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68例PD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通过门诊随诊时进行健康教育、制订个体化的社区医疗和护理干预计划,定期家访每2周1次,保持电话随访,6个月后重新评定对比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后对病情、心理调节技巧、排便、功能康复、用药情况、安全防护等有了全面的认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研究针对从甘菊中克隆获得的DlNAC1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EF602305)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该基因在烟草中进行过表达研究。结果发现DlAC1蛋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其所致病理损伤包括细胞坏死和凋亡.细胞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是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主要形式.研究提示与凋亡密切相关的Bcl-2、Caspase-3蛋白等参与了这种迟发性死亡,它们表达的量决定了细胞的生存.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凋亡和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并观察异丙酚对其影响,探讨局灶性缺血
对国内外近年来参与阴茎勃起过程中的四条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回顾,从平滑肌收缩和舒张两方面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ED的发生机制。
前言  无论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人们对吸入麻醉药物预处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证据显示在缺血前和缺血后使用吸入麻醉药可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1-2]。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大基本素养,而这四种素养归根结底都将落脚在思维能力上,所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提
葡萄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和糖原磷酸化酶是肝脏中精代谢的关键酶.糖尿病的一个特征就是葡萄糖激酶活性下降和葡萄糖-6-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升高.最近的研究都致力于通过激活或抑制这儿种酶来降低血糖并使胰岛素正常分泌.因此这5种酶将有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全新靶点。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下尿路综合征与勃起功能障碍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存在这种关系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如何选择有效治疗受到关注.本文就这些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吗啡配伍局麻药行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一般认为,配伍局麻药可以减少吗啡的用量,从而降低吗啡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1-2].3年来我们在术后硬膜外镇痛病人中,观察和探讨较低剂量的吗啡不含局麻醉药是否也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针对性地应用一些药物如恩丹西酮、苯海拉明、胃复安、地塞米松等,试图降低吗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