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莫言小说颜色词隐喻的英译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莫言小说《酒国》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乡土语言、文化意象等方面,对隐喻乃至颜色词隐喻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借助隐喻识别程序对《酒国》九类颜色词隐喻进行识别,具体分析颜色词隐喻的跨域映射情况及译者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得出,颜色词隐喻主要映射到七种概念域,分别为具体概念物质和人体,以及抽象概念情绪、状态、性质、生活、政治.译者在对颜色词隐喻进行处理时多采用隐喻转换非隐喻——意译、隐喻调整、保留隐喻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似的认知效果.
其他文献
也许是屈原故里人的缘故,周凌云骨子里是个诗人.他的长篇散文集《驻村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富有诗性写作的特色,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手法,以发自内心纯净的吟唱,展现一个村庄时代的画卷.我把这部散文集看作是他唱给家乡的情歌.《驻村记》的背景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作者以扶贫干部的身份在第一线工作,而不是以作家身份到农村体验生活,因而他的驻村见闻和经历具有真实可信、生动可读的文学魅力.那个村庄的细节与质感,那些人物的素描与画像,那种民俗的文化与风景等等,在他带有天性的诗人叙事中,像峡江的
期刊
《祖先的村庄》是襄阳作家席星荃新出版的一部长篇散文集,非常美妙,读来颇有感想.rn作者从祖先的村庄、门楼上的幻象、少年离开了故乡、少年回到了故乡、姑娘们、乡村的甜味咸味及其他、父亲成为祖先、婶娘八个大部分进行叙写.从两三岁有记忆开始,一直写到如今,很有自传的味道,也有小说的韵味,还有百科全书的风采,却又比它们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手法颇为新颖.
期刊
“阅读圈”风靡英语阅读界多时,作为一种合作探究式阅读模式,它具有针对性强、评价性活、深入性优等特点.基于以上优点,特将这种阅读模式引入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在对“阅读圈”模式加以改造中,让这种模式更适合本土学情.希望在“阅读圈”模式的活学活用中,营造班级阅“红”氛围,建立起本土特有的“红楼圈”阅读模式.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论是对学习语文还是传承传统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仍然在不断探索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从培养兴趣、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手段三方面入手,以探讨适合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制.
自《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来,红学研究流派纷呈,但大多倾向对《红楼梦》的专门研究,于高中生的阅读帮助显得泛化而高深.蒋勋说,《红楼梦》就是一部青春的颂歌与祭奠力作,大观园就是一个青春的王国.因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宜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宜去繁就简,化大为小.也许“青春”这条主线,正是学生走进大观园,探觅《红楼梦》无穷奥秘的一条别开生面的蹊径.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锻炼思维,内化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力和鉴赏能力.本文以春日写诗为例,从整体设计、批改举隅、成效反思方面予以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小学生作文训练,是奠定学生一生写作基础的阶段,在练习写作中,空话连篇,空洞无物是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弊病.教师在学生作文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写人叙事要抓住特征,力求真实可感,“言之有物”,主题鲜明,以此练好写作的基本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就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个体“主动性”的行为,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整和掌控的.课文是认识字词,理解字词的载体,学生通过课文来积累词语.反过来学生认识和理解字词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就必须以课堂为抓手,以文本为载体,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只有阅读量上去了才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只有阅读量上去了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
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的课程美学研究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课程目标基本取向.在该取向的引领下,笔者拟通过部编版二下语文课文《蜘蛛开店》这一具体的案例来阐述表现性目标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旨在革新课程的运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
对联,既是文学也是一种文化.兴于唐宋,盛行明清.从唐宋时期起,对联就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已经深入人心,至今仍具有文学生命力.不仅如此,对联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表现语言特点的文学形式.它不但历史悠久、言简意赅且声调抑扬顿挫.对联饱经岁月的洗礼及历史的考验,越发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对联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粹,如果在教学中能巧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收集,掌握对联技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语文能力,增加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