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法普遍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以数学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更乐于接受.
  例如,在讲“集合的运算”新课之前,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因为学校即将举办校运动会,我就以本班学生报名参赛情况引出问题:校第十四届运动会某班学生报名参赛情况统计如下(假设本届运动会只有跳高和跳远两个比赛项目).
  参加跳高比赛人员:谢中一、王晓亚、吴冰花、杨雅娟、夏张骑.
  参加跳远比赛人员:屈亚丰、谢中一、王晴、王晓亚、段亚丽.
  问题:同时参加跳高比赛和跳远比赛的是哪些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同学有哪些?因为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所以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大家都踊跃回答问题.
  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顺势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的运算.用A表示由参加跳高比赛同学构成的集合,表示成A={谢中一,王晓亚,吴冰花,杨雅娟,夏张骑},用B表示由参加跳远比赛同学构成的集合,表示成B={屈亚丰,谢中一,王晴,王晓亚,段亚丽},用C表示同时参加跳高比赛和跳远比赛同学构成的集合,用D表示参加学校运动会比赛同学构成的集合,通过讲解分析学生易能掌握,易得C=A∩B={谢中一,王晓亚};D=A∪B={谢中一,王晓亚,吴冰花,杨雅娟,夏张骑,屈亚丰,王晴,段亚丽}.
  这样,就为学习集合的运算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设图象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数形结合”是求解数学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图象情境不仅可沟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图象具有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等优点,且对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发展智能,提高数学水平有着独到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图象情境,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创设纠错情境,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比较差,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的时候只看表面不深入研究,思维呈现呆板性,这样问题往往不能解决.
  例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
  计算:tan6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