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实现新时代赋予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去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课改实践和体会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由于历史不列入中考范围处于“副科”地位遭受冷落致使教学滞后的状况,一定要振作起来,以博大的胸怀、敬业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认真研读有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系列丛书,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此外,还要多读有关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和中学历史各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多读中学历史教研专家的优质论文。在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各科知识。不仅要丰富与历史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等文科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及艺术、体育、中外民风民俗等也要有较多的了解。教师的素质全面提升,才、学、识、德达到较高的境界,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克服长期以来人们对初中历史学科形成的成见,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从而教活历史,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四五运动”时,可通过引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加深学生对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普遍运用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背,教师问、学生答。这是将学生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罐”,完全是一种典型的“储蓄式教育”。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被完全扼杀。这样的教学枯燥、单调,缺乏活力令学生厌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能培养出“有知识但没文化”的学生,将来肩负不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务必站在时代的前列,摒弃旧观念,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材、媒体等构成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彻底打破由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格局。积极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以自主活动、以问题探究、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等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活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在学生经过自学课文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有了认知的基础上,可反问:有人假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像这种违背学生情感和事物常理的问题一旦提出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就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不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锻炼了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努力打造互动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
现代教育专家学者认为:课堂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和引导学生发展及探究知识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按照这一先进教育理论观点进行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由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让学生能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受任何压制。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有利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创建互动和谐、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起能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摆出史实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应充分地承认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尽量地让他们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应一开始就抛出书本上的观点、认识,然后由教师声嘶力竭去证明、去维护,完全剥夺学生自己评判历史的权利,把“活”的认识过程给掐死。教师也可以直接把史实交给学生去阅读,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结合他们的认识特征说出各自对历史最直观、最真切的体会,让他们自己领悟学历史的意义,培养他们研读历史的浓厚兴趣。不用担心他们说的很幼稚、有错误、有漏洞,不符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原则,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毛病与不足,使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紧,通过师生相互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正过来就行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需做到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往,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打造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智慧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即课前将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就会远远超过“书本 黑板 粉笔 挂图 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因为它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可让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直观、生动和形象的优点;而且能通过创设情景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在讲“开国大典”的内容,可先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首都群众欢庆”等场面,不仅可以如实再现新中国诞生那一时刻的历史,而且增进了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慕之情,加深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理解。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可播放《七子之歌》音像资料和香港、澳门回归仪式录像,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西方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懂得祖国在改革开放后强大起来是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只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使我们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像正在绽放的绚丽多姿的花朵,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由于历史不列入中考范围处于“副科”地位遭受冷落致使教学滞后的状况,一定要振作起来,以博大的胸怀、敬业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认真研读有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系列丛书,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此外,还要多读有关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和中学历史各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多读中学历史教研专家的优质论文。在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各科知识。不仅要丰富与历史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等文科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及艺术、体育、中外民风民俗等也要有较多的了解。教师的素质全面提升,才、学、识、德达到较高的境界,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克服长期以来人们对初中历史学科形成的成见,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从而教活历史,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四五运动”时,可通过引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加深学生对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普遍运用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背,教师问、学生答。这是将学生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罐”,完全是一种典型的“储蓄式教育”。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被完全扼杀。这样的教学枯燥、单调,缺乏活力令学生厌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能培养出“有知识但没文化”的学生,将来肩负不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务必站在时代的前列,摒弃旧观念,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材、媒体等构成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服务。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彻底打破由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格局。积极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以自主活动、以问题探究、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等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活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在学生经过自学课文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有了认知的基础上,可反问:有人假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像这种违背学生情感和事物常理的问题一旦提出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就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不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锻炼了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努力打造互动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
现代教育专家学者认为:课堂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和引导学生发展及探究知识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按照这一先进教育理论观点进行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由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让学生能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受任何压制。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有利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创建互动和谐、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起能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摆出史实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应充分地承认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尽量地让他们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应一开始就抛出书本上的观点、认识,然后由教师声嘶力竭去证明、去维护,完全剥夺学生自己评判历史的权利,把“活”的认识过程给掐死。教师也可以直接把史实交给学生去阅读,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结合他们的认识特征说出各自对历史最直观、最真切的体会,让他们自己领悟学历史的意义,培养他们研读历史的浓厚兴趣。不用担心他们说的很幼稚、有错误、有漏洞,不符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原则,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毛病与不足,使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紧,通过师生相互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正过来就行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需做到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往,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打造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智慧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即课前将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就会远远超过“书本 黑板 粉笔 挂图 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因为它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可让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直观、生动和形象的优点;而且能通过创设情景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在讲“开国大典”的内容,可先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首都群众欢庆”等场面,不仅可以如实再现新中国诞生那一时刻的历史,而且增进了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慕之情,加深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理解。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可播放《七子之歌》音像资料和香港、澳门回归仪式录像,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西方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懂得祖国在改革开放后强大起来是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只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使我们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像正在绽放的绚丽多姿的花朵,展现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