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学的“导”与“学”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的体验过程,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当下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文本教学 导与學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的体验过程,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探寻教学新模式,实现“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的转变。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创设多元思维空间,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历史课堂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教学。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而又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导入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或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文本教材。例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师讲述:“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一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故事让学生们惊讶、生疑。据此教师进入课题,辅助引导与点拨,学生们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
  二、巧妙引导,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要求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做到这点并不是难事,但是教师在质疑之前必须理清知识要点。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课学后,如何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当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并且了解“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教师讲述:“一战是国际政治活动,受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科技。“学生很快就就会找到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归纳本得出答案。
  三、质疑导学,激活课堂
  学生质疑与释疑能力并不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或用“是”和“不是”来回答,而应从学生的好奇、发问、求知欲望等出发,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运用教材文本中要求师生共同完成的重点难点思考。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就有关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讨论,安排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致使课堂活而不乱。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进行讨论。教师引导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又如在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分析两国革命中各自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相似性,并进一步结合中国辛亥革命,提炼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这样学生所理解的问题,由表及里的深化,同时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表达。
  四、导练安排,关注全体
  导练不只是单纯练题,应辅以科学且可行的学法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讲课训练,检验学生对教学方法思路适应与否,其次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独立归纳能力,另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老师要适时收放,相机引导,及时纠误纠偏,不能脱离学习的中心目标。解读文本的客观标准,如果课堂表面热闹,没有教师的指导,对话就难免流于形式。在对话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主体。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胸襟成为对话的主导,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同时,也应该在对话中毫不谦让地正确引导,启迪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巩固深化学生的知识,促使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和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文本、把握教材文本,然后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文本进行教学活动。吃透教材文本后设计的导与学课堂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国宁 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学设计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
  [2]赵玉双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中华少年》 2016.
其他文献
“课改”这个名词已提出多年,各地教师也积极投身到课改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有坚持的,也有半途而废的。但不管结果怎样,或多或少都从实践中悟出了课改的一些理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把过去一言堂的沉闷课堂转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者,而是作为一个引领者、参与者去指导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课堂上不再是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的
分蘖期主茎与分蘖间联系密切,主茎光合产物主要用于主茎叶片、分蘖和根系的生长。本研究3个供试小麦品种中,徐州26主茎运送到分蘖Ⅰ和Ⅱ的光合产物比例分别为6.15%和5.92%,显著高于9
创建绿色生态课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该倡导“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的理念,“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长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聪明综合生成的过程。”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创造、实验、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如果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放开思维,自主学习,就能培养学生流畅变通、
生物学科性质的认识,既存在“生物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此类对学科属性的公然误读,也有近年出现的“强调演绎推理、轻视归纳概括”新时弊。认识生物学概念产生的历史是理解学科
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现在结合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