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科大学生的阅读记忆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关于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或者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历史意义,俨然成了热门话题。
  都说77级学生读书很刻苦,那是真的。因为,搁下锄头,洗净泥腿,重新进入阔别多年的校园,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至于怎么“读”,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进的是中山大学,念的是中文系,课程的设计、教师的趣味、同学的意气,还有广州的生活环境等,都制约着我的阅读。
  回想起来,我属于比较规矩的学生,既尊重指定书目,也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撇开课业,另起炉灶。能“天马行空”者,大都是(或自认为)才华盖世,我不属于那样的人,只能在半自愿、半强制的状态中,展开我的“阅读之旅”。
  对于受过正规训练的大学生来说,课程学习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追忆时不太涉及。反而是那些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更能体现一己之趣味,也容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因此,单看回忆文章,很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大学四年,大家读的都是课外书。我也未能免俗,一说起校园生活,浮上脑海的“读书”,不是背英语单词,也不是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多少次路线斗争,而是悠闲地躺在草地上,读那些无关考试成绩的“闲书”。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阅读状态,记得是进入三年级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刚进康乐园,一切都很新鲜;上课时,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除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求知欲,还有拿高分的虚荣心——那时没有“全国统编教材”,一切以课堂上教师的话为准。进入三年级,也就是1980年前后,一方面是摸索出一套对付考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文革”前的书籍重刊,加上新翻译出版的,每天都有激动人心的“图书情报”传来,于是,改为以“自由阅读”为主。
  我曾经围绕“悲剧人物”、“晚明文学思潮”等专题读书,效果还可以。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感兴趣,花了好多时间,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百万英镑》、《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马克·吐温自传》等,还有能找到的一切有关马克·吐温的“只言片语”。
  念大学三四年级时,我的读书,终于读出点自己的味道来。记忆所及,有两类书,影响了我日后的精神成长以及学术道路,一是美学著作,一是小说及传记。
  我之开始“寻寻觅觅”的求学路程,恰逢“美学热”起步。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都曾是我朝夕相处的“枕中秘籍”。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现在不常被提及的王朝闻,他的《一以当十》(作家出版社,1962)、《喜闻乐见》(作家出版社,1963)以及《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等,对各种艺术形式有精微的鉴赏,我也很喜欢。换句话说,我之接触“美学”,多从文学艺术入手,而缺乏哲学思辨的兴致与能力。
  李泽厚是我们那一代大学生的“偶像”,一本《美的历程》,一本《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几乎是“人见人爱”。也正因此,有现炒现卖,撷取若干皮毛,就开始“走江湖”的。那上、下两卷的《西方美学史》,博大精深,像我这样的“美学业余爱好者”,读起来似懂非懂。当初引领诸多大学生入美学之门的,其实是朱先生的另外两本小书:《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和《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朱先生擅长与青年对话,这点,从早年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文学》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既能作高头讲章,又不薄通俗小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别人很难学得来。宗先生的书,很多人一看就喜欢,尤其是“美学散步”这个词,太可爱了,一下子就变成了“流行语”。初读宗先生的书,以为平常,因极少艰涩的专门术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读多了,方才明白此等月白风清,得来不易,乃“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
  跟日后的研究工作毫无关系,纯属特定时期的特殊爱好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我买的是1980年重印本。如此“雄文四卷”,就堆放在床头,晚上睡觉前,不时翻阅,而且是跟《贝多芬传》对照阅读。还记得《约翰·克利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词:“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不用说,这话特别适合于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大学生。主人公如何克服内心的敌人,反抗虚伪的社会,排斥病态的艺术,这一“精神历险”,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激赏这种有着强大的个人意志以及奋斗精神,渴望成为“必战胜的自由灵魂”,不仅仅属于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同样属于青年马克思。我如痴如醉地阅读尼·拉宾著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2),关注的是其精神历险与人格力量,而不是具体的理论主张。记得还有另一本《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也是苏联人写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那书厚得多,但思想太正统,且文字不好,我不喜欢。
  注重精神力量,同时兼及文章风采,这种阅读口味,让我迷上了一册小书——苏联作家格拉宁所撰“文献小说”《奇特的一生》(侯焕闳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这是一本小册子,168页,一个晚上就能读完,可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感慨主人公柳比歇夫献身科学的巨大热情,更关注其神奇的“时间统计法”。传主之别出心裁,加上作家的妙笔生花,居然让繁忙的例行公事、杂乱的饮食起居,还有枯燥的科学实验,不说全都变得充满诗意,起码也是可以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第十五章),这点,着实让既贪玩又想出成果、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的我辈歆羡不已。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什么季节吃什么果,是什么年龄说什么话。阅读也一样,错过了“时令”,日后再补,感觉很不一样——理解或许深刻些,可少了当初的“沉醉”与“痴迷”,还是很可惜。
  (编辑说明:节选自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文章《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原文5200字,本刊限于篇幅,遗憾删节。原文出处《深圳商报》)
   编辑/乃清
其他文献
<正> 一、引言目前注氮防火是综放开采采空区防火技术中一种主要措施。但是,对影响注氮防火效果好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注氮参数,从目前所得到的结果来看,还缺乏普遍性,且在研
介绍了DYSZ—2型抽放瓦斯泵站电气原理。属一机能同时监测多个参数,执行多种功能的新设备。
本文总结了张集矿构造地质特征,探讨了该井田同沉积断层的存在对矿井瓦斯的影响。
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县,是陕西省十大林业基地县之一。1993年以来,宁陕县委、县政府把开发荒山荒坡作为实现宁陕经济大跨越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制定鼓励租赁、购买开发"四荒"优
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制取惰(氮)气的方法。从气体纯度、工艺、设备、投资、成本、产气量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认为燃油除氧法为最佳。并提出消除惰气中 CO 的技术途径。
在建立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面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探索的一个大课题。最近,我们通过对眉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情况的调查,得出的结沦是
南桐矿务是一个“五大自然灾害”严重、具有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面对复杂多变、艰难多灾的客观条件,他们近几年来,从理顺关系、强化安全监察与管理,健全安全机制、加强职工安全
本文结合铁法矿务局小康矿区队全面安全管理的作法,对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区队全面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做了论述。
通过现场实际,验证了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的瓦斯地质多元分析综合,类比法,受约束条件少,计算简便,精确度较高,易于推广。
设计加工了煤的吸附变形和吸附变形力测定装置。试验测定了五个矿区13个煤样在 CH_4和 CO_2各种压力下的吸附变形量,得出了吸附变形随压力的变化规律。用所设计的刚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