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着眼于信息对抗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建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对抗;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张润莲(1974-),女,山西介休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武小年(1972-),男,湖北监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C程序设计教学团队(ZJT0120A)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104-01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所谓“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知识及其应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人才。[1]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对抗专业应运而生。信息对抗专业是一个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宽口径专业。学生接受信息安全、信息攻防以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训练,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系统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工作。[2]我校的信息对抗专业于2005年开始筹备组建,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2011年迎来首批毕业生。近年来,信息对抗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建设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体系优化
系统科学地制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信息对抗专业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我校的通信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较为成熟和先进,因此依托现有优势专业和科研基础,以通信对抗为主,电子对抗、雷达对抗和网络对抗为辅进行先期建设,再逐步加强电子对抗、雷达对抗和网络对抗的建设。作为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2010级信息对抗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完善后的课程体系已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1)数学基础课程欠缺。信息对抗的基础是信息安全,而信息安全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现有的数学基础课程还不能满足需求。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开离散数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等课程,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这将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的比重比较低,学生和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实验的难度较低,这都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说,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实验学时仅为16学时,这远不能满足通过实践来加强知识的掌握,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类似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可适当缩减讲授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加强知识的前沿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步骤。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切身实际严重脱离,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更新太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3]针对以上矛盾,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删减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让学生对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2)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及时把最新的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所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其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新能力。
(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专题报告,建立兴趣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科技创作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将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4)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研究型实验的力度,将实验与科研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互补长短,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应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引导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们正在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制作工程实例,将理论寓于实例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5]信息对抗专业是我校的新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以及专业教师的努力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加强是首要问题。这要求教师不断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思想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其次,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构造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搞科研,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可通过同行评议、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等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再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培训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信息对抗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仍有不足和欠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对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志华,康敬青.高校创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179-182.
[2]孙晓燕,于帆,罗鸿雁.信息对抗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9):22-24.
[3]周亚萍,王志强,金鸿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47-48.
[4]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4):4-6.
[5]张学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67-69.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对抗;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张润莲(1974-),女,山西介休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武小年(1972-),男,湖北监利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C程序设计教学团队(ZJT0120A)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104-01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所谓“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知识及其应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人才。[1]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对抗专业应运而生。信息对抗专业是一个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宽口径专业。学生接受信息安全、信息攻防以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训练,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系统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工作。[2]我校的信息对抗专业于2005年开始筹备组建,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2011年迎来首批毕业生。近年来,信息对抗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建设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体系优化
系统科学地制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信息对抗专业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我校的通信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较为成熟和先进,因此依托现有优势专业和科研基础,以通信对抗为主,电子对抗、雷达对抗和网络对抗为辅进行先期建设,再逐步加强电子对抗、雷达对抗和网络对抗的建设。作为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2010级信息对抗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完善后的课程体系已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1)数学基础课程欠缺。信息对抗的基础是信息安全,而信息安全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现有的数学基础课程还不能满足需求。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开离散数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等课程,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这将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的比重比较低,学生和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实验的难度较低,这都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说,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实验学时仅为16学时,这远不能满足通过实践来加强知识的掌握,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类似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可适当缩减讲授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加强知识的前沿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步骤。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切身实际严重脱离,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更新太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3]针对以上矛盾,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删减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让学生对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2)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互相促进。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及时把最新的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所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其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新能力。
(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专题报告,建立兴趣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科技创作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将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4)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研究型实验的力度,将实验与科研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互补长短,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应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引导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们正在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制作工程实例,将理论寓于实例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5]信息对抗专业是我校的新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以及专业教师的努力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加强是首要问题。这要求教师不断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思想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其次,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构造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搞科研,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可通过同行评议、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等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再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培训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信息对抗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仍有不足和欠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对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志华,康敬青.高校创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179-182.
[2]孙晓燕,于帆,罗鸿雁.信息对抗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9):22-24.
[3]周亚萍,王志强,金鸿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47-48.
[4]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4):4-6.
[5]张学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67-69.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