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传承模式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理论,将古琴音乐分为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两个现象进行一一比对,通过审视古琴音乐传承的现状,分析古琴音乐传承的走向以及多元文化互融的趋势。
  【关键字】古琴音乐;“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传承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学者Schippers在研究世界多种不同音乐文化及其传承方式后,提出一个名为“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12 Continuum of Transmission Framework)的理论,以解释所有音乐传统的传承本质和现象。理论中包涵三个学习情境议题、三种传承模式、五个师生互相影响之层面和一个通往文化多样性的途径等几大模块。对于古琴音乐来说,利用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可以明显地分析传统与现代古琴传承方式的区别。笔者尝试分析古琴音乐的传承现象,寻求不同传承模式的特征及其价值所在。
  一、古琴音乐传承的现状
  现代古琴教育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个体传承与群体传承共存并生,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交织。需要明确的是传承群体和传承方式均呈现出多元互融的态势,在分清群体传承的模式与教学方式后才能将其运用在“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中。
  (一)个体传承与群体传承
  在古琴传承方式中,基本分为个体传承与群体传承两类。在个体传承方式中,根据传授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分为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两种。家族传承较为普遍,一般局限于一个家族范围之内;师徒传承是指琴人与学徒之间进行的一种民间传承形态,这种传承方式超越了血缘关系,使古琴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扩大,并体现了民间艺人一代代影响的传递。两种类型大多都有一定的宗亲性和保守性。
  群体传承则是随着古琴申遗成功应运而生,传承范围更广,经济效益更高。以“琴馆”为主要场所,其传承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表现为分班分级的授课方式,古琴的传授逐步商品化、利益化。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
  传统的古琴教学仍保持着由老师“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传统的古琴“减字谱”作为其传承载体。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直接性,甚至是保守性和私有性。
  现代的古琴教学,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出现了教学CD、网络共享资源、网络直播录播课程。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借助于网络的间接性传承方式,可实现足不出户学习古琴,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二、“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在古琴传承中的应用
  在“十二个两级传承构架”中,笔者将传统古琴音乐的传承方式和现代传承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在时代的变化中古琴音乐传承的多元化趋势及走向。
  (一)学习情境的层面
  1.静态传统与持续流动
  静态传统是指在一个相对保守的音乐传统中,强调古老的实践方式。传统古琴的教学,无论是家传还是师传都固定在一个以师为尊的保守传统中,不仅强调一代一代的血亲或师徒关系的传承方式,更加强调演奏琴曲的传统技法。在现代古琴传承中,一些频繁更改的、新旧传统之间进行的交替互融的方式称之为持续流动。随着时代的影响,古琴新作品层出不穷。例如龚一先生创作的《春风》、李祥霆先生创作的《三峡船歌》,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各类乐器与古琴的融合创作,在技法上也是突破了传统演奏方式创新了摇指、敲击等指法。
  2.“重建”的真实性与“新身份”的典型性
  “重建”的真实性是指音乐传承是以继承和重现音乐权威的方式实行。在传统的古琴音乐传承中,宗亲家传与师徒传承皆是继承性的活动,这种特殊的信任感、崇拜感在无形中也加强了传统琴学传承的影响力。而在应运而生的现代琴馆中,老师的师资能力不能够得到保证,一定程度上并未达到传统教学的“真实性”及“权威性”。
  3.“原件”情境与情境重构
  “原件”情境是指典型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古琴传承中,情境则由原先的“文人音乐”逐渐转变为“修身养性”以及“家学传承”的氛围之中,并未完全遵循古琴固有的“原件氛围”,但在一些师徒仪式上仍然遵循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在现代古琴传承中,情境重构则是意味着传统的音乐被移植到了新的环境或时代之中。以学院古琴为例:院校大量聘请传统民间琴人,虽在身份上视为“传统琴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出以古琴为专业演奏的学员为教学任务;课程设置也与钢琴、小提琴无异,古琴不再是“书房音乐”而是登上舞台的表演艺术,这是古琴音乐演奏的氛围重构。
  (二)三种传承模式
  1.分析性与整合性传承
  传统古琴的教学基本以传授者示范、受传者观察、模范体悟等构成传承过程。传承者在教授中甚至不使用琴谱,受传者则需要“耳听手模仿”,这便是整合性的传承模式。而在现代古琴教学当中,教师则拥有一套程序为本的教学方法,使用分阶段性的材料,较多的口头解释,有意识的教学进展,甚至增加考试等水平测验。
  2.乐谱为本与口传心授
  由于古琴琴谱的特殊性,传统古琴教学基本以前文提到的“口传心授”为主。在现代技术化的发展之下,古琴也使用了五线谱、简谱等记谱方式将琴曲旋律加以固定,甚至通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可以脱离古琴减字谱直接依照五线谱演奏。
  3.有形和无形的传承
  传统古琴传承在演奏过程中“重”其“神”而非其“形”,重视乐曲意蕴的追求。传统古琴传承依然保持着重视“务虚”、“神似”的趣味。在无形的传承之下,必然增加了琴曲演奏风格的多样化,凸显了流派及个人的演奏個性。现代古琴传授中,学院教学基本以强调器乐的技巧和清晰的曲式理论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院所追求的技法精准、注重舞台表演性以及是否能演奏技术繁杂的琴曲为衡量琴技高低的标准。
  (三)五个师生互相影响之层面
  1.师生间的权力差距   在传统的古琴传承中,传授者一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是因为古琴的民间传统传承以家族为核心,而血缘之外的收徒学艺则需要先拜师。这种收徒方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师父的绝对权威,强调了拜师学艺的正当性。现代古琴传承一般依托于学院、琴馆为主,以培养专业化古琴演奏人才与社会普及性教学为主。师徒之间互相尊重,但并不存在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通过学院和琴馆的不同传承模式,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共同担负着传承古琴文化、培养琴人群体的责任。
  2.个人化与集体化
  古琴音乐无论为传统传承还是现代传承,都是以集体化为主,并无个人影响古琴音乐传统的现象产生。无论是何种传承,基本都遵循着古琴音乐的文化传统。
  3.性别主义之关系
  在传统古琴传承中基本以男性演奏家为主、女性演奏家较少的局面呈现。在群体规模上,仍是男性演奏家居多,女性演奏家稀缺。在以琴馆为载体的业余古琴传承中,女性较多,男性呈现出下降趋势;以学院为载体的专业古琴传承中,女性演奏家也逐渐获得平等的地位。
  4.不确定之取舍
  不确定性是指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等活动可以在一种宽松的情况下进行,是对学习风格两种不同的态度。传统古琴传承中,为了保证风格及宗亲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正宗性,对师授之乐、师传之谱都严加保存,这些都加固了古琴音乐的“私有性”。现代化传承方式下,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市场上鳞次栉比的琴馆、更加开放的古琴演奏场所,古琴音乐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进行传播。
  5.长期和短期方针
  长期的教学方针则是传统古琴传承追寻的最佳方式,无论家族传承中还是在师徒传承中,基本为终身制的长期教学方针。现代传承方式中,学院以学制计划进行教学,琴馆则是以“短期内、更快、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种开放性及目的性较强的传承方式,使琴乐传承的覆盖面更广,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好地弥补了长期教学方针的空白与不足。
  (四)通往文化多样性的路径
  由于古琴音乐艺术在中国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古琴传承依然倾向于单一文化。但在近现代社会的影响之下,古琴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呈现出了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向,展现多元并存的面貌。现在的古琴音乐不仅吸收了一些流行音乐,甚至出现了与爵士、摇滚和实验音乐进行融合。
  四、结语
  借助“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三千年的古琴文化在当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多媒体设备作为媒介的传承方式中,古琴改变了“口传心授”的方式;琴馆、学院形成的生态圈,迫使着古琴向“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转变,并形成了“表演化”的新发展趋势。以上所分析的传承方式相互交织共融,呈现出多元并存甚至跨文化交流的态势,共同推进着古琴文化在当代的影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chippers H.Facing the music:shaping Music Education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施咏.当代古琴音乐传承方式及其相互关系[J].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3).
  [3]梁寶华.传统音乐在学校的传承:国际议题和挑战[J].教师教育论坛,2015.
  作者简介:周扬清,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2018年6月1日,作为第三十一届“库木勒”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库木勒论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会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达斡尔族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一共有11位专家学者围绕“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与认同”“达斡尔族民族精神内涵”两大主题做了论坛发言,并对达斡尔族今后的发展给予厚望。  【关键词】库木勒;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与认同;民族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作者簡介  俞海宁(1995-),男,汉族,江苏泰州,研究生在读,江汉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安小蕾(1995- ),女,汉族,湖北孝感,研究生在读,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宁夏农业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发展基础,土壤、光热和引黄灌溉等自然力的支撑,加上中央地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度保障,已经发展出一条具有宁夏农业特色的“一特三高”之路,成为宁夏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之相比,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薄弱。通过具体分析稻渔空间“内与外”的产业融合模式路径,发现以优带劣、以弱辅强的特色第一产业与特色第三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1 1>2”的多重作用和成效,对创新优化升级中国特色产业
藝术独特性决定存在的价值  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艺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思考?  冯:首先要认识到艺术不同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升级换代越快越好,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这样就可以超越对方,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艺术不同于科技的地方在于:艺术与艺术之间主要是区别,艺术之间不能超越,只能区别。李可染不能超越齐白石,只能区别于齐白石。但李可染正是在区别齐白石以及已有的所有画家,才成就了自己
【摘要】本文站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对艺术家杜安·汉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作品所选的主题和创作方法上的解析,揭示今天消费主义下艺术的主题与创作方法的巨大改变以及巨变背后所考量的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杜安·汉森;主题;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63-03  【本文著录格式】彭彦樽.郭茜.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当代艺术
【摘要】2019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十九大政府工作的重要国家级战略之一,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决策的提出对新疆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位于祖国领土两端具有最重要战略地位的这两个地区,必定需要沟通的桥梁,接受高等教育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正是推动两地经济、文
【摘要】华夏文明孕育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在农村古老建筑里不光是悠久历史和灿烂中华文化的物质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品。因为过往历史原因与社会变迁,这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建筑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当前,我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实施大规模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惠民政策,给古老的中国农村带来了历史巨变,同时这些具有悠久历史见证的古建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關键词】易地搬迁;
我1996年写的《集印琐谈》(附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后, 有幸被多家报刊转载。2004年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新闻改写后,《美术报》和《名家》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拙稿中讲了一个史实:“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则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从此,印章有了更为广泛的作
木宇嘉  木宇嘉(1995-),女,云南省昆明市,纳西族,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希望通过醒目的符号化的色块来表达我内心的世界。《自我运行》这幅油画是我在疫情期間所创作的,我个人很喜欢小麦色的肌肤,所以小朋友的肤色是小麦色的。且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关在家里,所以我们想要玩乐的项目只能通过我们的脑子里想象。所以创作了这幅画。  龙飞良  龙飞良(1995-),男,广西
【摘要】近年,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的阅读推广工作成为图书馆新的关注点和创新形式,文创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图书馆的重视。我馆为此做了一套文创产品,采用本馆馆藏《百美新咏》中的人物,描摹美人的婀娜体态,随形就势,开发了一套书签,颇受大家喜爱。  【关键词】中国;版画史;一颗明珠;百美新咏图传;赏析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百美新咏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