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心理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方文学的一些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女性对于男性引诱不成便加以诬陷的文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与存在是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原因的。首先,在男权社会中,这类母题模式显然对其统治有利,成功地控制第二性在第一性心中的形象,从而为政治服务,为家教服务。其次,从女性心理层面看,女性的这种行径不能不说明男权社会的压抑使其心理受到扭曲,从而产生了这种反抗、报复手段。
  关键词:女性 引诱 诬陷 反抗
  在东方文学中,有不少作品中都涉及女性对于男性引诱不成便加以诬陷的文学模式,随着文学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文学模式已成为东方文学中的一个惯常性母题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为什么引诱者要由女性来扮演,施恶报复者也由女性来充当,原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原因的。通过历代以来的例子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看一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心理层面。
  从古至今,女性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尤其在古老的东方,女性一直处于第二次的被统治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如此,在文学中也大多如此。
  三国时期吴国的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法施太子本生”,写道佛的前身是太子,名为法施,善行良德。有一次和相国一起去朝见国王,被王的宠妾看中,于是被其拉扯,他用力挣扎才得以挣脱。于是欲先行离去,便拍了一下相国的头与其招呼欲先行。谁知相国的帽子便被拍掉了,更没想到的是相国是个光头,于是惹得朝堂上的姬妾们一阵讥笑。因此王妾因淫邪未遂而衔怨在心,相国也因此而愤恨太子。后来王妾抓住机会向国王哭诉着进了谗言:“妾虽微贱,犹是王妻,太子不逊,有欲于妾。”国王起初不信,但由于宠妾的屡次哭谏,国王只得将太子远派边地为王。王妾犹不解恨,“妾殊怀怨,与相为奸,谋除太子”,于是便假托国王的命令让太子自挖眼珠。奸计得逞后,王妾对着眼珠骂道:“不从吾欲,凿眼快乎?”再来看《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伯邑考进贡赎罪”。姬昌之子邑考进朝歌进贡以救赎其父,却因外表非凡被纣王妻妲己看中,设计欲留邑考。便以教授琴技为由,左右勾引,但邑考只言琴而不色,并正色奏言,痛说妲己,使得妲己深恨,欲将其置于死地。于是妲己上奏纣王诬陷邑考调戏于她,纣王欲查明此事,妲己却百般挑唆,终至将邑考剁成肉酱,做成饼喂食其父姬昌。由此可见,早期东方的文史故事中,女主人公地位都较高,是国母或国王宠姬,而到了后期叙述中,母题中的女主角的层次地位发生了改变,坏女人的形象在地位上的转变,有着明显的男权文化的意味。前者表现的是上层女性因猎物未能如愿收入囊中而依仗有权势者来对猎物进行诬陷打击,这种手法有时也成为其政治斗争的一个手段,不仅为一己私利寻了仇同时还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后一类女性,有不少则是本居于下层的妾婢了。从政治色彩上来说渐趋淡薄,但就反映女性大众化的人性要求的成分上来说则逐渐加强了。
  例如,在公案小说的包公系列故事中,讲到开封府有钱人家吴十二的妻子谢氏,容貌美丽且颇谙风情。她曾多次借机挑逗勾引丈夫的好友韩满。一次吴十二不在家,韩满前来,于是谢氏就挽留置酒笑陪。借着酒酣情热,谢氏进而持杯挑逗,刚直的韩满对其厉言斥责,起身便走。等到吴十二回府,谢氏却恼羞成怒地反咬一口,说韩满轻薄于她,让吴十二心下生疑。幸得韩满自此与吴约定不在其家相晤,并坦诚相劝“门户自宜谨密,”吴十二这才释疑。故事最后谢氏竟与仆人通奸,谋害了吴十二,直到吴十二的鬼魂显形,才由韩满代其伸冤报仇。
  此情节与伟大的通俗小说名著《水浒传》中的情节相似。小说第二十四回中,便写到潘金莲因怨构陷小叔武松,起因就是潘金莲主动“勾搭”不成,反遭武松斥责后怨愤在心,于是她泪眼滂沱地在武大面前反诬小叔武松一口。可武大并不相信。众多作品中的反诬惯技在这里竟然没有能够生效。然而正是这一预伏的“草蛇灰线”,在后面余脉千里,既触发了下面情节发展——如情欲不满足的潘氏终究与西门庆发生了性纠葛,引出了一串故事;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武松、武大、潘金莲等人物的形象性格,为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光添彩,可以说这是创新性地运用了传统母题的模式。
  在另一部尚具雏形的公案小说中,也有此母题。说是艳妇陈氏,是三姓婢所生,嫁给鲁宜后,“见明估英俊,累欲私之。且明估素性端方,凛然难夺,屡拂其意,心稍怨之”,一次趁着明估从其门口路过,他就招手试意,明估以为有他事,走近前来,尚未交谈,忽然后面其夫鲁扭结其手,说他要强奸陈氏。在公堂上陈氏说:“小妇正在门内,明估冲击强抱行奸,不从喊叫,偶遇夫回,方才放手,不然几入虎口矣。”受刑后,陈氏才承认是诬陷。尽管其中有借此赖账的因素,但是陈氏与夫合谋的这场诬陷案,在陈氏这里,动机主要还是当初的私之不成而积怨泄愤。
  为何在作品中,女性被描写成如此形状,女性为何会以残酷的方式报负,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观念联系起来看。在印度,早期的佛教提倡出家止欲,歧视妇女,把妇女形容为罪恶的渊薮。世俗社会也是以男性为中心,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妇女少年时应该从父,青年时从父,夫死从子,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做主。”这与中国古代的伦理观是极为相似的,所谓“三从四德”也即如此。因此可将这一观念看作是东方文化在文学中的一个集中表现。可是这一母题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偏见:所谓“最毒妇人心”。认为“女性恶”。可是我们不管是从历史纪实还是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都要与社会联系起来看。在男权社会中,这类母题模式显然对其统治有利,成功的控制第二性在第一性心中的形象,从而为政治服务,为家教服务。
  历史地来看待这一母题,这一情形确实是存在的,或为政治目的,或为个人情欲,总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但是有没有从女性的心理层面去分析其原因呢?综合上述例子,综合历史、社会的规范观念来看,这种现象到底是女性的堕落呢还是女性的反抗呢?
  首先,我们先从那类位置较高的女性心理来看。这类女性身处高位,但其高位是依仗其夫的,整天看着男人操纵权柄,而自己虽近在咫尺,却无法掌握其权。这就使女性在心中无意识地产生一种嫉妒心理:为何男性可以控制这个社会,而女性却不可。历史上有窦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她们夺权夺势,为的恐怕不光光是满足自己的权力私欲吧,心底总会有一些为女性争权的念头吧?尤其是武则天,作为大周的皇帝,兴女学,立女官,不以性别论事,只以才能论人,这种思想在古代怕是不能容的。她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却无法成功。毕竟这类胸怀大志的女性是少数的,因为古代文化上对女性的封闭造成了女性知识上的贫乏,因此,出现了另一种发泄嫉妒,寻找心理平衡的方法。那以引诱男人成功而作为战胜男人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一旦不成功,还代表了整个女性向男性挑战的失败。因此无论是从女人的自尊还是从其处境,还是从其战略意义上来说,失败都是残酷的打击,是对整个女性整体的打击。这类女人或是国母或是国王宠姬,她们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的失败不仅代表的个人,还代表了整个女性的失败。因此,她们必然要将其失败的事实掩藏起来,消灭掉,甚至将其向男性权力挑战的行径抹掉,所以“他”是决对不能放过的,因为“他”的存在将直接揭露“她”的失败。所以在此些母题模式中,女性总是残酷地将对方赶净杀绝。
  其次,古代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抗拒命运,自主选择。她们不能拒绝自己的男人。可是她们也是人,也想拥有这种自主的选择权,于是她们偷偷地背着自己的男人,背着社会选了起来——引诱。满心的期盼与兴奋却被男人的拒绝而打得粉碎,同时还要受到事机败露受社会的责罚的威胁,因此只能铤而走险先行一步处置了“他”以掩人耳目。可是女人如何才能处置得了力气比她大,权力比她大的男人呢?只有通过借助法律,社会道德的力量了,因此只能反咬一口,以身为证了。这一招往往都会成功的,因为男权社会为了要维持其固有的压抑女性的道德法则,就必定不允许任何人去触犯他,哪怕是男人也不行,而且此类事情也只能由男人去担责任去犯错,一旦触犯者成了女性,那就说明了此规则的不成功。所以在这方面,女性往往是处在安全位置的,试想有哪个男性会同情自己的同类去侵犯自己所定的规则呢?女性侵犯它只能表示不遵守,而男性同类侵犯则是从质上说明它的不合理,孰轻孰重,不言而喻。所以女性利用这一点从容易使男性站到同情相信她的一邊来,是安全的报复手段。所以女性的这种反诬陷的手法不能说是女性的堕落,大抵上只能说是利用自己的劣势地位,利用自己的弱点去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女性的这种行径不能不说明男权社会的压抑使其心理受到扭曲,从而产生了这种反抗,报复手段,这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势下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我们要从社会等多层面去考虑去看待,不能轻易下结论。所以此种女性行为不能反映整体女性的反抗手法,古有花木兰从军,有女官女吏,这些也是一种反抗,其心理是与引诱一致的,都是一种反抗,只不过有些是无意识的反抗罢了。
  参考文献
  [1] 王立.引诱不成则诬害——东西方小说中两性非正常关系的一种表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 范若兰.论封建末世东方女性文化的共同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3] 陈焕.当代印度社会妇女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4-1.
其他文献
摘 要:“藏与露”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钗之口表述的绘画理论,也是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叙事策略。本着“为闺阁昭传”的创作主旨,“该藏的要藏”体现为以转述淡化男性人物形象,“该露的要露”体现为以女性人物为试点,彰显女性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叙事策略 “藏露”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惜春接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在众姐妹的打趣中,一本正经的宝钗说了一段至理名言:“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
期刊
摘 要: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是一部描绘在那个特殊年代“沦落台北的大陆客”的芸芸众生相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结合切身体会并运用别样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钱夫人、尹雪艳和金兆丽看似不同实则一致的命运轨迹,回顾了一个特定时期一批特殊女性令人唏嘘的生活遭遇。  关键词:台北人 女子 命运 人物形象  在《台北人》的扉页,作者写道:“纪念先父们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
期刊
摘 要:《苦难辉煌》一书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历时十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该书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入手,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史料、独到的视角、质朴的情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书中所宣扬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分别对应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也正是公安特警所必须秉承和
期刊
摘 要:《剪灯新话》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以及与其迥然相异的异类,如鬼魂、神灵等等。原本与人类属性相异的异类,在《剪灯新话》中的关系却较为紧密、和谐。在人类和异类均友善相待的情况下,整部小说的氛围和谐而安宁,甚少有恐怖、矛盾与冲突。人类与异类的和谐关系,实际上寄托着翟佑对情与理的呼唤。  关键词:人 异类 相互关系 《剪灯新话》  神、灵、鬼、怪等与人类存在形式迥异的“异类”,历来是古代小说家们乐于
期刊
摘 要:《悟空传》是唐僧师徒四人孤独的狂欢,他们生活在束缚中,为了自我的救赎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就像完成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悟空传》通过语言表达自由化、人物去典型化以及重释文本意义的方法,层层深入主题,重新解读西游取经之路,诠释唐僧师徒四人在镣铐下舞蹈的顽强精神。  关键词:表达自由化 去典型化 意义重释  《悟空传》是由网络小说家今何在创作的网络小说,自2000年出版后一直流传不息,受到广大读者
期刊
摘 要:科伦·麦凯恩的作品《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以“走钢丝的人”为主线,通过“云中漫步”这一行为串联起20世纪70年代纽约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体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孤独、空虚、彷徨与异己感。本文分析“走钢丝的人”的异化因子及其反异化行为,探讨了“走钢丝的人”对于反异化做出的诸多努力,其为了达到自我实现而在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的举动更是被认为反异化的一大壮举,为人类实现自我救赎提供了可
期刊
摘 要:李清照、姜夔两位词人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们的大量词篇抒写了宋金和战时期的家国之痛、沦亡之情,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清照抒情词表达对丈夫思念之情,从而透露出时代悲哀、亡国之悲、家破之痛。而姜夔则以眷恋合肥恋人为由,词中渗透着身世无奈与家国之哀。  关键词:李清照 姜夔 家国之痛 沦亡之悲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杰出的爱国女词人,是能与李白、黄庭坚、苏轼等杰出文人相媲美的伟大女词人。“
期刊
摘 要:《论语》这样的中国典籍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翻译时需要译者使用多种技巧和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本的魅力。丘氏兄弟《论语》英译本说明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对译文价值、原文发展以及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表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受动性、能动性、自我性、责任性。  关键词:文学典籍翻译 译者主体性 创造性叛逆 论语  长久以来,译者一直处于从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广泛运用了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本文将在原型批评的视角下,运用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和程抱一的第三元思想,通过对《仲夏夜之梦》中的空间、人物、意识的二元对立结构进行分析,来深入研究《仲夏夜之梦》中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 二元对立 原型批评 第三元  一、《仲夏夜之梦》与二元对立原则  正如卡尔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末,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概念,身体美学就日渐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体美学的思想在传统中国并不鲜见,从王维的神韵诗《寒食城东即事》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国的身体美学理论重视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中西身体美学理念不仅包括了对身体改善的讨论,更涉及运动实践和运动思维上的训练,提出全民健身的理念和使运动回归日常生活的倡导。这种从意识美学到身体美学的转变影响到了现代社会的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