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策略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乡村振兴,是接下来要做的大文章。而做好这篇大文章,在构筑党和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方面,区县媒体承担着重要使命。由此,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每一个区县媒体人认真探讨和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推进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65-02
  一、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性
  (一)区县融媒体中心的概念
  融媒体是一种信息共享,依据媒介属性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简单说就是实现多种媒体形态,如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在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不同媒介的传播。通过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区县融媒体中心主要针对区县,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信息技术为支撑,新媒体化为方向,融合创新为手段,舆论引导为主责,服务群众为宗旨,统筹区县内时政新闻、政务信息、商务信息、服务信息等的生产、汇集、交互、分发流程的机构[1]。
  (二)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必要性
  区县融媒体中心是网络发展进步的产物,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是新时代的新要求。面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价值巨大——既可以利用传播优势,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又可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基层信息枢纽,利用信息枢纽优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还可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基层群众用户中心,开展互动,提升用户参与;更可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基层大数据聚合中心,利用数据优势,强化数据赋能。
  宣传方面,乡村宣传工作是党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作手段,对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区县融媒体中心是最接近基层的党的宣传阵地;是党和基层群众的重要交流平台;是充分满足群众需求,传递党的声音的重要渠道;是正确引导舆论,发展宣传工作,建立良好的媒体意识的重要方式[2]。
  同时,区县融媒体中心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不仅承担了传统媒体的宣传任务,还通过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服务基层的宣传方式,实现了传达政府信息、服务群众诉求、监督干部行为、协调社会安全的目的。
  二、当前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复合型人才短缺
  作为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区县融媒体中心自2018年启动以来,发展迅猛。全国各地區县融媒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把传播触角、服务视角延伸到千家万户。
  然而,对于不少区县融媒体中心而言,依旧面临着融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困境。当前,部分区县融媒体中心人才引入力度不够,运行机制、薪酬体系尚不完善,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融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流动大,队伍不稳定,直接阻碍区县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3]。
  (二)宣传服务力度不足
  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区县融媒体中心针对乡村的宣传服务力度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宣传思想、传播信息及村民的文化需求、商业需求、信息需求等都缺乏足够重视,没有足够的力度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广新时代优秀文化。如此,可能导致主流信息传播滞后,村民对权威信息不信任、对新的商业方式不采用,最终使得乡村发展受阻。
  (三)与乡村结合度不够
  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就其建设现状来看,一些区县融媒体中心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目前,一些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与乡村的结合度不够。有的区县融媒体新中心甚至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省市级“中央厨房”的建设举措,不接地气,千篇一律。 同时,由于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不足,以及缺乏对乡村现有人口信息的适应度的深入分析,进一步造成了所发布的新闻信息要么看不懂、要么没人看的局面。
  (四)服务功能不够便捷
  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的初衷是构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信息高效率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便民服务。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宣传矩阵中嵌入政府职能工作的网上办理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如何尽快让便捷的服务功能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亟须区县融媒体中心媒体人深思。
  (五)主流信息内容良莠不齐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各种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才、本土人才等回流乡村,这些人才和长期留守乡村的村民形成新的乡村人群结构。复杂的人群结构必然存在着村民个人素质、受教育程度、辨别信息能力的参差不齐。加之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爆炸式传播,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易导致乡村传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种种因素,为区县融媒体中心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巨大挑战。
  三、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策略
  (一)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区县融媒体中心的能力与活力
  区县融媒体中心是我国基层宣传的第一线,面对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区县融媒体中心应摒弃传统思维,大力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区县融媒体中心的能力与活力。
  具体来说,要选拔一批有技术能力、有新闻素养、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传播信息的能力、领导信息宣传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亲和力[4]。通过建立人才绿色通道,让专业人才直达乡村宣传的前沿阵地,发挥人才优势,并带动团队,让人才的引进激发更多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让人才在岗位上真真正正发挥作用。此外,应加强对区县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保证扎根基层的专业人才上升渠道畅通,以此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二)建设符合群众期望的区县融媒体中心
  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还需借鉴各地省市级融媒体的经验,但不是一味采取“拿来主义”,照搬其实践方式和经验举措。因为,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政策、民情、群众需求的融媒体中心。具体而言,可从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借鉴各地先进传播手段;通過采集乡村信息,了解民情民意,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建设符合群众期望的区县融媒体中心。
  (三)加强宣传,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
  区县融媒体中心应加强宣传,为群众提供各项便民利民服务,帮助群众实现信息交流,参与互动。区县融媒体中心要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如涓涓流水般传递至群众的心中[5]。同时,要大力宣传乡村文化、文明,大力宣传当地特色产品、旅游和服务。让优秀的乡村文化走出去,让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得到广泛传播。
  (四)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
  建设有特色的区县融媒体中心,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群众需求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且针对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融媒体发展策略。例如,在传播乡村文化时,需要考虑各个年龄段的村民的需求,对于老年人,就要推广符合老年人爱好的文化产品;针对年轻人,则需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推广农民专业技术、新媒介设备和专业,如人工智能、直播带货、无人机拍摄、VR乡村美景等。如此针对性的举措,才能切实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才能推动区县融媒体中心的良性发展。
  (五)充分考虑群众诉求,提高便民利民性
  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应充分考虑群众的诉求,以满足群众的工作、生活为主基调。生活服务方面,如电费、水费等的缴纳,过去都需要村民外出前往指定的网点办理。对此,区县融媒体中心可以发挥融媒体的功能,为群众提供在线缴纳各种费用的服务,让其足不出户便能查询信息、办理费用。
  除此之外,及时将各种利民政策传达给群众,及时反馈和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提升融媒体功能的便民利民性。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区县融媒体中心应围绕各地实际,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通过专业人才和融合平台,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融合、创新、引导、服务[EB/OL].人民网-新闻战线,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520/c426943-31093620.html,2019-05-20.
  [2] 文琼瑶,章震.重新连接:县级融媒平台要凝聚基层民众——专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J].新闻与写作,2019(11):78-81.
  [3] 武慧芳,王婕.“业余化”:县级媒体融合的群众路径[J].青年记者,2019(30):112-113.
  [4] 沙垚,张思宇.公共性视角下的媒介与乡村文化生活[J].新闻与写作,2019(09):12-15.
  [5] 刘楠,周小普.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7):90-91.
  作者简介:谭兴旺(1987—),男,重庆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危机性等特性,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地进行应急处理。對于媒体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媒体如何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当前业界面临的紧迫一课。  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应急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63-02  一、引言  突发事件,即突然
融媒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给以图文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统纸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强调可视化、多样化、交互化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实现了多项媒体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在这样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传播平台的完善以及视频制作技术的大众化,自媒体打破了以往主流媒体主导的传播模式,尤其在热点事件的危机传播中,自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四全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作为一种更加健全的全域传播结构,成为媒体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我国媒体逐渐转型,开始进入全媒体发展阶段,新科技赋能对
摘要:本文分析新时代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度和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众多因素,分别从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展开媒体合作、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提升中国影响力。  关键词:俄罗斯民众;中国形象;对外传播;媒介塑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58-03  一、引言  目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还
“开往春天的列车”刷屏的新闻现象背后,是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的成果检验.本文从“开往春天的列车”谈起,并列举刷屏爆款案例,着眼各个报道的经验总结,谈全媒体传播规
一条新闻稿的价值能否得到充分挖掘并呈现,选取一个好的新闻角度是整个新闻工作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尤其是对于纷繁琐碎的日常新闻报道而言,选取一个好的新闻角度,会让一
摘要: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鲜资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会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到大众的视野中。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极为方便,对于新闻信息的内容、形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采访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关键环节,只有运用一定的新闻采访技巧,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采访技巧提高采访质量,供相关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采访技巧;电视新闻;采访质量  中图分类号:G
地方党报作为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地方党报要承担应有责任,深度挖掘、探寻与展示本土文化,努力打造本地文化品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移动设备更加智能化,用户获取互联网新闻内容更加便利、直观,网络新闻占据人们的视野.由于互联网信息把关机制不完善,新闻真实性无法保障,网络虚假新闻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