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顾艳小说创作的转型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艳生于中国杭州,20世纪70年代在工厂做过临时工,也在文工团做过舞蹈学员。80年代,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1991年,顾艳发表了第一个小说《空谷》。此后几十年,她创作不辍,成果丰硕,奠定了她在文学领域里不容忽视的地位。
  顾艳写作形式丰富,从诗歌到散文、传记到短篇、长篇小说,各种体裁都能得心应手。她总是怀抱一颗谦卑的心,书写大环境下的个体经验,以“个人化边缘写作”特立独行于文坛。她的写作表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和精神性追寻,无论《杭州女人》《疼痛的飞翔》《我的夏威夷之恋》,还是《冷酷杀手》《灵魂的舞蹈》等,都属于思索性、精神性追寻的小说,展现个体与时代的碰撞,揭示对社会与人的思考。
  笔者发现自从《杭州女人》起,顾艳的艺术敏感执着于一类女性形象的创造,注重个体内在空间的开拓,表现人物心灵世界、情感经验和生命经验,这使她的作品呈现和包容知识女性的各种苦难、凌辱,噩梦般的命运在她笔下诗化的氛围中,既坚忍顽强与命运抗争,又怅然释然。她通过描写罪恶、丑陋、情欲、死亡、孤独、绝望等,孕育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顾艳写作和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杭州女人》《疼痛的飞翔》《真情颤动》,有评论家把顾艳归为女性主义写作。评论家于青在《新周刊》发表的《杜拉斯与伍尔夫:被小资“文青化”的文艺教母》中指出:“中国小资情调的走红,基础根植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解禁。在《外国文艺》携众多意识流、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新小说派、斜阳派、戏作派为饥渴文青打开新大门后,一部分文青如余华、苏童、王小波、王安忆、陈村开拓了现代派,而另一部分文青如林白、陈染、虹影、顾艳则走上了女性主义、都市小资情怀的写作路线。在文化并没有随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严肃文学的发展之路十分艰难,以至于除了80年代一批作家之后基本后继无人。而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着重于刻画个人情绪与感情经历的‘私小说’文体,则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当年,胡志军教授在《顾艳:“女人”到“人”的灵魂炼狱》一文中说:“顾艳的创作在女性主义写作风起云涌的当代文坛,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许多新潮作家开始用‘身体’写作的今天,同为女性作家的顾艳却反其道而行之,张起了‘精神’写作的大旗。”
  由此,我们看到从顾艳笔底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无家可归》中的叶凌,《走出荒原》中的沈越、朱红,《米鲁》中的米鲁,《精神家园》中的周梦琪,《逝去的玫瑰》中的邬云云,《杭州女人》中的池青青、苏艺成,《疼痛的飞翔》中的“我”,《真情颤动》中的文宣、夏虹等,都给读者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们追本溯源,顾艳的写作传承了“五四”时代女性追求独立、尊严和自我解放式的寫作。我们从丁玲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到这些女性形象的先驱,但顾艳从“女性”入手,却又超越了“女性叙事”,这是顾艳小说把这类形象的创造推到了精神艺术的高度。与此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在顾艳笔下又得到了变化和发展,从知识女性拓宽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通女性形象,从而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女性系列作品。
  从新世纪之初,顾艳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中,就有《筒子间的生活》《破碎》《如风过耳》《上海,你好》《九堡》《大杨村》《阶层》《手机短信》等,与以前的知识女性形象有所不同,她们不全是沉浸在精神世界里的女性,而是脚踏大地的底层劳动妇女。尽管她们依然是弱者,但是她们有着默默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人性中的高贵品质。在语言风格上,顾艳亦从诗性语言转到了白描手法,让人物在行动和语言中凸显其性格。
  2001年至2010年,顾艳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我的夏威夷之恋》《夜上海》《冷酷杀手》《灵魂的舞蹈》《荻港村》《上海弄堂》《辛亥风云》。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顾艳在写中短篇小说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回到长篇小说她的叙述语言则融白描与诗意,显得干净利索又不失诗意和灵气,极有张力。这时期给顾艳写过评论的有陈骏涛、陈思和、张炯、石一宁、左怀建、刘涛等教授和评论家,也就是说顾艳正值创作高峰,自身和外界的状态都不错,本应该借着东风趁热打铁,顾艳却忽然停顿下来,去读书充电了。她是以自己轴心自转的人,拿得起,放得下;这与她喜欢老庄哲学不无关系。
  停顿十年的小说创作,重新回归必定有相当难度。毕竟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势不可挡,人才济济的文坛想回归又谈何容易。别的不谈,就是发表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邮箱里塞满了约稿信那样,甚至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也是会有的。但是我发现顾艳很快调整了心态,一切从零出发。在恢复创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除却诗歌和散文不计在内,她总共发表了短篇小说《阿里的天空》《阿忠的遗嘱》《迷途》《玫瑰园草地》《向北飞翔的鸟》《在监狱中写诗的人》《海边的椰子树》《虚度》《狮峰岭》《旷世奇遇》《你别再管我》及中篇小说《黄云翼》,还有被通知留用待发表的短篇小说《后院的枪声》等。这一份答卷,足以看出回归后的顾艳其自身实力比从前更有冲击力了。
  我们可以把顾艳的小说创作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0世纪90年代,第二时期新世纪初,第三时期就是回归写作后的新世纪20年代了。20年代刚开始,我们完全相信顾艳的创作,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展现和表达。前不久,顾艳在北美极光系列讲座中演讲后,杨剑龙教授的点评颇具眼力和见地:“顾艳是用学者的睿智与作家的激情来写作的作家。我觉得她有一种不断拓展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不光是题材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思考。她去年还得了一个博士学位。这样的年纪还在兢兢业业做学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希望她再努力一下,创作出一部精品力作。这部精品力作,应该超过她以前的很多作品,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甚至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样一个作品。她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激情。这种创作和学术的准备,奠定了顾艳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大家的可能。”
  杨剑龙教授的点评,使我想起顾艳在00年代小说创作方面的创新和思考。那时无论在题材,还是在叙述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型,评论家陈骏涛教授的论文《顾艳:从“本色”到“角色”》,就是最好的证明。比如:她从都市题材到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荻港村》,从农村题材到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辛亥风云》,都在叙事和语言风格上有了新的开拓和发展。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荻港村》,是一个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项目。顾艳以史诗般的激情,讲述了荻港村百年的奋进与巨变。该书时间跨度从2003年—1918年—2004年,这是马蹄型的结构;而每章前的引言,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诗。顾艳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第一次以男性视角来讲述故事,特别在结构和叙述语言上,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展现。
  比较有趣的是,这是主人公百岁老人许长根讲给一条狗听的故事。而在百岁老人许长根死后,这条狗又把自己对人类的所见所闻讲给人听;并且在它行将死去时,告诉人们荻港村将出现的故事。全书分夏、秋、春、冬四个章节。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章节都有它内在的含意。顾艳将2003年非典病毒大流行,作为全书的起点,然后倒叙回到1918年世界病毒性感冒大流行。在跨度近百年的两场流行性疾病的新旧对照中,折射出人们在瘟疫袭击下,不同时代、不同生存境遇中的人性呈现。因此,《荻港村》无论在叙事风格、语言表达、意象运用等一系列写作技巧中,都给这个厚重的故事增添了亮色。
  如果说,顾艳从都市走向农村,那么从农村带着泥土的芳香,进入历史就顺理成章了。2011年,顾艳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辛亥风云》,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按评论家刘涛教授的说法:“《辛亥风云》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模式,沈鸿庆与邬爱香贯穿全篇,推动故事发展,整部小说处于家国视角转化之中,虽以辛亥为名,但并未孤立地写辛亥革命,而是将辛亥革命放在历史洪流中,写了辛亥革命的前因与后果。沈鸿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全程参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另外,透过《辛亥风云》的叙事结构与时间节点,似乎可以借用王德威教授的话,将《辛亥风云》总结为‘没有辛亥,何来五四?’,顾艳让这句话借小说人物沈鸿庆之口说出:‘沈鸿庆想,没有辛亥革命,哪来五四爱国运动?’(《辛亥风云》326页)”
  “小说中,沈家三代人,每代人因为时代与个性均有不同的命运。婆婆几乎没有时代特征,唯在家长里短中争斗,最后精神失常,惨死。邬爱香被沈鸿庆抛弃,但却自由恋爱,嫁往日本。小家辛被缠小脚,唯有待在家中。小家寅受新文化的影响,跑到北京读书,最后死于三一八惨案。公公是典型的清代开明绅士,同情革命。沈鸿庆与沈鸿武是典型的辛亥人,小家寅是典型的五四人。三代人代表着三个时代,体现着不同的精神气质。一个昔日堂皇的家庭最终风流云散,家庭成员几乎全部死去,真是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确,《辛亥风云》这部小说是游走于家国之间,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之间,历史与小说之间,顾艳却能保持二者的平衡,实在难能可贵。”然而《辛亥风云》出版后,顾艳就停笔了,留下了十年空白。我想空白是思索,是为了更好的重新出发吧!
  入选这里的一组短篇小说,是顾艳恢复写作一年来,发表的十多个短篇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迷途》是一篇以男性视角写的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但写得极其诗意、超感觉。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失去了独生女儿,在一路寻找中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往事追问里反省自己。读者很容易掉进顾艳渲染的艺术氛围中,为主人公失独后痛彻心扉的状态,抹一把同情之泪。
  《玫瑰园草地》与《迷途》异曲同工,讲的也是失独故事。只是地域不同,故事有了更多精彩的地方。正如作者所说:“小说展开的过程,就是这对夫妻不断互相发现的过程。从而在虚与实的艺术转换之间,故事超越了现实的隐喻意义。”
  如果说,前面两篇是失独题材,那么《海边的椰子树》就是女性题材的小说了。这个小说与顾艳以往的女性题材小说不同,它属于新移民小说,讲的是中国外婆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管第三代,却在语言不通的情況下,与自己的儿女们渐行渐远,很难沟通,但依然执着地默默奉献。顾艳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谱写了一曲人性之中高贵的内核:爱。我们从这个小说中感受到外婆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外婆的孤独是独享的,而外婆的牺牲则是分享的。
  顾艳从写年轻的知识女性,到写年迈的平民女性;从写国内的芸芸众生,到写国外的海外移民,其观察生活的能力是敏锐而独特的。已身在美国多年的顾艳,重新回归小说创作转型是势在必行的。除了《海边的椰子树》《玫瑰园草地》,笔者还读过《后院的枪声》等,这些都是海外移民题材小说,我相信再等上若干年,顾艳回归后的第三时期小说创作,定会根深叶茂,宛如杨剑龙教授点评中期望的那样,写出更高层次的精品力作。我相信,她会做到的。我们拭目以待。
  2021年6月25日于美国弗吉尼亚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林 晨
其他文献
一本古老的线装书也许还束之在某个图书馆的高阁上,甚或被冠上了“珍本”“善本”等字样,而它的原产地估计鲜有人去过问。也许它就来自那不起眼的浒湾,抚河岸边金溪的浒湾。  浒湾,在中国版图上可以忽略不计,原名金冠里,于南宋早期形成集市;浒湾,曾经用力在一块木板上雕刻了好几百年,还是没能让人刻骨铭心记住“浒湾”;浒湾,也是一个很容易读错的地名,不能读作妇孺皆知《水浒传》的“浒”,在这里,“浒”字可以大胆“
期刊
傍晚散步时,我看见“纵火犯”杰克正坐在街边的长椅子上吃披萨。他还是老样子,红头发,吻部突出,瘦高的个子,穿一件花格子衬衫,眼睛贼溜溜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只是背有些驼了,看起来有点老态。今天去上班,一出门就遇见前古玩商人皮埃尔,三十度的高温天气,他穿着夹克衫,戴着帽子,捂出一身奇怪的味道。中风之后,他摇摇摆摆地走在这人世间,拎着两瓶命根子一样的啤酒。我看看他,他看看我,恍惚之间好像认识,又好像很陌生
期刊
陈浩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机场遇到江丽萍。三十年来,他曾经多少次想象和江丽萍相遇的场景,唯独没有想到在机场相遇。  陈浩准备取行李,要推一辆行李车,就见前面一位女士在拉行李车,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他上前帮她拉出一辆。  就听见女士叫了一声:“陈浩。”  陈浩傻住了:“丽萍?”  两人对视着,居然没有握手。  江麗萍说:“你也来参加同学会?”  陈浩点点头,一直盯着江丽萍。  江丽萍也盯着陈浩。  两人好像
期刊
我们几个姑表姐妹兄弟都觉得姑奶是比较怪的人。  姑奶是父亲的姑姑,一生未嫁。她长得就像古代画里的人,瓜子脸,鹅蚕眉,丹凤眼,即使已经老去,依然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俊俏,那身段、姿态、气质,放在现在,就像一个演艺明星。  我们几个姐妹更觉得姑奶像唱戏的,因为她走路像莲花含苞似的,欲说还休;说话时轻言细声,温婉可人;平时的姿势仿佛戏中旦角,俏丽婉约;又好像深藏着什么故事,不足予外人道。  老家逢年过节会有
期刊
这组短篇小说,是我去年疫情期间恢复小说写作后的其中三篇。一年多来,我发表了十三个短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和散文。朋友说:“这是你创作的第二个井喷。”其实,我停顿小说、诗歌、散文门类的写作十年,刚刚开始回归,回归后的感觉仿佛回到童年时期对外部世界、对新生事物的好奇。  我始终认为作家的写作必须停顿和补充,不能像机器那样长年累月地批量生产。因此,2009年我访学于斯坦福大学,后又去了
期刊
看见严科长回来,老布不禁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严科长是早上被老布气跑的。能不跑吗?老布那么懒,属于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那种。前三个帮扶人,最长的只待了三天,只有严科长,整整待了一个礼拜。  你咋回来了?老布问。  我不能走啊!严科长边说边把扁担搁在了树下。  扁担是爷爷留下来的。早上,严科长要挑东西回家,老布便把爷爷的扁担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走?老布又问。  因为扁担上的记忆!严科长说。  一条破
期刊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供水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制约绿洲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绿洲出现了各种不良生态环境问题。为使地下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绿洲的发展,需从地下水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地下水环境问题。本文在对和田河流域绿洲区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水化学检测数据,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地下水质量、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地下水化学成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之一。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新疆兵团第八师2008-2018年的灌区资料,以提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目的,研究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第八师灌区制定节水规划、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本文采用首尾测算法,选择不同规模、不同取水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2个大型灌区、3个中型灌区、1个纯井灌区共181块典型田块,测算出2017年第八
那根食指颤了颤,便竖了起来。这是右手仅剩下的一根。  爸,你又想什么啦?  戴着氧气面罩的老人瞄了瞄陪护的女儿,依旧挺着那根指头。  医生,您看看我爸这是怎么啦?  值班医生来到病床前,仔细地瞧了瞧,一手搦起那根手指轻掖进被窝里。遮严了,又拱出。如此几次,医生无奈地对陪护者笑笑,说,老人家的这手指头可真硬!  女儿说,我爸今天也不知怎么啦,老是突出那根指头,平常不是这样啊。  问问阿姨——你妈呢?
期刊
喀什三角洲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在国家区域发展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承担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水质型”缺水问题(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普遍超标)严重阻碍着该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喀什三角洲尚未开展地下水循环模式的研究。因此,开展该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可为该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区域地下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流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与环境同位素等技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