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关注学生经历数学。教师精心设计的操作活动,尽管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了,而且最终得到了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操作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而学生只是熟练的操作工而已,缺少实验的内在动机,更有甚者用自己的实验替代学生的实验。而学生的实验用具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也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中出现误差时,教师又悉心指导,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刻意安排下的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没有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开展的活动,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因此能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学生在操作中真正经历的原因之一。
2.操作活动是否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组织每一项操作活动都应该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而活动,通过操作活动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只有目的指向明确,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验证发现特征,掌握规律。
3.操作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动手实践决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游戏活动,不是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是有明确目的富含思考性的数学活动。操作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活动的本身,而在于学生在思考的同时,通过操作对知识的认识、质疑、验证、得出结论,从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丰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堂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标准答案走,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这样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操作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而学生只是熟练的操作工而已,缺少实验的内在动机,更有甚者用自己的实验替代学生的实验。而学生的实验用具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也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中出现误差时,教师又悉心指导,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刻意安排下的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没有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开展的活动,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因此能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学生在操作中真正经历的原因之一。
2.操作活动是否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组织每一项操作活动都应该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而活动,通过操作活动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只有目的指向明确,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验证发现特征,掌握规律。
3.操作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动手实践决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游戏活动,不是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是有明确目的富含思考性的数学活动。操作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活动的本身,而在于学生在思考的同时,通过操作对知识的认识、质疑、验证、得出结论,从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丰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堂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标准答案走,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这样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