不断从移动音频、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和社会化媒体中寻求突围,不断从业态、技术、模式、形态、内容、场景等方面寻求创新.本文聚焦广播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突围,剖析广播如何打破困局,实现逆势增长,为广播媒体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启示与思考.
其他文献
为解决地震波传播的野外观测在教学中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地震波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助推实践教学”的理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团队搭建了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了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了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网格化、观测系统设计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实践表明,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的地震波传播问题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户思维就是围绕用户需求,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在各地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用户价值被不断发现、挖掘并驱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本文从树立用户思维、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地方广电机构推进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媒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广播媒体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人们对广播的认知改变,广播的组织形态、声音的存续方式、媒体的经营模式、内容的生产力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媒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广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被融媒体矩阵的复合式传播所取代,矩阵传播呈现出时空融合、感官延伸、关系网络推送等传播新偏向.本文认为,广播融媒体矩阵传播需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注重用户导向型的内容生产,利用平台数据构建关系网络,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协同联动,打造音频大生态.
本文基于广播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功能扩展,在对广播生产边界流变的检视中探究广播的听觉文化与情感价值,强调广播的创新始终应伴随着垂直化、视觉化、数字化和媒介化转型.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发,系统阐述地方广播电台建立广播融媒平台的战略目标、路口与路径,深入探讨跨地区融媒平台的可行性基础、可实践方向和协同创新展望,并结合南京广播“在城市”系列的新媒体实践,总结以跨地区融媒平台助力广播业协同创新的优势,这对于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的融合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数字媒介语境下,有声阅读的发展丰富了听觉文化的形式,回归自然听觉成为当下听觉文化的精神诉求之一.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探析有声阅读在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中重塑听觉文化回归方式和路径,强调了传播的文化价值.
伴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内高校纷纷设立海洋科学专业,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该文分析了我国海洋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论述了科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效果,探讨了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研究表明完善的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加上科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对海洋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视频以一种常态化应用方式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视频化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媒介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互动,可以说,视频化已经成为当前数字化生活最为重要的信息样态.本研究对移动视频化生活进行剖析,指出其意义与风险,以推动移动视频传播能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移动音频平台的用户角色是产消合一者,互动是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平台之间最显著、最多内容的形式.用户个体互动趋向私密化,平台群体间的互动趋向社区化,平台互动逐渐兼顾线上与线下,但存在着部分用户互动内容低俗化、用户平台互动参与度不足、新媒体平台媒介素养缺失等问题.本文以喜马拉雅客户端为例,提出移动音频平台要强化把关机制,提升内容质量,创新互动方式,增强用户黏性,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