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于肠梗阻应用疗效比对。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住院部收治肠梗阻患者中选取9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其中手术治疗患者46例,非手术治疗患者46例,比对疗效。结果:非手术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P<0.05);非手术组总有效率97.83%(45/46),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肠梗阻均具有一定疗效,非手术可促使梗阻症状早期转归,整体疗效显著。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非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肠梗阻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以停止排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对临床治疗时机要求较高,若没有及时给予医疗干预,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针对肠梗阻多以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方案为主,为了确保理想预后结局,选取有效安全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现研究特针对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治疗对策有效性进行探讨,开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住院部收治肠梗阻患者中选取9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其中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区间41-79岁,均龄(62.38±2.07)岁;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区间40-81岁,均龄(62.41±2.05)岁;计算比对2组肠梗阻患者上述资料,差异细微可比性高(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肠道系统疾病临床诊治指南》中对肠梗阻的诊断依据,患者入院后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均对研究项目知情,遵医嘱接受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均为首诊,符合研究洗脱期需求。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不满足支持本研究者。
1.2方法
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手术方案,加强肠道准备,术中疏通梗阻时注意肠道保护,控制手术时间,术后依据患者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术后予以患者肠道功能恢复。
非手术治疗:要求患者禁饮禁食,予以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纠正,于患者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予以患者地塞米松静脉输注,持续治疗1周后予以生长抑制素静脉输注,观察患者肠道蠕动情况,可联合予以促消化道动力药。
1.3评价标准
观察2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疗效,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病灶减少90%以上或完全消失,疗效评估为显效或痊愈;若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检查病灶减少50%-89%,疗效评估为好转;若不满足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或痊愈+好转)/n(n=46)×100%。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转归时间统计
非手术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总疗效统计
非手术组总有效率97.83%(45/46),高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臨床学者针对肠梗阻多以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为主,考虑疾病病情较为复杂,具有较高复发机制,为降低肠梗阻复发,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选取安全、高效治疗手段,为近年医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手术治疗为肠梗阻治疗对策,可有效解除肠梗阻,但因手术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气体渗透,增加患者术后腹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预后转归效果。非手术治疗针对肠梗阻主要以纠正酸碱紊乱、水电解质失衡,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给予患者抑制消化液分泌、肠外营养支持等相关药物,避免疾病进展,起效快速,可于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肠梗阻症状,且为无创操作,患者接受程度更高[2]。本研究表明,非手术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P<0.05);非手术组总有效率97.83%(45/46),高于手术组(P<0.05)。
综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肠梗阻均具有一定疗效,非手术可促使梗阻症状早期转归,整体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明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25.
[2]梅正华.非手术治疗胃肠道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7):49.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非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肠梗阻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以停止排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对临床治疗时机要求较高,若没有及时给予医疗干预,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针对肠梗阻多以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方案为主,为了确保理想预后结局,选取有效安全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现研究特针对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治疗对策有效性进行探讨,开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住院部收治肠梗阻患者中选取9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其中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区间41-79岁,均龄(62.38±2.07)岁;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区间40-81岁,均龄(62.41±2.05)岁;计算比对2组肠梗阻患者上述资料,差异细微可比性高(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肠道系统疾病临床诊治指南》中对肠梗阻的诊断依据,患者入院后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均对研究项目知情,遵医嘱接受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均为首诊,符合研究洗脱期需求。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不满足支持本研究者。
1.2方法
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手术方案,加强肠道准备,术中疏通梗阻时注意肠道保护,控制手术时间,术后依据患者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术后予以患者肠道功能恢复。
非手术治疗:要求患者禁饮禁食,予以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纠正,于患者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予以患者地塞米松静脉输注,持续治疗1周后予以生长抑制素静脉输注,观察患者肠道蠕动情况,可联合予以促消化道动力药。
1.3评价标准
观察2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疗效,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病灶减少90%以上或完全消失,疗效评估为显效或痊愈;若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检查病灶减少50%-89%,疗效评估为好转;若不满足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或痊愈+好转)/n(n=46)×100%。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转归时间统计
非手术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总疗效统计
非手术组总有效率97.83%(45/46),高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臨床学者针对肠梗阻多以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为主,考虑疾病病情较为复杂,具有较高复发机制,为降低肠梗阻复发,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选取安全、高效治疗手段,为近年医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手术治疗为肠梗阻治疗对策,可有效解除肠梗阻,但因手术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气体渗透,增加患者术后腹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预后转归效果。非手术治疗针对肠梗阻主要以纠正酸碱紊乱、水电解质失衡,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给予患者抑制消化液分泌、肠外营养支持等相关药物,避免疾病进展,起效快速,可于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肠梗阻症状,且为无创操作,患者接受程度更高[2]。本研究表明,非手术组患者梗阻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P<0.05);非手术组总有效率97.83%(45/46),高于手术组(P<0.05)。
综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肠梗阻均具有一定疗效,非手术可促使梗阻症状早期转归,整体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明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25.
[2]梅正华.非手术治疗胃肠道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