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丰富想象,培养创新品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63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善用推测性填补
  所谓推测性填补,就是根据某篇文章的内容通过想像加以增添补充。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优秀的文章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的重要材料。
  必修三《祝福》一课,有着相似的三句话。①“‘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②“‘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③“‘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这三句均为四婶呵斥并阻止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课堂上教师将此作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点,首先设问:“能否根据情境推测并想象四婶说这些话时的不同心理?”但教师还没有就此止步,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紧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面对四婶的呵斥,祥林嫂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难道是我摆放得不整齐,四婶怎么会不放心我做事?”“我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让四婶这样嫌弃我?”“我已经在土地庙捐过门槛了,为什么还是不能参与祭祀?为什么还是不把我当正常人看!”……甚至有同学脱口而出:“祥林嫂觉得有满肚子的委屈,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而后教师稍作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祥林嫂所遭遇的不幸竟然成了她的罪过!
  显然,在这个推测性填补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开展了创造想象活动,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一次实际的锻炼。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生成评价性讨论
  评价性讨论就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发表自己评价性意见。在阅读教学中,在同学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来分析评价文章,许多同学就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评论。
  在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有同学就“吾与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曾皙的治国理想就是一种休闲娱乐,这和儒家的治国理想背道而驰,孔子为何赞成?还有同学质疑这处的翻译:暮春时节,能在沂水里洗澡么?“浴”应该是“沐浴仪式”;“风”就一定是刮的风吗?这里是否要活用成动词,译为“唱歌”?因为《国风》、“采风”中的“风”就是“歌谣”之意;“归”是回去吗?“归”即“馈”也未尝不可呀?整句的意思是否可以翻译成“在沂水边举行了沐浴仪式,在舞雩台上唱起祭祀的歌谣,吟诵给神灵”?还有同学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疑惑:沂水距离曲阜231公里,那么曾皙一帮人需要步行多久才能到呢?
  学生的这些发言,乍听起来都是一些理性评议,但实际上,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形象,是丰富的想象活动,是生动的形象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锻炼并渐趋成熟。
  三、辅之逻辑性思维
  创造想象只有在逻辑思维的调节下才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结果。因此,在启发学生积极想象的同时,还必须引导他们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当然,评价应在想象之后而不是在想象之前,否则会抑制想象的展开。
  在学习《雷雨》时,学生对“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的潜台词非常感兴趣,觉得“凭”字用得极妙,认为鲁侍萍的欲言又止饱含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并领悟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师在此设计了一道想象题——如果鲁侍萍直接说出“你是萍,你就是我的亲生儿子——萍儿!”周萍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的思维火花顿时就迸发了,其中一位学生甚至想象周萍因为缺少母爱,一直都在思念着自己早已“过世”的生母,没想到母亲还活在人间,并且就在眼前,这让他喜极而泣,最后一家人团圆了。
  学生的想象是活跃的,但质量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质量,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想象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大团圆”的想象意见最多,认为它新颖却不合理:首先,“周萍对母爱的回忆本来就是空白的,谈不上一直思念”。其次,“凭借周萍的地位和年龄,不会允许自己相信还有这样一个母亲”。再次,“团圆只是美好的想法,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最后,“戏剧的任务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轻易就能化解,人物形象如何凸显……”
其他文献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亮点点亮自己;招聘班级语文助理,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尖子生的领头羊作用,挖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用他们的亮点点亮其他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摘 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培养学生多途径积累材料的意识与方法以及多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与习惯。本文试图就学生素材意识的养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运用     谈及作文,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什么考生面对作文考题无从下手?又是为什么考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材料却仍显材料贫乏呢?关注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一个原因,即学生的素材意识没有形成或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生动活泼的启发“怎样喜欢写”的时候则更少。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还是满怀热情地在认真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凡有成功者,几乎都是欢喜地尝试,收获的都是快乐的果实。他们不但不害怕写,还乐于时常动动笔,对于能
《寂寞》一诗中运用了“野草”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将诗人的寂寞感形象化。寂寞感是诗人要传达和反映的情感,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则是具体的,形象的,这种寂寞就如同“园中的野草”,“长得如我一般高”,诗人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化为生动的具象,把诗人的情感形象化。  “野草”作为诗中的意象,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结合而成,它是一种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戴望舒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则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又不能维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首先,把“激发兴趣”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开端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驱
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初中生名著阅读时间不够  据现有的调查,现在学生课后作业太多,基本上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特别初三的同学们,完全沉入升学考试的复习大战。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文学,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强调应试能力,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极为不利。  2.学生阅读趋于盲目  有些学生向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让
【摘 要】“性异性”孩子是指在性格、心理及行为上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难以应付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这一部分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些有效办法。  【关键词】“性异性” 电教媒体 品德教育    常听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教过的许多学生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各科优秀的尖子生,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特别
我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经常被孔子与其弟子那种融洽的交流氛围所感染。试想: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听着弟子们自由地交谈,抒发心志,对于一个老师,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甚至教师几乎就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必须对老师言听计从。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有效培养人才的目的。这也引起了教育专家的深思。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