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疲劳产生原因以及恢复手段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n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训练后恢复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加之多种科学的综合利用,已将训练后的恢复放到了与各种训练手段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逻辑分析、教学体会,对学生运动后疲劳的形成、表现及预防和恢复进行初步研究和讨论,为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部分依据。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动态,对涉及调查的结果、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
  2、逻辑分析
  以系统的思想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学原理,采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进行探讨,为科学地得出研究结果提供保证。
  二、分析结果
  1、疲劳的临床表现症状
  ⑴神经系统:疲惫无力,精神不集中,不想参加训练,失眠多梦,头昏、头疼,心情烦躁,易激动,反应迟钝,健忘等。
  ⑵心血管系统:气短,胸闷,心区不适,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率不齐,心动过速等。
  ⑶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呼吸加快,肺通气量下降,耗氧增加,肠胃机能下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出现尿色异常、尿频、运动性尿蛋白呈阳性。
  ⑷免疫系统:免疫功能降低,Hb值降低,血细胞总数增加。
  ⑸运动机能:运动成绩降低,机体易疲劳,动作不协调,技术变形,出现多余或错误动作,从而引发运动损伤或发生事故。
  2、疲劳诊断法
  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观察法、自我感觉、脉搏测试法(以及生理、生化、运动医学指标测定法)。
  ⑴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反映给教师,如感觉疲劳、不想训练等。
  ⑵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密切注意每个学生技术动作和反常现象,适时进行调整安排,如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打呵欠、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动作不协调或多余等现象。
  ⑶在训练中,教师应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脉搏、血压能充分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特征。疲劳时,心率猛增,血压升高。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对个别反常同学进行测试,以便更加科学地控制每个学生的运动量。
  ⑷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超强度的训练,除了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在运动后安排哈佛台阶实验、汉契测试法、血乳酸值测定手法进行检测。
  3、疲劳产生的原因
  ⑴神经系统的影响: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都是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内环境变化促进大脑皮质(β)加强活动、α神经被抑制的保护性因素。
  ⑵能源物质耗竭:能源物质包括糖元、三磷酸腺甘(ATP)、磷酸肌(CP)等,它们随着运动供能,含量不断下降。
  ⑶疲劳物质蓄积:运动时,随着肌肉或血液中的有些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不断增加,疲劳不断加深。
  ⑷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使PH值下降,细胞内外水分、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人体不能继续从事运动。
  ⑸精神因素:紧张关头,可以数日不眠而不感觉疲劳;与此相反,工作不重时,由于积极性不高,也会产生疲劳。
  4、疲劳的恢复
  ⑴变换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更换教学内容,改变肌肉活动方式,作为活动性休息。对抗疲劳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备课,制定好训练计划,部署安排好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后的放松活动,以促进疲劳的恢复。
  ⑵营养因素:运动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来摄取。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如:举重可增食蛋白质;长跑应增加糖、调节体内代谢过程的维生素也应适当增加,如VB、VC、NaCl、磷酸盐等。
  ⑶药物恢复:①麦芽糖:成分为二十八碳醇,少量的亚油酸、VE、胆碱和植物固醇等日剂量为4mL,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增强体力和耐力。②碱性盐:蔬菜、水果中的钾、钠等可以缓冲肌肉中酸性物质的形成。③天冬氨酸盐:钾盐或镁盐有抗疲劳作用,节省糖元。④咖啡因: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而起抗疲劳作用,促进脂肪分解,有利于长时间、长距离有氧代谢运动供能。人参、田七、花粉、银耳等都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作用。
  ⑷物理方法:采用按摩、洗热水澡、电兴奋、电睡眠、冷水刺激皮肤、用甜或酸的水漱口、闻芳香气味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恢复。
  ⑸其他方法:如:在短跑中用力眨一下眼睛或在活动间隙讲个笑话都能恢复疲劳、提高工作能力。
  三、结论
  1、疲劳是指机械运动至一定时候,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又能工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超量负荷。
  2、疲劳产生的症状是代谢机能降低、精神不集中,运动动作出现多余或错误,成绩下降。
  3、恢复疲劳的措施是制定合理完整的教学计划,利用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和运动后放松活动以及营养、心理、药物等恢复手段。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理学》(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运动生物化学》,西安体育学院生化教研室,1987年7月
其他文献
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学校的主要常规工作是有效教学,一节课要在有效的四十分钟之内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其学校会议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但也应讲求质量效力并重原则。  每当课余时间与同事们在一起闲聊吹牛时问起“今天要开会不”,马上有同事会作出反应:“要开,每个星期的例会嘛!”接下来的一句平常话便是:“共产党的会议是很多的!”由此可理解这句话的份量。会议不是不要开,而是要开好。据我所
期刊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它表现了从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的趋向。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不单纯为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其实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有待教师去挖掘,就情感体验而言,只要教师
期刊
一株花,好的枝干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绿叶与鲜花的装点,枝干再美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同理,一篇作文,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精美的语言来美化它,那么,再高明的立意与结构也无济于事。精美的语言就是作文的绿叶与鲜花,精美的语言就是作文的精神与灵魂,它能使你的作文发出耀眼的光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作文语言水平呢?  一、要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的语言是经过刻意加工、美化了的个性语
期刊
整体阅读式探究教学其教学环节有导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新授、作业巩固。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主线,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先学先讲(先探究),教师后讲后帮(后归纳),把教师“引”和学生“探”有机结合起来。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新授、作业巩固环节都有问题循环,且问题循环顺序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这说明具有问题循环的教学环节都有自学、问题、讲授、演示、评价等要素,要求师生在各自的教学
期刊
“阅读材料”是地理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上阅读,也可以在课下自行阅读。无论是初中地理、还是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教材,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仅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就有16处之多。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以下几类: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5页的“探索地外文明”第74页的“厄尔尼诺现象”。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初中地理日本一节
期刊
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一、校园交往实践式  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如:教《应该帮助他们》(第四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留心平常的生活见闻、影视故事或新闻报道。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所熟知的人们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再联系两幅图
期刊
为了了解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笔者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对黄陂区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评价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区内学校(高1、初中6、小学2)9所、各镇初中3所、镇中心小学4所、村级小学4所,合计被调查中小学共20所,体育专职教师57人。  2、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教学评价法等方法。 
期刊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教师能给予学生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师爱了。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
期刊
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层出不穷的硬件、软件和新技术不断冲击着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学习新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原理与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编程、维修和系统维护的初、中级人才,培养社会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但是,近年来,由于高中大面积扩大招生,导致
期刊
语文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好语文的方法很多,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要研究作者的写作特性  由于作家的经历、文化、修养等不同,作品的个性也会有所不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同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如果只是依照参考书,认为应该批判的只是旧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研究两篇作品的写作角度、不同的的语言特色、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