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把握计算教学的数形结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需要创新,计算教学不能只有正确率这一衡量標尺,更要把提升学生素养纳入考核范围。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从以“形”思“数”、以“形”助“数”、数形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数”与“形”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教学的实际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计算教学 数形结合 乘法分配率
  以往在计算教学时,我们总以正确率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学得好不好,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对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帮助,却没有去探究。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学生不仅要计算熟练,还要在对数学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合理的数学模型图,并以此得出正确答案(懂得数学概念),结合题目合理创造现实生活情景(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如果学生只会计算,不懂实际意义和应用,那谈何创新呢?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只有一道例题: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根据这个例题,教材给出了两种综合算式,从而得到一个等式:(6 4)×24=6×24 4×24,进而逐步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说乘法分配律是建立在乘法的意义上的,6个24和4个24合起来是10个24,10个24又可以分成6个24和4个24。
  教学需要创新,如今的计算教学有了新思考。思考一:用乘法的意义来说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最容易理解的?能不能也将说理直观化?思考二: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如果24这个数的位置改变,如6×24 24×4,学生是否依然会用(6 4)×24来表示?理由是什么?思考三:是否需要引入面积的含义进行数形结合?引入的意义是什么?数与形以何种方式结合才最有效?结合到什么程度才最合适?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
  【教学片段一】以“形”思“数”,以乘法意义为基础,初步探索规律
  出示例题: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附图:每袋24根绳子,有10袋。)
  师(引导):遇到这种情况,体育老师通常会把每24根绳子装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再分配给需要的班级。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表示哪些绳子是分配给四年级,哪些是分配给五年级的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通过交流,得到两个综合算式:(6 4)×24,6×24 4×24。
  师:同学们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对比一下,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三个数相同,结果也相同,(6 4)×24=6×
  24 4×24。
  师:如果不计算,你还能知道它们结果相同吗?(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圈一圈,发现10个24可以分成6个24和4个24;6个24加4个24合起来是10个24)你还能找到具有这种规律的别的等式吗?写一写。再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比较刚才得到的等式,都有什么相同点?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字母表示这些等式的规律吗?(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
  “数”缺少“形”的时候就缺少了直观。用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圈一圈,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角度刻画“数”,可以把本来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理解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
  【教学片段二】以“形”助“数”,打破惯性思维,深入探究规律
  出示练习:果园里种了2行苹果树,每行5棵。还种了5行桃树,每行12棵。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有学生列式:2×5 5×12,这时教师追问。
  师:这个等式能不能写成像刚才一样的等式呢?有些学生觉得不可以,2个5怎么能和5个12合在一起呢?也有学生觉得可以,原因是它们都有相同的数5。
  在这种矛盾冲突下,教师适时动画演示,5×12可以看成5个12,也可以看成12个5。如果看成12个5,这样就能和2个5合起来是14个5,写成等式:2×5 5×12=(2 12)×5。
  新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方法的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以“形”助“数”的思想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2×5 5×12根据需要也可以看作2个5和12个5,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兴趣,从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课件的直观演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片段三】数形结合,灵活思考全面掌握规律内涵
  出示:①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4厘米;②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2厘米;③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④号长方形,长8厘米、宽3厘米。
  师:在这些长方形中,哪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图形面积是多少?请大家拼一拼。
  学生交流后发现:①号和②号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图形面积是4×7 2×7或(4 2)×7。①号和③号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图形面积是4×7 4×5或4×(7 5)。
  师:以上两种算式的表达,其实就是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看来我们在验证乘法分配律的道路上,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除了用乘法的意义去理解,还可以用两个小长方形能否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来试一试。
  有“数”无“形”不利于表达,有“形”少“数”不利于理解,只有“数”“形”合一,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数学模型来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运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素贞.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4).
  [2]李爱梅.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J].广西教育,2012(17).
其他文献
【摘 要】我校是一所“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从学校文化、海洋活动、班级文化等多方面重点突出海洋科技教育特色,以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塑造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学生。  【关键词】海洋教育 文化阵地 融合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小学建于1898年,经过120余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自强不息和薪火相传,学校荣获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5月,被中国
【摘要】一年级的口算教学与练习很重要。我们要培养一年级学生熟练口算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用足每一道小题、课后对口算进行勤学苦读、坚持进行听算练习等手段,扎实提高学生口算的熟练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一年级 口算能力 口算练习  在教学时,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常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如此简单的内容要上一节课?这么容易的题目,还要练习?这样的疑惑,更多地体现在一年级口算教学上面。上课时教师精心准备,学生操作之
【摘要】小学生喜欢有趣的事物,而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童话故事,把童话元素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自然地走入音乐的世界。   【关键词】童话故事 音乐 融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音乐教学的重要价值: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牢
【摘要】现代化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优化,它能使抽象变得可感可知,使枯燥變得有趣生动。适切的媒体运用,可以让字词教学亮起来;适切的媒体设疑,可以让关键语句突出来;适切的媒体穿针,可以将文本重点串起来。可以说,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运用 设疑 穿针   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
那个趴在地上抱着相机的人是谁?他的镜头都快碰到地面啦!那个在角落里按动快门的人是谁?他的身体居然能拧得像一根麻花!那个仰卧在草地上拿相机贴住脸的人又是谁?难道上面除了天空,还有别的什么吗?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都是摄影发烧友,却不一定有专业的技术;他们拍照时不在乎光圈、快门,不追求角度、构图;他们欢呼着抛弃所有的摄影规则……你若是忍不住凑上去问一句:“你们在干什么?”他们会响亮地回答:  我们在L
【摘要】小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调查研究,是一个品德建构的行为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存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纠正错误,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生日常行为 调查研究 不良习惯   一、背景描述   (一)提出问题   在学校教育工作实践中,不少教师感觉到,要求上进的好学生不少,但是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越来越难教育,他们没有节制地
小贴士  草莓甜美可口,开胃生津,是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它的表面粗糙,不易洗净,食用之前,最好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这样既清洗得干净,又可杀菌。草莓属于浆果,容易腐坏,所以一旦清洗,最好一次吃完;如果吃不完,需要保持干燥,放入冰箱冷藏。
姓名:欧苏红  年龄:15岁  学校:浙江省象山县墙头学校    这一切都要从几年前那个伤心的周末说起。  那天下午放学时,欧苏红心情很好,因为作业已经早早地做完,她邀请了几位小伙伴到自家后院的老桂花树下去玩。欧苏红的家在大雷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苏红记忆里,她出生时,这棵树就在那里了。它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夏天在这里乘凉,秋天闻满树花香,小苏红和伙伴们在树下玩耍、聊天,老树像一
【摘 要】我们把有组织的科学知识和模型结构称为科学大概念。本文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为例,立足科学大概念,力求找到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科学概念的有效课程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概念教学 科学大概念 声音 课程实施策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是《声音的高与低》,本课在学生学习了第五课研究声音的强弱等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重要属性——音高。教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考验,也是教育资源。变疫情为课程,笔者开发了一套“这场战‘疫’,我们‘绘’赢”系列绘画课程,丰富了教育教学课程资源。该课程渗透了德育思想,体现了课改精神。  【关键词】抗疫 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平静生活。面对疫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生命、伦理、道德、信仰等问题引发人们深入探讨,又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