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l20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观察能力。我们要求初中学生只是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也就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文字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能力。那么语文老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一、注重文学作品的形象感染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我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形象与情感因素,而不是拿起逻辑思维的解剖刀去肢解、割裂作品的形象,使之变成干巴巴的筋骨。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去感知作品塑造的形象,走近些,再走近些。同时通过联系与想象,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感染,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例如,《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厌倦现实社会,渴望理想生活的思想,构思新奇,想象奇特。在阅读《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活动:清绿的溪水,粉红的桃花,缤纷的落叶,鲜美的芳草,捕鱼的小船,潺潺的流水,路上悠闲的老人和孩子,鸡犬之声……根据大脑已有的表象,再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文学鉴赏说到底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活动。它的本质特点就在于能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相对与感应,引起意境的相通,思想的共振,感情的共鸣。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文学作品,读者通过作品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志趣。鉴赏客体与鉴赏主体之间的这种碰撞与交融,才使文学作品显示出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否成功地调动学生的感情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欣赏的喜悦。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体验专注到作品所表达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中去。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例如,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父爱的视频。结合作品中父子车站送别的文字,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爬上站台的艰难与不易,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底,那背影的牵挂,那背影的惦记,时时激起作者的回忆。真觉得作者好幸福啊!有这么一个好父亲,有一个那么让人思念的背影,有一个那么惦记自己的人。
  三、训练学生的艺术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如果拘泥于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欣赏一半,有的连一半也鉴赏不到。”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这一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有许多文学作品含蓄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读者在进行鉴赏时,必须完成“转换”与“补充”这两个过程:即把文学符号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够比较深刻地感知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进入文学鉴赏的较高层次。而在这两个过程中,联想与想象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没有文学与鉴赏。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力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如,郑振铎的《猫》中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阅读本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去填补,学生大胆想象,去理解作者的感情。“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有: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四、教会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语文课本所学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公认的名篇佳作,他们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要把握好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不通过比较是难以做到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和评价,比较不失为文学鉴赏的捷径,因此,学会比较是进行文学鉴赏所必须的。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仙”与“圣”一字之差,却形象地反映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作的不同特色。同属豪放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壮美的诗作,但前者豪迈、豁达;后者愤懑、悲壮。总之,学会多种角度的纵横比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大大加深一步,文学鉴赏能力也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其他文献
《石壕吏》是《三吏》中流传最广的一篇,一直是中学课本中必学的一篇课文。诗中通过“有吏夜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对于本诗中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句话的理解,长久以来大都是采用教参的说法,认为苦的人是老妇人的儿媳妇。其实这种看法很有研究的必要。  先来看看教参的说法。“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
京味小吃中的面条类可谓食中佳馔.什么炸酱面、热汤面、抻面、牛肉面、麻酱面等,我都是百吃不厌.去外地也特关注觅食面条:新疆的条子面,山东的煨面,兰州的拉面,陕西的摆汤面
期刊
在中国传统名特产中,北京烤鸭、南京板鸭、白市驿板鸭、苏州酱鸭誉满中外,并称为"神州四鸭".北京烤鸭,妇孺皆知,"吃烤鸭"已被人们视为京城一绝.烤鸭成为北京名产,首创者当推
期刊
为亚洲青年创办了独树一帜的"爱点"网站(www.dotlove.com)的汇点互联网有限公司("汇点",www.dotmedia.nte),日前宣布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CFPA)首次携手合作,推广青少年性与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的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美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语文美育做到家了,语文
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症状,为求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找准病因是关键.如何才能找准病因呢?笔者告诉你一招:"一听二看."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部分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明显的生物节律特点.如能有意识地在其发病高峰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对减少此类疾病的发作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领会景境,把握诗词主旨,感受自然美    诗词作品中往往是寄情于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笔下之景语,胸中之情调,是乐景还是哀景,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激发双模SU(2)相干态| M,ξ;m》=AMξma+mb+m| M,ξ》的非线性高阶差压缩--N次方X压缩效应.结果表明:对于激发双模SU(2)相干态,光场存在着非线性高阶差压缩(即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