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中国传统饮食,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极具影响力的八大菜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源于河北的冀菜在中国菜系中缺乏一席之地,甚至默默无闻。然而在2006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新菜系大赛上,冀菜因为“菜品酱香浓郁、器皿华贵大气”,被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中国新菜系”,正式成为我国第九大菜系。其实,河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受各大菜系的影响,冀菜逐渐分为四大流派,其中就包括以省会石家庄为代表的冀中南平原菜。
“正定八大碗”是冀中南平原菜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它兼容南北风味,荤素都有,咸香、软糯、下饭,让人吃得过瘾;“金毛狮子鱼”是石家庄餐饮界的美食创新,终成一道冀菜名肴;缸炉烧饼为石家庄小吃之最,它遍及城乡,深藏里巷,从用料到制作,从外观到口感都透着一种实在劲儿。如果说八大碗让人吃得过瘾,缸炉烧饼则让人思念家乡。
正定八大碗或咸香或甜糯,或清爽或鮮浓,一位不善言辞的朋友评价时只会说一句话:“那是真好吃!”在说“真”字时十分用力——她想不出来还能用别的什么词来形容。
至于正定的蒸碗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在唐代即已定型,更有人说起源于三国名将赵子龙——他曾以4碗肉菜犒赏将士,这话权且一听,不必深究。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记八大碗”的传承人宋秀海说,他和师傅们往上追溯正定的蒸碗起源,认为正定蒸碗是由清朝的一个御厨引进来的。
金毛狮子鱼鱼身剪出200多条肉丝
在正定渐渐衰落之后,石家庄一带因为修建正太铁路的缘故,兴起了另一个中心城区,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市区,它以石家庄老火车站为核心,向周围扩展开去。在当地作家、民国才女安娥的自传体小说《石家庄》里,主人公将保定称为“府里”,将石家庄称为“城里”。那时,石家庄这个新城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持续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厨师袁清芳就是其中之一。
袁清芳,保定清苑县人,1950年定居石家庄。在他到来之前,石家庄的餐饮业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产生了中华永信楼(后分立为永信兴、中华饭庄两个店)、中和轩、庆乐园、新乐园等一批名气较大的饭店,也产生了阵容强大的厨师队伍,主要由北京帮、保定帮和当地帮组成。
袁清芳刚来石家庄时,曾在车站饭店(当时叫“第二饭店”)执厨,就在那时(1951年),他创制了“金毛狮子鱼”。这是在保定名肴“抓炒鱼”的基础上研发的,抓炒鱼并非炒出来的,而是采用焦溜法。刀工是这道菜最繁琐也是很考验厨师技艺的地方,鱼摆在盘里弯曲成弧形,把鱼身片为“里七外八”——里圈片七片,外圈片八片,挂糊炸后浇糖醋汁。袁师傅在片数上进行了改良,由原来的15片片成了40多片,每片再用剪子剪四五剪,鱼肉成一条条细丝,这样做出来的“狮子”足有200来根“毛”。 在冀菜会馆后厨,我曾亲见“金毛狮子鱼”的制作过程,目睹了身材圆润、曲线柔和、色泽黑灰、面目温顺的大鲤鱼,如何被厨师的巧手打造成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先片鱼,再剪丝,挂上糊,下锅炸,要求挂糊均匀、炸至爽脆、定型到位。待出锅浇上汁,一头“狮子”俨然已经趴在盘中:菜品色泽金黄红亮,满头“金发”根根乍起,披散两边,两只由青豆装饰的绿色眼睛炯炯有神,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件艺术品。
上世纪70年代,这道菜经袁师傅的徒弟刘振山之手得以发扬光大,在北京饭店落户。1983年,全国烹饪鉴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金毛狮子鱼”获得了专家评委一致赞誉。
我曾在无极县的中昌路上寻找正宗缸炉烧饼,在一位本地吃货的指点下,找到了位于中昌路老集贸市场南门里的烧饼摊。石家庄正宗的缸炉烧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摊子位于只有当地人知道的不起眼的旮旯里,而且价格永远也上不去,只卖五角或一块。中昌路烧饼摊的老板贾建军两口子,干这行二十七八年了,始终坚持用传统手法制饼。温水和硬面,小擀杖擀开,抹油,撒五香粉,卷起来揪“剂儿”,再擀开,像折信封那样反复折叠、擀开四个回合,撒芝麻,入缸炉。这样烤出来的烧饼,两面金黄,中间膨起,咬开,中空,没有很厚的死面层,香味纯正,咸淡温和,可谓缸炉烧饼中的一等品。
缸炉烧饼有着很强的百搭性,配羊杂汤最美,配大锅菜亦可。本地羊汤以大火熬煮羊骨肉而得,不加任何调料,唯一的秘诀是把原料洗干净。一碗羊汤盛上桌,没味儿,需要自己加配料,配料也极简单,盐、醋、辣椒面三种而已。没有胡椒粉、味精、鸡精之类,这就是大家都想追求的本味吧。
“正定八大碗”是冀中南平原菜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它兼容南北风味,荤素都有,咸香、软糯、下饭,让人吃得过瘾;“金毛狮子鱼”是石家庄餐饮界的美食创新,终成一道冀菜名肴;缸炉烧饼为石家庄小吃之最,它遍及城乡,深藏里巷,从用料到制作,从外观到口感都透着一种实在劲儿。如果说八大碗让人吃得过瘾,缸炉烧饼则让人思念家乡。

正定八大碗或咸香或甜糯,或清爽或鮮浓,一位不善言辞的朋友评价时只会说一句话:“那是真好吃!”在说“真”字时十分用力——她想不出来还能用别的什么词来形容。
至于正定的蒸碗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在唐代即已定型,更有人说起源于三国名将赵子龙——他曾以4碗肉菜犒赏将士,这话权且一听,不必深究。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记八大碗”的传承人宋秀海说,他和师傅们往上追溯正定的蒸碗起源,认为正定蒸碗是由清朝的一个御厨引进来的。
金毛狮子鱼鱼身剪出200多条肉丝
在正定渐渐衰落之后,石家庄一带因为修建正太铁路的缘故,兴起了另一个中心城区,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市区,它以石家庄老火车站为核心,向周围扩展开去。在当地作家、民国才女安娥的自传体小说《石家庄》里,主人公将保定称为“府里”,将石家庄称为“城里”。那时,石家庄这个新城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持续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厨师袁清芳就是其中之一。
袁清芳,保定清苑县人,1950年定居石家庄。在他到来之前,石家庄的餐饮业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产生了中华永信楼(后分立为永信兴、中华饭庄两个店)、中和轩、庆乐园、新乐园等一批名气较大的饭店,也产生了阵容强大的厨师队伍,主要由北京帮、保定帮和当地帮组成。
袁清芳刚来石家庄时,曾在车站饭店(当时叫“第二饭店”)执厨,就在那时(1951年),他创制了“金毛狮子鱼”。这是在保定名肴“抓炒鱼”的基础上研发的,抓炒鱼并非炒出来的,而是采用焦溜法。刀工是这道菜最繁琐也是很考验厨师技艺的地方,鱼摆在盘里弯曲成弧形,把鱼身片为“里七外八”——里圈片七片,外圈片八片,挂糊炸后浇糖醋汁。袁师傅在片数上进行了改良,由原来的15片片成了40多片,每片再用剪子剪四五剪,鱼肉成一条条细丝,这样做出来的“狮子”足有200来根“毛”。 在冀菜会馆后厨,我曾亲见“金毛狮子鱼”的制作过程,目睹了身材圆润、曲线柔和、色泽黑灰、面目温顺的大鲤鱼,如何被厨师的巧手打造成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先片鱼,再剪丝,挂上糊,下锅炸,要求挂糊均匀、炸至爽脆、定型到位。待出锅浇上汁,一头“狮子”俨然已经趴在盘中:菜品色泽金黄红亮,满头“金发”根根乍起,披散两边,两只由青豆装饰的绿色眼睛炯炯有神,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件艺术品。
上世纪70年代,这道菜经袁师傅的徒弟刘振山之手得以发扬光大,在北京饭店落户。1983年,全国烹饪鉴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金毛狮子鱼”获得了专家评委一致赞誉。

我曾在无极县的中昌路上寻找正宗缸炉烧饼,在一位本地吃货的指点下,找到了位于中昌路老集贸市场南门里的烧饼摊。石家庄正宗的缸炉烧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摊子位于只有当地人知道的不起眼的旮旯里,而且价格永远也上不去,只卖五角或一块。中昌路烧饼摊的老板贾建军两口子,干这行二十七八年了,始终坚持用传统手法制饼。温水和硬面,小擀杖擀开,抹油,撒五香粉,卷起来揪“剂儿”,再擀开,像折信封那样反复折叠、擀开四个回合,撒芝麻,入缸炉。这样烤出来的烧饼,两面金黄,中间膨起,咬开,中空,没有很厚的死面层,香味纯正,咸淡温和,可谓缸炉烧饼中的一等品。
缸炉烧饼有着很强的百搭性,配羊杂汤最美,配大锅菜亦可。本地羊汤以大火熬煮羊骨肉而得,不加任何调料,唯一的秘诀是把原料洗干净。一碗羊汤盛上桌,没味儿,需要自己加配料,配料也极简单,盐、醋、辣椒面三种而已。没有胡椒粉、味精、鸡精之类,这就是大家都想追求的本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