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們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其他文献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
期刊
从2006年由通讯行业转做茶叶,成立沁园春茶业公司至今已有12年,我们基地和厂房所在的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当年是个深度贫困村,虽然有着贡茶历史,是贵州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区之一,但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公路,我每天早上7、8点走路上山,晚上9、10点回家。当时没有一个老百姓认为我们能坚持三年,好心的同行叫我们不要做基地,因为见效慢压力大,亲戚朋友劝我不要做茶叶,说这么辛苦是干什么?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因为我
期刊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費请人喝
期刊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一一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
期刊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
期刊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
期刊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
期刊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
期刊
贵州茶产业从几十亩逐步扩展到100万亩、500万亩,直至700多万亩,茶海绿浪滔天。  我从2003年在北京带团队推广贵州农产品(小部分茶叶),至2008年转型,专一推广贵州茶叶,并成立多彩黔农(北京)商贸有限公司,15年来,公司坚持不懈地为贵州茶叶“走进北京、通向全球”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北京成功举办了169起贵州农产品、贵州茶叶推广活动。  2012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第24届樱花节期间,我们成
期刊
每年6万公里,全国20余个城市,只为让消费者喝上一杯贵州茶!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太原、西安、重庆……每年,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茶叶博览会上,总能看我敬业地跟客商们展示貴州茶的优良品质,讲述着客商眼里神秘的贵州和贵州茶产业。在全年近300天的日子里,我奔赴全国40多个城市,近12万公里的行程,只为让国内外的经销商和消费者们喝到一杯贵州茶。  公司在短短6年时间内,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