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网络建设:西部地区中小学提高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湟中县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个人口大县。教育的现状是:学校布点多,规模大小不一。在400多所学校中,有7所完全中学,46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60所完小、初小和教学点。6名教师、1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不足120所。这样的学校规模,无疑限制了全县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2001年,教育部确定湟中县为国家第一批课改实验县。为了调动各级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县教育局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教学研究合力”的思路,逐步建成了县、乡和校级的教研网络。实践证明,教学研究网络的建设,对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一、教学研究网络的建立
  
  我们在教研网络建设过程中,先由县教研室对全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方向、任务提出意见,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和指导,再由县学科教研员在全县范围内挑选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县教研组,这样就形成了带头研究、引领学校教研方向的格局。
  借助完中优质的师资力量,县里成立了中学中心教研组,然后由完中中心教研室向各初中作教学研究的辐射和引领。中学中心教研组成为新理念的传输中心、新教法的辐射中心和校本教研的创新中心。完中一名校长具体抓校本教研,将初中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工作统管起来,整合学科教研的力量,促进学校间、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分享较高层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分享共同创造的校本教研成果。中心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解决一个难点问题;一个月组织一次单学科教学观摩会,抓住薄弱学科集中攻关;一学期组织一次案例研究交流会,集中教师的智慧,让思维碰撞,让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
  小学中心教研组由乡镇教委组织建立,负责所属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成为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的控制和指导中心,新教法的辐射中心,校本教研创新与带动中心。
  中学和小学两个中心教研组,同时组建由本地区骨干教师组成的各学科教研组,负责本地区学科教学研究和引领工作。其职责是积极落实全县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同时从三个方面开展适合本地区的教学研究工作:一是深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主攻方向;二是深入到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中,了解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三是针对新教材开展“模仿—反思—内化—提高”的研究活动,把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来抓。所有活动面向每一个年段和年级,面向每一位教师。
  学校教研组在“第一责任人”校长的领导下,根据县乡和中心教研组的任务以及本校实际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二、教学研究网络的运行
  
  新课改加大了学校培训和研究的力度,促使许多教师成长起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了120多名优秀教师组成兼职教研员队伍,带领乡级教研员、校教研组组长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我们坚持开展“四个一”的活动:每人负责指导一个中心教研组,抓好一个学科教研组,组织好一次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培养至少一名学科教师,为学校作出示范和引领),抓好一个基地建设(帮助学校搞好学科教研组的区域联校教研,帮助各校组织开展典型的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和整合研究等校本教研活动,引领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协助学校和中心教研组完成示范、带动和引领工作。
  
  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展大范围的“同课异构”活动。比如:在2006年的活动中,小学教研室首先明确了研究的学科和内容,即二年级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五年级作文“难忘的×××”,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按规定内容在自己班上课。接下来,由乡镇教委组织骨干教师给大家上研究课,大家共同备课、说课、讲课、反思。下一步,教研室邀请西宁市区12名优秀教师面向全体小学教师上研究课,大家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听课、议课,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意见、建议……活动达到高潮,“同课异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为了使这种教研机制能够健康地运行下去,我们制定了岗位评价考核制度。教研室对中小学中心教研组进行年度教研工作责任制考核。年初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年度中期进行过程考察和指导,年末进行考核,评选优秀教研员。中心教研组对各中小学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学校对本校学科教研组和教师参与教研的实绩作出评价,以此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中学中心教研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湟中一中中心教研组组织七年级语文教师开展“以课例研究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专题活动。借此机会,一中开展了向周边学校“送教到校”的活动,引领所属中学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又如:多巴中学中心教研组发现所属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问题较多,于是,教研组深入调查后安排在拉沙初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观摩研讨活动。再如:丹麻初中进行“磨课”研究,即先观看出版社提供的光盘(优秀教师的课),大家评议、总结成功的方法;再让每位教师尝试上研究课,由一名教师在几个班用一种方法连续上几次,大家在互相评议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模仿—反思—内化—提升”的方式,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中心教研组实施联校教研制度。针对一些“小小学”学生少、班级全、教师任课多、开展校本教研不仅人数少且层次低,以及活动单一、专业引领跟不上等问题,小学中心教研组努力不让这些学校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实行了“完初”联校制度,即把完全小学和周边的初小、教学点捆绑在一起,用一套班子,一个管理办法,一份工作计划,一起参加联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起参与教师评价。这种模式的教研管理办法,使“小小学”不小,边远小学不远,薄弱校不弱,发挥了优质管理、优质教研资源的优势,带动了全县所有学校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研组健全教研制度。中学和小学联片联校成立了学科教研组,各自跨校开展教研活动,与各校的教研组形成大小呼应、上下一致的格局。学科教研组逐渐完善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教研制度:每个月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组织一次活动,汇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每学期组织开展一个学科的学生小竞赛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教案、教学案例比赛。
  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我们坚持校长参与教研的“四个一”制度:每月必须参加一次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以了解活动的方式、效果,并提出指导意见;每月要翻阅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案例等,以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问题解决的方法、专业成长的步子,并写出简单的评语;每周必须听2节~3节不同学科的常规课,了解教师的教改情况;每学期要写出关于教学、教研工作的调查报告,研究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策略。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制度。针对我县教师年龄普遍老化、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我们坚持“校本教研——让大家说话”“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理念,坚持“五个一”的教研制度:每人每学期主持一次教研活动;每人向学校贡献一个教研小成果(或教学设计或案例);每学期解决自己的一个教学问题,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每人每学期给同伴上一节研究课,展示自己的成果,争取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按教师的出勤、成果评比、参与活动的表现等,进行现场量化过程评价。
  总之,这种层层布局、相互勾连又便于操作的教研网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地区中小学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特殊难题,整合了本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合力,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编辑张 葳)
其他文献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也是公认的移民城市。从全国各地涌向上海的“打工者”面临着子女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时,公立学校为数甚少,私立学校收费昂贵,广大普通的“打工者”没有能力负担子弟的教育费用。但各个移民群体都有按籍贯自发设立的民间社会组织——会馆或同乡会。这些同乡组织为移民子弟兴办学校、普及教育,满足了移民子弟入学的需求,为上海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解读移民子弟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我们解
2008年11月,在随北京名校长工作室赴美考察学习期间,美国基础教育给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的中小学学科教学。通过在5所学校的观察与讨论,我感到美国的学科教学既没有因为有课程标准和考试的重压而变得高度紧张、死气沉沉,也不像已往人们想象中那样轻松自在、混乱无序。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兴趣、自主、合作、探究、思辨、创造的学习特质,是学生在行为上的文明儒雅、在思维上的活跃深刻。所见所闻引发所思,我认为,美国中小学
李老伯常年患有胃溃疡,一直因腹痛、烧心、恶心等症状,导致寝食难安、神经衰弱,长期存在失眠现象。除了疾病的痛苦,失眠也严重影响了李老伯的生活质量。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陈玉辉副主任医师指出,躯体疾病常常导致睡眠障碍,临床上称之为器质性失眠,各个系统的疾病均有可能引起睡眠障碍。事实上,人们如果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哮喘、频繁咳嗽、心悸、腓肠肌痉挛等,正常的睡眠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能暂时消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使阅读者和作品内涵融合共鸣,成为阅读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阅读疗法是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大多数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能够较好地从图书中习得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元素。实践证明,阅读治疗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校建于1996年,是一所集中小幼为一体的整体改革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在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狠抓以校为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特别注意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实施不同的培训策略。实践证明,分层施训能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校本培训从粗放走向精致。  我们认为,可以将教师成长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憧憬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 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持续繁荣,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入地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已达3000 万,每年约有100 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沪、苏、浙三省市纷纷采取相关措施,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同城待遇”。    一、“长三角”地区保障农民工子
信任是师生之间实现心灵无障碍沟通的前提,是师生间情感相互融合的黏合剂,更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催化剂。那么,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发生嬗变的今天,当现代人日益步入信任危机的沼泽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会失去信任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是否存在着理论的优美与现实的混沌?    案例一:门窗外偷窥的眼睛    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听到几位中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最烦咱们班主任了,口口声声说信任咱们,可总是从教室后窗
校史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学校管理者要善用校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⑴利用校史资源,让学生受到“六会”教育。校史浓缩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精华,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重要而生动的史料(如学校重大改革决策的实施情况,有杰出贡献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典型事迹,历届学生在校时为学校赢得的荣誉,学生走向社会后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等),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帮助学生找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新形势下的学校科技教育需要哪些环境支持,应该如何利用与开发各种资源?2003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科学与技术教育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我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为平台,使学校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更加科学、规范。    一、科技教育的环境建设    1、
一所东北地区的乡镇初中,却吸引了来自全国14 个省市包括许多城市孩子在内的学生来校就读,这所学校魅力何在?当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向我们热诚地推荐这所学校时,有四个字打动了我们:“细节管理”。  新兴中学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兴镇,是一所国有农场的场办初中,1978 年建校。1989 年,张百清就任校长时,这所学校建筑面积还不到0.5 万平方米,办公室是1979 年建的普通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