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表演艺术与舞台文化的探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装表演艺术不单单是一种传播服装文化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是构成服装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服装表演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逐渐成为表演艺术体系中非常典型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服装表演艺术与舞台文化之间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服装表演艺术的发展.笔者针对服装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及舞台文化在服装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行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服装表演艺术与舞台文化之间相互配合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服装表演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即“十八描”,最早见于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后经明清诸家不断完善与发展,载有描法释义、谱例的画谱被称为“十八描”类画谱.17世纪中叶“十八描”类画谱经中日长崎海上贸易以商品的形式传入日本并得到广泛传播.我国传统衣褶勾描理法既是历史的又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华传统人物画衣褶的审美追求、同时还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更彰显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意象风格与审美关照.本文意在阐发“十八描”类画谱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所具传播性并揭示对日本近世描法类画谱、浮世草子插
冰雪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冰雪艺术的发展需要由当地传统民间美术来支撑,传统民间美术又隐藏在东北民俗图案元素之中.在本文中探索了东北民俗图案的精神及内涵,解构和重组民族民俗图案,并以冰雪景观为载体,研究民俗图案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下的创新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的数字化建设,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深刻互动和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为沧州大运河及其关联的文化历史带来新的诠释和理解,将大运河历史及运河文化发展脉络完整呈现,为沧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指明了方向.沧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数字化的建设研究主要是以景观的视角、数字化技术和遗产保护理念来对待文化景观,改变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澳门戏剧行业规模较小,专业表演场地欠缺,但剧团活跃,因地制宜,所创作的剧目突破表演场所限制,具有探索性强、风格多元的特点.本文认为,新冠疫情让澳门戏剧行业大伤元气,加上澳门旅游业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澳门戏剧行业可以通过深耕本土市场、扩展本土观众群;探索环境戏剧与澳门文旅的融合发展,为澳门未来文旅开发新增长点的同时助力澳门戏剧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拓展跨地合作与剧目和人才输出;借力科技,探索线上戏剧等方法,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发展挑战,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中国拥有着再现性绘画的传统,天地与自然之间,情与心合一,也是中国人对艺术理解的境界.也有着属于它自身的视觉语言,中国绘画对笔墨的意、趣、骨、迹、气、韵有着很深刻的追求,童书业先生在谈画中说到,中国画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无论在意境上,技术上都是独立的,在传统中国绘画中始终是从自然出发,并结合自身意境进行创作,在中国传统中,绘画不只是艺术家对生活现象或事件的直接描述,而是生命情感及个体感受的表达.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会自觉的融入了自身对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感悟和哲学思想,古代艺术家在描绘笔下物象之余,常用其独特的
从郑慧生先生的学术历程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很明显发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同时也能发现他始终站在开阔的历史事业角度看待问题.郑慧生多年从事文艺批评实践的工作,并提出了文艺学批评这样的理论基础,可以很好的对文艺学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同时,郑慧生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当下文艺学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效推动了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在本文的叙述中,就针对郑慧生文艺学的批评实践与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非遗”进校园的观念普及,在更高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需求下,对基础条件更好的高校学生群体做好非遗人才培养,有益于非遗文化自觉与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徐州工程学院“非遗”通识选修课——苏北民间美术课程与徐州剪纸课程的长期开设,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学生展开“非遗”民间美术项目教学探索,从非物质文化观念、非遗审美教育、非遗技能体验及拓展创新等多方面提升“非遗”进校园的水平与质量,为苏北民间美术在高校的活态立体传承积累了实践经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够记录城市生活,反映城市的个性,是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市政规划与公共建设过程中,对公共艺术在弘扬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层面,忽视了其内在文化精神,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大多成为环境与空间的附属物,难以体现出城市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风貌,使得其未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不利于城市文化的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对建筑表皮的美观也有了更多的专注.各种新型的可用于建筑的生态材料也随之开发起来,除满足建筑材料的实用性外,还能够迎合大众的审美,更为重要的是符合现今的环保理念.为了增加乡土材料在建筑当中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当中的设计应用,讨论乡土材料在建筑中的设计应用,提出一些构建乡土材料循环利用的策略方法.
通过解析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及表现题材,比较分析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现状,立足结合设计、传播、心理等视角,提出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策略.多元开发旅游文创产品满足新型消费者文化消费需求,发挥文化创意产品对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塑造形象的促进作用;旨在提升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影响力与名气,促进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