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蒋翊民 2019年8月,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正式宣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寿终正寝。 生于冷战中的美苏蜜月期 1976年春,美国五角大楼会议室一片紧张。情报显示,苏联已部署了一款新型陆基机动导弹,该导弹射程覆盖整个西欧。那时,美苏已通过《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在战略武器层面确立了大致均势,但双方战区核力量的管控仍属“空白地带”。为此,北约密集磋商对策,最终于1979年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翊民
2019年8月,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正式宣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寿终正寝。
生于冷战中的美苏蜜月期 1976年春,美国五角大楼会议室一片紧张。情报显示,苏联已部署了一款新型陆基机动导弹,该导弹射程覆盖整个西欧。那时,美苏已通过《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在战略武器层面确立了大致均势,但双方战区核力量的管控仍属“空白地带”。为此,北约密集磋商对策,最终于1979年12月确定了“部署新型导弹”与“对苏开展军控谈判”齐头并进的“双轨策略”。
当时,美苏冷战正渐入高潮,在中导问题上,美国坚持谈判仅限于美苏双边,范围仅限于陆基中导,要求全部消除;苏联坚持谈判应包括英法,中导需同战略防御挂钩,反对全部消除。谈判随即因美国在欧洲部署陆基中导而破裂。
转机发生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面对内外挑战,戈尔巴乔夫对内启动改革,对外重点改善对美关系,其将核军控作为突破口,在中导问题上逐步后撤。1987年12月,美苏正式签署《中导条约》,约定消除双方全部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陆基弹道导弹与陆基巡航导弹。需要说明两点:一、条约要求消除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的陆基中程导弹,并未要求消除导弹搭载的核弹头。时至今日,美国当年供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搭载的W84型弹头依旧完好无损;二、条约签署时所有陆基中程导弹均为核载荷,因此条约也并未对导弹载荷类型进行刻意区分,从而事实上限制了两国常规陆基中导的发展。
作为核裁军条约,《中导条约》创造了美俄核军控历史的多个“首次”:首次削减了一整类核武器;首次实现了核武器数量下降;首次实现了履约现场视察。《中导条约》因此成为了美苏核军控的里程碑。
卒于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对抗 进入后冷战时代,全球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导条约》的命运也开始跌宕起伏。最先对《中导条约》表达不满的是俄罗斯。事实上,苏联国内强硬派和军工集团早就毫不掩饰其对条约的反对。后冷战时代,俄罗斯综合国力大幅缩水,博弈工具捉襟见肘,《中导条约》成为为数不多的可用之牌。世纪之交,俄军方曾建议退出《中导条约》,以报复美国退出《反導条约》。2007年,俄借条约签署20周年之际,率先倡议将条约多边化,要求包涵所有拥有陆基中程导弹的国家。
而进入最近十年,美国逐渐成为对条约发难的主角,其主要矛头对准“第三国”。兰德公司在2012年的报告指出:全球已有超过20个国家拥有陆基中导。《中导条约》需多边化,特别应包括中国。美国部分强硬派学者则主张利用条约的漏洞,发展既非传统弹道导弹、也非传统巡航导弹的“助推—滑翔”高超声速武器以应对第三国陆基中导力量。2014年7月,奥巴马政府引爆美俄履约争议,而当时还“在野”的博尔顿则公开要求奥巴马政府直接退出条约。对《中导条约》正式宣判死刑的是特朗普政府。外有大国竞争的战略需求,内有博尔顿等鹰派的推波助澜,坚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断然决定彻底摧毁这一核军控的里程碑。特朗普宣称:“俄罗斯违反条约,中国不受条约约束,除非这些国家同美国一道消除此类武器,否则美国不会重返条约。”当时风头正劲的博尔顿还得意地宣称:“如果中国加入条约,那么其导弹力量有超过一半都要销毁”。
《中导条约》还会复活吗? 显然,今天的中导问题已不同于当年。当年的陆基中导是战区核打击武器,矛盾焦点在美苏;今天的中导兼具核与常规载荷,更多是常规快速纵深打击武器,矛盾焦点也不限于美俄。在这个意义上,《中导条约》的确难以复活。但是,《中导条约》的遗产却仍未完全湮灭。其一、《中导条约》虽已瓦解,但其消除一整类核武器的模式却未消失。事实上,采取这一思路的核裁军倡议近年来屡有出现。2019年4月,不具名的白宫高级官员披露特朗普已要求研究“新时代军控”,其中消除“一整类武器”仍然是备选方案;其二,陆基中导,不论搭载常规还是核载荷,仍然将是军控热点。在条约存在时,美俄均对“第三国”存在关切。当前,条约已不复存在,美仍毫不掩饰其对中国的关注。
其他文献
美国波音公司12月23日发表一份声明称,丹尼斯·米伦伯格已经辞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一职。波音公司任命现任董事会主席大卫·卡尔霍恩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凯尔纳将担任董事会主席。 波音公司在声明中指出,董事会“必须更换领导层才能恢复(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因为公司正在努力修复与监管机构、客户和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波音还承诺未来将保持“完全透明”,包括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全球
摘要:文章以BLOG为研究对象,分析了BLOG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阐述了借助BLOG平台开展课外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BLOG;课外教学;知识管理 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教学方式,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引发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教学工具,同时也引发了广大教学工作者对现代教学理论的思考与创新,探
沈健 今年1月21日是好萊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的80岁生日。他是好莱坞名副其实的大老,一生制作电影逾320部,18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7部作品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迈克现住在洛杉矶,却自认为是“上海市民”。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早年随家人为躲避战乱从乌克兰逃至上海;母亲出生于哈尔滨,家人从苏联逃到中国东北后移居上海。迈克七岁离开中国前,父母已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迈克说他从小是在犹太和中国
如何认识国际公共安全问题 概括而言,国际公共安全是指跨越国界的公共安全问题,涉及人的安全、社会安全、财产安全等诸多领域。与国内的公共安全问题不同,国际公共安全挑战的应对和解决既靠各国自己的努力,又离不开国际合作,而国际合作要想有效开展,必须构建相应的国际化运行机制、机构和网络。因此,构建国际公共安全体系变得非常重要。 国际公共安全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个属的安全”和“共同的安全”两个范畴。个人在海
当今世界,网络安全问题热度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重视的领域和彼此开展合作的重要内容,这在东盟内部也很明显。东盟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市场之一,预计到2025年其互联网经济规模将比2018年增长约6.5倍。但与此同时,东盟国家又是世界上网络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网络犯罪、网络间谍、网络恐怖主义、黑客攻击事件层出不穷,其网络安全治理既需要凝聚东盟组织的内部合作,也需要加强对外部合作的借
张蕴岭 在周邻关系中,中日关系可谓“剪不断,理也乱”。作为近邻,中日两国有着长久的交往史,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痛苦的记录。进入近代以来,日本综合实力大超中国,成为与西方列强比肩的强国,并加入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行列,在东亚大搞侵略扩张,一举打破了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传统关系格局和秩序。 二战后,中日都发生了巨变。中国建立了共产党执政的新政权,日本被美国改造成为盟国,中日分立在两个对抗的阵
整个欧洲、特别是欧盟对于国际形势和中欧关系的判断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冠疫情加速了他们的认知更新。过去我观察,欧洲对于国际形势变化的感知总比美国慢半拍,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知识界很快出现了严厉批判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声音,但欧洲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界主流仍觉得“岁月静好”,认为美国人杞人忧天。直到2016年6月,欧盟出台了两项重要的政策文件,一个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另一个
数字技术应用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加速了信息共享与抗疫合作。今年4月14日,东盟与中日韩举行抗击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呼吁各国要加强流行病学科研合作,包括发挥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作用,积极分享并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推动科学抗疫。 2017年,数字“一带一路”开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
摘要:研究影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此,笔者对影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设想,供
2020年7月17~21日,欧盟特别峰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这是新冠疫情暴发后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首次举行面对面峰会。 7月17~21日,欧盟特别峰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欧盟27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围绕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复苏基金”事宜进行了艰苦的讨价还价。峰会原计划在18日结束,但由于各方分歧过大而延长到了21日。经过连续数日持续到凌晨的对决,欧盟各国领导人终于达成了妥协。千呼万唤始出来 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