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育的几点想法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有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民主和学生主体意识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凸现学生主体,激发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育;主体
  
  每一次课改都能引发教育界人士的讨论,有批评也有支持,孰是孰非,当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基本定夺。笔者认为,综观以往的课改,现行的初中历史学科已把单一的分科历史与地理相结合构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改变了片面以学科知识为基本课程来源的局面;减少学科门类,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视野和全息观念;有助于学校教育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现代人”的资质要求,可以说这是对我国国民的历史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也给了笔者和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挑战和使命。怎样体现出“新”,体现出课改的有效性,这是我们真正要研究的。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历史知识,提高文明素养;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种认识社会的方法;以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持有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综合文科课程因其学科领域的广域性、内容的综合性及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为历史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所以,在教学实施中一定要把这一可靠的保障得以发挥,而不能用新酒灌旧瓶,在教育教学中有几点应要明确而且也要认真探讨和商榷的。
  
  一、在教育意识上明确“一个中心,两种意识,实现全面发展”
  
  “一个中心”就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改变以往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明确在课堂上,不是老师知识的灌输,而应是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平等地沟通与对话,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
  “两种意识”是指历史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发扬教学民主,以人为本。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有思想有冲劲,那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必须站在并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所思所想,认真倾听和采纳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在教育教学中才真正能够教学相长。
  “实现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教育也是所有学科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特别是现在综合课程的开设,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警觉性和敏锐性,要随时随地地以发展的眼光捕捉住新时代下历史教育的重任,要勤于思考探索。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件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是每天在各个年级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尝试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二、课堂教学凸现主体、激发教学新活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了“学生中心说”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罗杰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就是了解学习过程,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来的,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即在教与学中产生“共鸣”、“共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在教学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联系拓展,要告诉学生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注意学科中的联系。在联系、比较、分析中学会知识的迁移,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讨论、提问和自评互判中检阅学生有关教材等书面材料的阅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体现合作与竞争,也是实现民主教学的途径。
  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个人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某些共同的任务需要我们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强调团队精神,但在合作中也要坚持竞争意识。麦克利兰在他的成就需要理论中指出:“人希望能有出色的成就,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成功,这种愿望会成为人采取行动的动力。”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坚持合作与鼓励竞争的意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科学选题,选题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开放性;然后在分组时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4~6为宜,每人应该有明确分工。要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是小组成功所不可取代的,要有责任不同、贡献不同的意识,强调互帮互助。组组竞争中也强调民主平等,最终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意见交流和互换,从而能迸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好的观点和理念。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式学习,是强化历史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培育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所谓探究式学习,实质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一堂课中,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数量是否多而且质量高。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诱导他们进行很好的辨析,从而能够提高探究深度。当然课堂教学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结,不是“句号式”的教学,而是“问号式”的教学。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不断探究的过程,应当是给与学生不断探究欲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会有生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是“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探究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改革考评方式,体现“多元评价”,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主张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灵活的应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学分认定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应当注意分层落实。尝试平时学习过程占60%,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占40%。而平时的60%的学分该如何分配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他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的愿望。”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经过努力而获得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鼓励。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如对于平时课堂参与提问和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进行一定加分记录,可以作为平时分的40%;对于积极参与课外小组的历史调查活动、历史讲座学习等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评价,也可折算成分数占平时分的20%,作业能够认真独立完成并且质量高的给予一定的定量评分,占平时分的20%,平时每阶段的历史知识竞赛参与并获得一定成绩,占平时分的20%。这些可作为教师评价的一种模式依据,除此以外还要参考学生评价,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这样书面评价和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就能让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得以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增强他们的自信,鼓起他们渴望成功之风帆。
  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一个过程,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任务,笔者认为实质上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要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和培养学生与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就让我们在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到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得以不断的升华……
其他文献
结合工程实践,对微表处技术在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简要介绍了微表处的材料特性,应用优势及其不足和改进方向,着重阐述了微表处技术的施工工艺,指出该技术施工方
介绍了临近既有运营铁路的某热电厂铁路专用线工程概况,对既有线多种防护方案可行性做了分析,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点支撑挖孔桩防护技术,并对其施工技术做了重要介绍,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大跨度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进行了分析,施工过程中对梁体线形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将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桥施工监控保证了连续梁施工
每个班级都有特定的个性,它无所谓好与坏,但有些是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的,应给予弘扬,不利的应给予引导,趋利避短,但首先一点,就是要尊重它,不能听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无所作为。本人就接了两个个性鲜明的班级,现在谈谈在教学中我与他们的和谐相处。  A班的学生课堂活跃,善于探讨互动,但教师一不留神,他们的话题就会“飘”。B班像是秋冬的霜使你蔫,学生不太喜欢表现,但个人通常有不俗的表现。如今,在我不懈的努力下,
简要介绍了改性沥青的组成及性能特点,从施工准备、施工工序两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并对各分部工序操作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对今后改性沥青
阐述了建设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意义,分析了建设成本控制中现场施工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的方法,从而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实现企业的投资目标。
本文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关系和网络环境下,应注意的四种重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权保护等问题,提出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当今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交互碰撞,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必然也会并入国际教育大潮。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须进入西方模式,也必须把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绝对化,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今天在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下讨论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民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事职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