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探究目标
  1. 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解题方法,同时能够对所求出的方程的解进行分析判断;
  2. 通过探究球赛积分表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3. 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提高处理图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 探究过程设计
  问题1 通过观察你能在这张表中获取到什么信息(能否利用表格信息得知积分规则)?
  由表中最后一行可以看出,负一场积1分,再利用第一行的数据可以算出胜一场积2分. (如果不能顺利算出积分规则,应注意最后一行的信息能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怎样利用其他行所给数据,根据等量关系可以最终算出积分规则吗?)
  【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表格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合理梳理表格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使问题得解.
  用不同行的数据计算,所得结果相同吗?(相同). 那么这个结果是可以通过验证符合事实的.
  小结:通过钢铁队的积分情况,很明显地看出负一场的积分,又通过其他任意一队的积分情况可以算出胜一场的积分,由此看出,我们要善于发现表格的特殊之处所传达的特殊的或重要的信息.
  问题2 我们通过观察得出了积分规则,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能否写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关系?
  一个队的总积分=胜1场得分×胜场数 负1场得分×负场数(得到需要的重要等量关系,它是后续问题的研究基础).
  小结:由这个等量关系我们看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只要胜场数确定了,那么负场数通过(14-m)的关系也确定了,所以也可以说总积分与胜场数有着紧密的关系.
  【意图】由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抽象出等量关系,避免学生感到数学建模的抽象性,同时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能力,这种处理方法也符合7年级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降低了数学抽象性的难度.
  问题3 若一个队胜了m场,能否用含m的式子表示总积分?
  解:一个队胜了m场,则负(14-m)场,那么,总积分=2m (14-m)=m 14.
  【意图】完成课本第一问,也是本节课的关键一问,实现了第一个难点的突破,同时第一问的思考内容与第二问紧密相关,顺利解决第一问是完成第二问的保障.
  问题4 如果一个队的总积分是19分,你能算出它胜了多少场吗?(5场)
  小结:到此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胜场数算出一个队的总积分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队的总积分算出它的胜场数,在这个等量关系中有两个量(总积分、胜场数)是不确定的,但是当我们给定其中一个量的值时,比如总积分为19,那么等式就变为19=m 14,那么m作为我们要求的未知量,这个等式就是我们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m有唯一解. 反过来,当我们胜场数是确定的,那么总积分也是唯一解.
  问题5 某队的胜场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积分吗?请列式说明. (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是否隐含了等量关系?利用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吗?)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使用学案,展示学案)
  解:不能,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了(14-x)场.
  列方程得2x=(14-x),解得x=14/3 .
  因为x(所胜场数)的值必须是整数,所以所得解不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判定没有某队的胜场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积分.
  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意图】要用反证法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是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小结:1. 生活中数据信息的传递形式是多样的.
  2. 解决有关表格问题,首先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有关信息,找出数量间的关系,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 利用方程不仅可以求得实际问题的具体数值,还可以进行推理判断.
  4.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三、 拓展与提高
  问题6 请大家思考如果表格中钢铁队的积分情况没有给出(即,没有最后一行信息),你还能求出积分规则吗?(积分规则涉及两个未知量,考虑设两个未知数. )
  【分析】可以设胜一场积x分,负一场积y分. 设两个未知数时我们需要列几个方程?(两个)你能根据表格数据列出两个方程吗?
  这是个方程组,是几元几次的呢?(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我们以后再讲.
  练习:足球比赛的记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一支足球队在某个赛季中共比赛14场,现已比赛了8场,输了一场,得17分.请问:
  (1) 前8场比赛,这支足球队共胜了多少场?
  (2) 这支球队踢满14场比赛最高能得多少分?
  (3) 通过对比赛情况的分析,这支球队打满14场比赛,得分不低于29分,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在后面的6场比赛中,这支球队至少还要胜几场,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2) 35分.
  后面6场全胜得分最高,所以:17 6×3=35.
  (3) 3场.
  小结: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但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还可以用方程组,甚至还有其他的方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张英,清初名臣。他学问好,水平高,能力强,更兼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性情和易,谦逊低调,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但却从不让人知道。他在做事、做人、做官上的巨大成功,令康熙皇帝十分欣赏和信任,“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因此,能够鞍前马后贴身随侍二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致仕回乡以后,康熙几次到江南视察,均格外加恩令其陪侍。  他曾有著名的“三不做”,对家人及后世影响很大,即“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
僻幽处,有清泉环山,咚咚声来而鸟不怕惊扰。  宋人米芾有诗《山林堂》里写道:“洗竹延清景,培松卫岁芳。好峰多漾翠,嘉卉袭人香。犀玉开书札,龙蛇起混茫。微风北窗卧,真可上羲皇。”  虚竹环抱,置于绿荫之下,晨光熹微,青松伟立,几株香草,袭人而来,案上有书卷,此处甚好。宜烹茶,饮酒。世间悠长,三千烦恼丝,终抵不过一盏杯中酒、一口碗里茶。  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幽深的山峦,树林和山谷优美而秀丽,远远望去幽静
肖林是一家重点学校的高才生,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在几经波折后,他成功地获得了一家知名外企的面试机会。  面试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公司人事的单面,第二轮是部门领导的群面。因为有过充分的实习经历,肖林对自己信心满满。那天参加初面的有将近20人,最后只有五人通过,肖林便是那五人之一。  公司的岗位空缺只有1位,第二轮的竞争更加惨烈。肖林和其余的四个人被安排在一间很大的会议室,主面试官给出一个话题后,他
“记住,作为组织者,每次开会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现场!”段主任对我说。  “不用吧?是不是太早了?”我一脸疑惑。  “半个小时对于办公室主任一点也不多,因为得提前到达会场,要检查准备情况,一旦有缺漏,就有充足的时间补救!”  “我明白了。”  这是多年前我与办公室段主任的一段对话。时过境迁,我与段主任各奔东西,但他的这种工作作风我一直牢记在心,成为我后来学习生活的指引。  记得我第一次当办公室主任
父亲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陪伴他多年的书柜忠实地站立在房间,守护着他的安详。  父亲喜欢书,生前视书籍为知己,一旦买回就不舍得丢弃。父亲喜欢整齐,他细心地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本本书挺立着,即使书页泛黄,年份久远,也像贵族般立在书柜里,伴着他从青年、中年到最后的暮年时光。  书柜里收藏了父亲从工作以来购买的中外名著,工作时所需的工具书、工作笔记和文具,还有多年如一日记录生活点滴的日
同学们,著名的語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先生认为,好的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上,狠下功夫。  本单元两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颇为精妙,它们如同津梁,帮助我们深入文本,从两位文豪的童年生活中,感受他们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交代百草园的位置、现状。读后,我们不禁心生疑惑:
写作至半夜,忽接朋友发来的照片,高原的夜空,星星稠密,明亮,宝石一样缀满了苍穹。他让我即刻到阳台上,去看星空,我去了,极目仰望,但城市的霓虹灯遮盖了星星的光芒。  朋友接着打来电话,热切地和我讨论星空,他说,要多到乡下望星空,你要知道,可以仰望星空,是一种能力。  我承认这句话是对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种能力,对我来说,我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我,曾经是有的。  当我还是乡间少年时,对星空无比亲
傍晚,人来人往的马路旁,一对母女正在路边卖气球时,突然遭遇大风天气。气球在母亲手里被刮得乱飞,她极力保护着气球,不想让它们让风刮走。女儿也不过10岁左右的样子,看到母亲手里拽着气球被风吹得站不住脚,立刻跑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可惜因为风太大,最终气球还是被风刮走了,母女俩一起对着天空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这才转身去找地方避风……  当我从手机中看到这段小视频时,忍不住因为小女孩极力抱住母亲的那个瞬间而落
大塘是村里最大的一口池塘。还有两个池塘,一个在南,叫南塘,一个在北,叫北塘。大塘离村最近,又最大,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我们的夏天,都是泡在里面的。最厉害的小黑子憋一口气,一个猛子,能从大塘的这头钻到那头。若干年后,我回乡,路过大塘,惊讶地发现,大塘怎么变小了?问村里的老人,老人说,变了吗?没变啊,一直都是这样的。  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天天在这个水塘边,洗衣,淘米,挖藕,捉鱼,他说没
《庄子·外篇》中记述,孔子到楚国,在树林里看到一个老头,身体伛偻,手拿竹竿,正在粘捕蝉。他一出手,就轻松捕获一只,捕技神奇。孔子惊讶地赞叹说,你手这么巧,有什么诀窍吗?老头说,我有方法啊,先练习拿竹竿,就是在竹竿顶端,放两颗弹丸,练得不会掉下来,就很少失手了。如果放三颗弹丸,也不会掉,就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败可能。放到五颗弹丸,也不会掉,捉蝉时,就像随手捡蝉一样。仅仅这样,也还不行,还得会隐蔽自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