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小学数学教学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应该贯穿数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主动地发展,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及耐力,又要带动起课堂的气氛。我们要优化教学,要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把授课内容了然于心。数学教师讲课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或信口开河,让学生听得云山雾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又仓促收尾。
  “激励”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使消沉变为积极。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尽量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得体的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辅助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
  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和本学科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符合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喜悦。新课改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总结,就会有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