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n3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因而,担任基础教育重要功能的语文教学,在培植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新一代具有创新性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 个性 实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可见,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必须担当起重要的责任和功能。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革新传统教法,强化创新意识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教师讲得唾沫飞溅,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从指导学生读书入手,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来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动脑、动口和动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互换了角色,教师由原来“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则由原来的“观众”变成了“演员”。比如:我在教《雷雨》时,就先指导学生按我布置的思考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动脑的局面,从而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接着,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最后,由学生质疑问难,评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大家各抒己见,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生动场面。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互动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比例,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事、景、物的感受体会与教师往往有些出入,甚至背道而驰,这正是他们创新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满足他们的创新欲望,善于诱发他们的求异心理,摒除“历来如此”的固定思维,诱导学生换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有的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提出了不同看法,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又如:讲授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敢于破旧立新,反其义而行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杞人忧天”中杞人的行为难道不是居安思危,值得提倡吗?“见风使舵”的船夫又何尝不是一个智者?面对凶狠的入侵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未必违背了社会的宽容美德。……也许学生存在肤浅的认识,有的甚至存在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但其观点只要有独到、新颖、别致的因素,教师就应该及时肯定、热情鼓励并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保护并能很快发展。
  二、充分尊重个性,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具有独立创新的精神。真正的创新人才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自主地思考,教师就要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选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等教法),让学生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既要争当第一名,又要争当第一个,让学生竭尽所能,盘活库存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发现语文学科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有了这种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充分展示潜能,突现自己的个性,通过发散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对知识进行新的思维排列组合,产生新思考和新见解。
  如:我在教《鸿门宴》这堂课中,大部分同学认为,项羽愚蠢轻信,心中无主见,以致后来失败。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项羽重义气,刘邦亲自登门谢罪,如果这时候把刘邦杀了,那不是显得自己太没肚量?还有的同学认为项羽很有政治眼光,因为这时项羽为诸侯首领,要为了维护大局着想,此时不能杀有功之臣刘邦,不然会弄得人人自危,一旦其他诸侯叛楚,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本意相违背,但不能说没有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这种从新角度思考问题的做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作文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和风格。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就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老师不宜将作文题目、题材和文体等限制得太小太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找最能展示自己个性的东西。
  三、鼓励自我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亲自参加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将课内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拓宽学习空间,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作品中富有想象的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领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思维。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我在教学之余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小品,要学生扮演项羽、刘邦、范增等角色,现场模拟表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或表演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要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多听、多说、多问、多想、多练,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因此,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比如:我经常组织春游、野炊、参观、采访、讲故事、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参加小记者活动、成立文学社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同学讲故事大胆想象,演讲比赛大胆创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常常采用多种写作方法……这些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既发挥了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动态思维的情境;也可以扩大阅读视野,多准备一些文学作品、科普小品、天文地理、电视网络等,让学生遨游于广泛的阅读天地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同样的内容,让他们多写想象文章或诗歌、童话,甚至学写剧本等。总之,要尽可能敲击学生的心灵,启发心智、培养兴趣、促发创新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代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潮流,具有现代意识,与时俱进,充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语文学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在语文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方法体现教育创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劼人:《创新人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
  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3、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4、熊兆武:《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5、王本法、高峰强:《世界智力训练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1
其他文献
一株花,好的枝干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绿叶与鲜花的装点,枝干再美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同理,一篇作文,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精美的语言来美化它,那么,再高明的立意与结构也无济于事。精美的语言就是作文的绿叶与鲜花,精美的语言就是作文的精神与灵魂,它能使你的作文发出耀眼的光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作文语言水平呢?  一、要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的语言是经过刻意加工、美化了的个性语
期刊
整体阅读式探究教学其教学环节有导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新授、作业巩固。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主线,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先学先讲(先探究),教师后讲后帮(后归纳),把教师“引”和学生“探”有机结合起来。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新授、作业巩固环节都有问题循环,且问题循环顺序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这说明具有问题循环的教学环节都有自学、问题、讲授、演示、评价等要素,要求师生在各自的教学
期刊
“阅读材料”是地理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上阅读,也可以在课下自行阅读。无论是初中地理、还是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教材,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仅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就有16处之多。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以下几类: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5页的“探索地外文明”第74页的“厄尔尼诺现象”。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初中地理日本一节
期刊
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一、校园交往实践式  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如:教《应该帮助他们》(第四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留心平常的生活见闻、影视故事或新闻报道。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所熟知的人们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再联系两幅图
期刊
为了了解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笔者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对黄陂区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评价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区内学校(高1、初中6、小学2)9所、各镇初中3所、镇中心小学4所、村级小学4所,合计被调查中小学共20所,体育专职教师57人。  2、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教学评价法等方法。 
期刊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教师能给予学生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师爱了。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
期刊
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层出不穷的硬件、软件和新技术不断冲击着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学习新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原理与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编程、维修和系统维护的初、中级人才,培养社会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但是,近年来,由于高中大面积扩大招生,导致
期刊
语文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好语文的方法很多,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要研究作者的写作特性  由于作家的经历、文化、修养等不同,作品的个性也会有所不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同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如果只是依照参考书,认为应该批判的只是旧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研究两篇作品的写作角度、不同的的语言特色、不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训练后恢复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加之多种科学的综合利用,已将训练后的恢复放到了与各种训练手段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逻辑分析、教学体会,对学生运动后疲劳的形成、表现及预防和恢复进行初步研究和讨论,为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部分依据。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研究的现状
期刊
北洋军阀是近代一个具有政治、军事特性的反动统治集团。北洋军阀是怎样兴起的?其反动性表现为什么?在它统治时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转变是怎样实现的?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北洋军阀的起源  “北洋”最初仅仅以一个与“南洋”相对的地理概念出现,“北洋”被用于政治命名是在第二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适应《天津条约》的需要在通商口岸设立北洋通商大臣开始的。1901年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由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