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它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规定小学、初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开展一系列有关加强朗读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增强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新大纲规定,明确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
  新大纲指出: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基本的朗读能力与习惯,“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不数读,一边读一边想。”中年级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能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高年级则要求,能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我努力把握好火候,对学生的训练朗读心中有数,按照一定的计划,制定相应的方略去实施,从“读”出发,让“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朗读指导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以做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并通过引导点拨,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技巧,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渐趋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课前我认真揣摩每一课,我抓住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让它们影响学生,使学生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以读促写,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用自己正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教学中,我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用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另外,我认识到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材是训练学生朗读的第一手材料,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朗读的方式与侧重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由于每个自然段是有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的,朗读的基调、朗读的要求就可能不同。我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全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力图发挥标准示范作用,让学生模仿。以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它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程度的表现,而朗读则是形成语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巧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让学生读的深入、读的充分
  教学中,我注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的活动,给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我侧重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究“读”的效果,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实践了领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语文角交流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充足的朗读时间内,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认生字、生词,停顿正确,初步领会、体悟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言语因素,来表现这一情感。这样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的时间,多给学生朗读文章的时间,增强朗读训练的效果,强化朗读训练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语文教师,我要继续不懈地对朗读教学进行探究。
其他文献
一、在导入课文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导入语非常关键,一堂课如果导入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地进入语文课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口才言语”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即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调动起积极性,激发起兴趣,可以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我以谈话导入:同学们
期刊
一篇好的文章应具有凤头,猪肚,豹尾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的开头写得像凤头一样吸引人呢?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一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  二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三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
期刊
一、做好生活的积累  1、关注家庭和学校生活  这两个方面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也最容易熟视无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学校发生的典型的大事,思考这些事件中所包含的意蕴,最好能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记录事件和自己的感悟。同时还要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如: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理想追求;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学校各个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同学和师生之间发生的大小事
期刊
一、讲究教学语言  1、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向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进,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创造气氛,奠定基础。传记文学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作品,哲理性与思辨性较强,学生对这类的作品觉得费解,所以兴趣不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前
期刊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中学生而言,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认识:  1.享受学习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这就
期刊
一、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  1.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的乐观、自信来自于受到关注,得到欣赏,尤其是受挫时得到的宽容和鼓励。新课标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当中。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对话,还需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教
期刊
一 、反复 吟诵,感受诗词意境  吟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懂内容,一方面,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平仄起伏,韵脚的抑扬顿挫,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诗词的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凝练,言简意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或突兀而起,或藏头露尾。因此,不读懂诗歌大致内容,弄清整首诗的意义核心,把握诗眼所在,就无法感受诗词意境。  二、推敲字词,领悟诗词意境  每首诗
期刊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鲜活浪漫的世界。古今中外数不清的作家用词汇的琼浆浇灌至真至诚的情感,用文字的精妙演绎至善至仁的故事,用语言的色彩描绘至美至艳的风景。历史的尺度有多深,语文的尺度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语文无可取代的工具性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保证。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放声朗读、认真背
期刊
材料作文在中学生作文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比较,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材料作文要从提供的材料出发去确定一个写作的论题。这个论题既要紧扣原材料,又要有现实意义,还要比较新,这往往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因而训练学生选好论题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生活是多面体,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因人而异,为选好最佳论题,我们很有必要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材料。那么,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立论呢?大
期刊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爱心去吸引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要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