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党史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令相关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反思。在对中共党史学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深化的过程中,需联系学术实践展开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并积极寻找新的取向,进一步拓展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建构。而关于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的研究,应明确其具备的主要特征与性质,并对历史与文化形成新的认知。由此,能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共党史学研究范畴中,以新的视角探索中共党史的历史文化取向。且通过深挖中共党史学的思想内涵,逐渐树立独特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 历史文化 取向
  引言
  基于对历史形成的再认知,致使人们对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产生新的观点与想法。在对中共党史学的时代性、历史性特征形成新的理解下,能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在对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明确历史与文化、党史与文化间的密切关联性。无论是抗日战争序幕的拉开,还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与全面落实,不仅是我国社会求发展、求创新的产物,还充分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历史与文化具备如此紧密的联系,在对中共党史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势必应以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揭示中国共产党员的文化观与思想内涵。并以个体案例为立足点,对中共党史人物群体建立正确的认识。由此,从新的视角、新维度出发,对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进行研究。
  一、中共党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与性质
  (一)中共党史学性质
  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属性,是展开与有序推进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中共党史学的性质,更趋向于历史属性的学科。因中共党史学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发展规律、特征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并进行整体的与断代的内容划分。但无论对研究内容进行怎样的分类,其都应被归纳到历史研究范畴中。中共党史学科,是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展规律等进行纵向研究的学科,更是记录我国历史与文化的专门文献。而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可将中共党史学科定性为史学的研究范畴。依托于新的定位,更利于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迈入新的高度与新格局,并逐渐走向规范化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二)中共党史学特征
  从学界所达成的共识上来看,中共党史学主要具备整体性、历史性、主体性三个主要特征。但随着社会、文化、政治领域的创新发展,相关学者又对其提出新的认知与理解。即部分人员认为中共党史学有着明显的的科学性、政治性与现实性,必须从现实背景着手,对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进行不断的丰富与拓展。既要将科学性与政治性进行科学融合,还需确保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同时,在对中共党史学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以动态视角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形成等方面,对其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形成新的认知。并将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科学的结合,并注重突显现实性、文化性、实践性等特征。即对中共党史学形成全方面的再认知,不局限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特征上对其进行深化。需不断拓展研究范畴,从不同的维度、不同视角出发,对中共党史学进行研究。
  二、中共党史学的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一)中共党史学的内涵
  对史学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注重将其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实践发展进行科学的融合。倘若只专于研究理论而缺乏实践,势必会导致史学研究工作流于表面,而无法形成更具有深度的内理。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对相关联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而当中共党史学中出现文化要素后,就必须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讨。如需明确了解中共党史学的内涵,并对相关概念与术语进行真确的解释。确保学科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不应过度掺杂个体思想与情感。中共党史学,主要是以学科建设本身的价值出发,对这门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既要明确解释相关概念与内涵,还需形成中共党史学研究的方法与依据。从历史认知论、文化视域等,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全面的研究。
  (二)中共党员的文化观
  中共党员文化观的形成,与我国社会背景与历史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而个体成员的文化理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必须对政党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家、学者、知识精英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具体的人物为抓手,从不同维度、不同视域实现跨文化的分析与对比。并以学术研究本身具备的独特逻辑与思路,以文化哲学视域出发,对中共党员的文化观进行动态化的分析与了解。
  (三)跨文化與学科的研究
  对中共党史学进行深研与探究的过程中,需不断强化历史文化取向认知。由此,必须拓展研究视域与研究范畴,将历史与文化建立密切的对接,并与其他具有极大关联性的学科进行科学的融合。既要从历史学视角,对中共党史学进行研究,还需以文化史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重新定位,进而逐渐实现跨学科研究。同时,在对中共党史学历史文化取向进行分析的进程中,既要对我国社会发展形态建立正确的认识,还需全面了解国际格局。由此,真正从国际视野出发,从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出发,全方位研究中共党史学,并逐渐与国际学术进行对接。
  三、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
  (一)文化元素的渗透成为研究中共党史学的新视角
  对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趋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对既往的历史经验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究。即将新的文化要素与社会发展信息进行结合,并将其融入中共党史学研究范畴中,并逐渐形成更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视角。从学术规范的维度来讲,需对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科进行精准定位。这不仅体现着学术研究工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还是进一步了解其发展规律与问题的基础。需根据历史特色、发展进程以及研究中共党史学的价值等,确立与界定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发展,需对中共党史学进行动态的完善与丰富,确保其真正做到有效解决我党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历史条件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如实的反馈中共党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历史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需在研究中共党史学的过程中,合理化的突显文化的存在价值。进一步梳理中共党史和文化的理路,并逐渐形成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思路与策略。基于客观的科研精神,对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范畴进行不断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基于文化元素的融入,为中共党史学中增加“文化史”研究要素,并积极深化探究内容,对中共党史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文化视角出发,理性、客观、辩证的分析历史现象,以及中共党史学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中共党史学的建立、发展、创新思想等进行研究。并在外来文化不断涌现的过程中,能精准把握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趋向。即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积极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并始终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积极影响下,促使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思想获得升华,并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党的各种工作中。   (二)深挖中共党史学的思想内涵且逐渐树立独特的文化理念
  关于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的研究,应致力于思想资料的深度、全方位的研究。注重从意识形态层面着手,逐渐形成正确、独特的文化观。若想真正了解与把握好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需探寻符合认知逻辑的客观理路。依托明确的文化理念、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对中共党史学进行全面的再认知。即不断拓展学科研究的范畴与视角,并形成独特的现代文化精神,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建立密切的关联。同时,相关人员想对目前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形成、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了解,并对中共党史学的思想内涵進行深挖。既要明确该学科真实的解决问题的功能与能力,还需积极的融入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文化精神。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共党史学进行研究与创新。从知识价值维度进行研究,可看出文化与历史可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也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探究。文化与历史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并彼此助力与相互影响。文化是民族的魂,而历史是国家的过往与宝贵的财富。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是体,而历史是其展现的具体的相。而只有对“体”不断的形成新认知、新理解,才能基于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对历史这个“相”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与研究。甚至可以说,文化缺失的国家是没有历史的,而没有历史的民族也无法体现文化的价值。因此,在研究中共党史学的过程中,必须逐渐树立独特的文化观,并以国际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既要体现中共党史学的先进性与前瞻性,还需以中国文化为基石,对历史学科进行理性的研究与分析。由此,利用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应对中共党史学发展与研究的种种问题与困境。始终秉承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原则,对中共党史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丰富。紧紧把握历史文化取向,以历史主义态度与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看待与审视党史的核心立足点与发展趋势。
  四、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共党史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合理的注入文化元素。从文化史的维度着手,对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进行分析。既要明确学科研究的对象、研究范畴与研究的价值,还需善于融入新的思想与新的理念。从而,能够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共党史学的理论构建。且真正利用其解决党史发展与我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文天.浅析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J].祖国,2018(16):76-77.
  [2]张海荣.中共党史学比较研究动态及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06):9-16.
  [3]朱文通,把增强.学术史视域下的“新革命史”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4,16(06):107-109.
  [4]尹诵.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J].品牌(下半月),2014(11):102.
  [5]肖冬鸣.关于中共党史学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J].党史文苑,2013(24):72-74.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出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98年的历史,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早期 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
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从全局出发,加强政工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凝聚力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政工党建工作内涵,探讨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有效的融合路径。  關键词:企业文化 政工党建 融合  引言  企业政工党建工作
摘要: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双一流”方案后.,“双一流”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开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双一流”建设,就河北省属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剖析双一流政策内涵和高校国际化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角色地位,结合河北省属本科院校国际发展中的特点,梳理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属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主要是指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从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出发,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规律,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高校思政课程更加顺利地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思想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没有准确地进行定位、所开展的教学评价并不合理等,这并不利于思想课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为此,必须
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区建设成为城市扩容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区的地缘成分与人口成分的复杂性,附藏着社会联结弱化衍生的社会个体伦理道德风险和社会保障性风险。文章通过将新区建设中社会治理问题与新区行政体系变化及人口流动规律相联系,以社会原子化相关理论对新区社会原子化风险予以分析,试以重构社会联结在风险社会中规避社会原子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旨在创新新区社会治理模式,提升新区社会治理水平。  关键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不仅帮助大学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且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运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自我教育过程的要素分析入手,而自我教育过程的要素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诸要素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又有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互联网
摘要:马恩反腐败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推进中国共产党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渊源。马恩反腐败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于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权力约束思想以及权力制衡理论是其重要理论来源。该理论在人民监督中夯实思想基础,在党内监督中扎实推进,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致力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关键词:反腐败斗争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健康中国2030”为中医美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助力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教师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实践者。以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为例,从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和线上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着手,介绍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医美容技术 课程思政 教师 实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
摘要:在高校教育时期,学生资助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项重点工作。“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校在实施学生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始终坚持的思想方针。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同步为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充实,不断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摘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政法机关正确履行法律职能的重要保障和政法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新形势下政法队伍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生命线。政法队伍建设应该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脉搏、坚持创新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监管机制,切实做好新时代下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新改革 政法队伍建设  政法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