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剂量浓度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比较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本实验对象为剖宫产产妇,采取CSEA在蛛网膜下腔中注入等比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观察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和新生儿的反应,意在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剂量。
  【关键词】 罗派卡因 剖宫产 麻醉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289-01
  [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400例,单胎足月妊娠,体重51-96公斤,身高148-171cm,年龄18-37岁,ASA I级,无妊娠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无胆汁淤积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病人均同意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及无创的麻醉期间监测。产妇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100例:剂量依次为罗哌卡因14mmg、12mg、10mg、8mg。患者取左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于L3-4间隙进行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分别将四组1%等比重罗哌卡因混合脑脊液稀释成浓度为0.5%、0.45%、0.4%、0.35%等比重罗哌卡因2.5ml左右,四组药物均以lml/10s的同一速度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四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3min(T2)、胎儿娩出时(T3),胎儿娩出后3min(T4),离室前(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有无切皮疼痛和牵拉不适。记录有无胎儿取出困难和取出时间。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的使用量,以及麻醉效果的满意率。如果麻醉效果不满意,均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利多卡因,以达到手术要求。术后随访病人,记录有无发生尿潴留、头痛、神经综合征等并发症。
  [结果]1.四组患者麻醉后t2、t3、t4、t5的数值比较t1数值浮动度如下表:
  发现A、B两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于C组,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2)麻醉效果满意率,各组发生切皮疼痛和明显牵拉不适的人数为4、5、5、19人次。A、B、C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组明显低于A、B、C三组,有统计学差异。(2)胎儿取出困难的发生率:这里的取出困难定义为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在人工破膜后,取胎时间大于3分钟,或者使用了产钳等工具帮助取出胎儿。4组的发生率为9、8、9、16人次,A.B.C三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有明显差异。
  3.四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麻醉效果满意率的比较:(1)新生儿Apgar评分A、B、C、D四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差异。
  4.四组麻黄碱使用情况比较:4组分别有22、18、7、6人使用了麻黄碱6-15mg。A、B两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及用量均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间、C、D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5.四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的比较:A、B两组出现恶心症状的产妇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间、C、D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组分离肌肉出现牵拉痛的产妇高于A、B、C三组,有统计学差异,A、B、C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四组产妇均无发生呼吸抑制、呕吐的症状。
  6.术后随访四组产妇均无发生尿潴留,头痛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剖宫产术行CSEA时,给予等比重低浓度0.40%的罗哌卡因10mg,麻醉效果良好,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术后并发症少,产妇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恢复快,是临床值得广泛推广的浓度和剂量。
其他文献
春砂仁又叫阳春砂仁,原产于广东阳春而得名,姜科植物阳春砂仁的干燥成熟果实。该品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肿,安胎止呕的功能。中医临床上用于治疗脘腹胀痛、食欲不振
【摘 要】 目的:探讨适合于PICC置管患者拔管后针眼处皮肤处置的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静脉血管的损伤,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将我科2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采用新方法处置针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处置针眼,比较48h后2组患者皮肤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48h后皮肤出现红肿、触痛、静脉炎的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