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语文教法的革新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传统语文教法,就是指我国世代相传的,具有我国社会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由于时代不同,教师、教材内容和学生不同,因而导致语文教法的多种多样,有所谓“教无定法”说。
  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多年沿袭的情况,传统语文教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习文明道,两者兼顾。
  前人教语文是很注重统一的。既习文又明道,文道统一,这是一种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试行教学时,先生采用的是注入式说教,全不顾学生是否“心悟”的。
  2.分段教学、循序渐进。
  古时的作文教学,总是很讲究循序渐进,有格有序的。传统语文教法虽强调循序渐进,但训练方式是强制的,往往要求学生一个字或一课书抄写几十遍,叫人生厌。
  3.精读博览,读写结合。
  古人对语文课文中的精读文章,要求熟读成诵。古人强调的读写结合,只是把写作当成对所读文章的机械复制和模仿。这种读写结合是与思维脱节的。
  4.明确要求,从严施教。
  严格要求,对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但据一些前辈的回忆,他们幼时是在“严师”的怒目威逼,厉声呵斥和体罚的情况下求学的。这样的从严要求,往往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5.讲读授课,教师为主。
  教师总力求讲深讲透,以致出现“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至于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心理,志趣以及要求等,教师是不予理睬的。
  二、革新传统语文教法,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传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变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混合传授,并突出思维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接受和传递信息,正确而畅达地表情达意,就必须破除封闭性的教法,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起来,把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活跃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阔的天地。例如在进行命题作文指导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审题,不是让学生去竭力回忆曾背诵过的范文,以便机械地仿写,而是根据题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这就训练了思维灵活性和多向性,接下来是拟提纲,指导学生联点成线,联线成面,合面成体,组成完整的篇章。这就训练了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题目,定内容,拟提纲,打草稿和写成文,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快节奏和高效率。总之,发展思维能力是破除封闭性教法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核心环节。只要抓紧这一环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2.把只注重数量的多读多写变为量质并重的多读多写,并强调说和听的能力训练。
  传统语文教法强调数量上的多读多写,这实际上是一种单一而且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现在倡导多写和多读,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讲究质量的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写得快,写得开,写得真,写得活。现在有的语文教师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多写“自由文”“大胆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指导学生多读,可以采取范文引路的单元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精读一两篇课文,再触类旁通单元课文,就会取得在同课时量里多读课文的效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能不予指导,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仅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反而还会因迷上课外书而误了功课,甚至会让不健康的读物玷污了心灵。另外,还要训练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以求读得快,读得懂,读过之后能迅速领会并记得下要领。
  以往讲读写结合较多,相形之下,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单薄了。对于“听”和“说”,幼儿园和小学还较重视。一到中学,往往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削弱,这种状况是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在加快,信息传递频繁,加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技术的普遍使用,人们交流思想用耳听口述的机会往往比手写目阅更多。可以说,听说的能力甚至比读写的能力更重要。但由于传统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影响,中学语文至今仍没把听说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不少中学生羞于启口、辞不达意,听课效率也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高度重视,二是要讲究教法,要把听说能力的训练常规化,系统化,形成多样化。使学生达到听时耳脑并用,听得进,听得懂,听了马上能记住要领;说时语音语调准确优美,姿态仪表自然大方,表达内容清楚鲜明。
  3.把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为主。
  为了培养能力,让学生有训练机会,首先要摆正师生的关系,要明确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教给运用语文这门工具学科的技能及技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教学生“会学”。要坚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4.把封闭型的“三个为主”变为开放型的“三个结合”。
  “三个为主”就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主。因此:
  (1)要把课堂为主改为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课堂教学固然是传授知识的好形式,但课堂外面也未必就学不到知识,在当今世界,小小课堂已满足不了当代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他们热切要求走出课堂,去认识社会,熟悉社会,进而激起改革社会的希望。语文教师们放开眼界,把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里认真学知识,长才干。
  (2)要把教师为主改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来施行教学,学生要把教师看作是学习的主导。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上的师生结合也体现了尊师爱生的道德风尚。
  (3)把以课本为主改为课本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现在的教材虽作较大改进,但仍然不可能包罗全部的知识,更何况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博览上下功夫,薄薄的几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用的,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配合以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这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5.把分段教学变为既有本学科的纵向分段,又有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的教学。
  如今需要智力型的新人,则应有广泛的爱好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各种能力。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不可厚此薄彼的。学好了语文课,就能更好地组织和运用语言,更准确迅速地使大脑思维和语言表达一致,这必将推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已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他们不仅教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安排,如在作文教学中安排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这样,既使学生训练了多种文体的写作,又加强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
  语文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当前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影响着学生往后学习方法的形成。语文教师不但不能因为“不需要教”而稍有松懈,而是要在“教”字加倍下功夫;不但不能以完成讲授教科书为满足,而是要千方百计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切实使学生学到真本领,以终身受用。
其他文献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中学生而言,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认识:  1.享受学习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这就
期刊
一、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  1.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的乐观、自信来自于受到关注,得到欣赏,尤其是受挫时得到的宽容和鼓励。新课标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当中。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对话,还需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教
期刊
一 、反复 吟诵,感受诗词意境  吟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懂内容,一方面,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平仄起伏,韵脚的抑扬顿挫,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诗词的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凝练,言简意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或突兀而起,或藏头露尾。因此,不读懂诗歌大致内容,弄清整首诗的意义核心,把握诗眼所在,就无法感受诗词意境。  二、推敲字词,领悟诗词意境  每首诗
期刊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鲜活浪漫的世界。古今中外数不清的作家用词汇的琼浆浇灌至真至诚的情感,用文字的精妙演绎至善至仁的故事,用语言的色彩描绘至美至艳的风景。历史的尺度有多深,语文的尺度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语文无可取代的工具性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保证。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放声朗读、认真背
期刊
材料作文在中学生作文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比较,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材料作文要从提供的材料出发去确定一个写作的论题。这个论题既要紧扣原材料,又要有现实意义,还要比较新,这往往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因而训练学生选好论题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生活是多面体,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因人而异,为选好最佳论题,我们很有必要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材料。那么,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立论呢?大
期刊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爱心去吸引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要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让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它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规定小学、初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开展一系列有关加强朗读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增强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习
期刊
写日记是被大家公认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训练学生写日记,效果明显。为了使这种训练方法更加成熟,笔者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写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日记,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螺旋式提高的过程。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字数、质量,难免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养成敷衍塞责的毛病。在一开始的训练中,不要勉强学生凑字数,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内容也
期刊
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教学设计是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的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路”出发,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要符合课文的“文路”。在如何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设计教学思路方面,给了我许多的启发。  一、抓住课文线索设计教学思路。  第一,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连
期刊
我深感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对课外阅读选文的思想越来越不能把握。我会很生气地说:历史是可以跨越的。你们平时应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去了解历史、体会感情。你们必须保证每天有30分钟去阅读文学作品……面对我的感慨,有位学生悄悄地讲了一句:老师每天读书吗?我震惊不已,我的心在问我自己:自己还读书吗?  我静静地反思,感悟。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爱看书、看好书,读出书的味道,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