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景人情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lig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以其生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湘西优美纯净的自然风景,刻画出湘西人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唱响起如诗如梦般的田园牧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原始纯净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人性之善与人情之美,受到了爱的熏陶和美的洗礼。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 风景 人情
  要论湘西文化,就不能不谈到作家沈从文及其小说和散文等系列作品。沈从文把自己对故乡的挚爱执念深深植入文笔之中,替世人描摹出了一幅饱含湘西风情的或粗朴或淡雅的山水情事图画。虽然说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对故乡特别的情愫,但像沈从文这样的作家并不多见。他既能彳亍在故乡里直白的喜怒哀乐之中,又能在走出故乡后哀怨得魂牵梦绕,还能造梦般厘出故乡情景人事的诗情画意,用一个文人伟岸的孤独,合群其中而又置身事外,构筑起湘西风物人情的虚幻却又真实的神话。他以文人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态度,将自己独特的视角投向湘西故园,试图构建一座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在庙面。这人性便是他在自己文字中赋予家乡的神性。这既是他的文学理想,亦是他的故乡群梦:湘西境界。在这群梦里,既有山水星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所构成的自然图景,也有粉墙茅舍、牛羊晚归、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更有布巾裹头、粗布长褂、披红挂绿的男男女女,以及往来穿梭的小篷船和红妆旖旎的吊脚楼,等等。在这里,人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既简单粗暴却又谐和蕴藉地黏合一气,不仅“拈出千古湘西奇”,而且攒起“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类生态美,因而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景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让古今文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文人笔下往往是湘西在左,梦寐在右。宋朝诗人张蜾笔下的湘西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既是湘西实景,又是作者用心观照见出的湘西实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林壑盘纡松径深,华台暇日暂登临。云开楚岫千重出,日落苍梧万里阴。”景的古朴狞犯与情的深重阴霾交融一起,不由让人花了眼、闪了心。大概是文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诡谲曼妙的“山鬼”,所以才有如此浪漫的温情,然而沈从文的笔下却是另一种文化镜像。他笔下的湘西人情美景,都是他深爱着的美好的故乡情缘的折射和反映。在他的文字里,他自己从来就是景里的一分子,不是用爱恋般的眼神深情地凝视那景,便是躺在景里成为一个生动的注脚,把多情人的心思都点染到湘西的山山水水间,和着漠漠的林、平平的雾、乱飞的草虫和雾霭轻笼的天浮游漾荡。正是用诗人特有的兴味,感悟家乡自然的奇迹与精巧,并神往倾心,自然就会人事无一处不熨帖,无一处不体现天人合一,无一处不呈现天然纯良。
  当人们随着沈从文“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划向湘西,只见:“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自由自在的湘西;“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是清纯透明的湘西;“秋天来溪水清个透亮,活活地流,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根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時又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地弹去,好像很快乐”,这是快乐无虞的湘西;“天是渐渐夜了。野猪山包围在紫雾中如今日黄昏景致一样。天上剩一些起花的红云,送太阳回地下,太阳告别了”,这是静美绮丽的湘西。各种生命自由自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各安其命,和而不同地织就着边城的自然生态。这就是湘西的自然景致,恬然古朴而热闹非凡,如梦如幻却又返璞归真。
  沈从文所描绘的边城自然之美,不仅是他心里的世外桃源,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达的意味是消除了现实利害关系的审美情感。他把自己对梦里故乡的眷恋,深深揉进这似真似幻的景里,这既是他记忆中的景,也是他理想化的景;既是他亲历都市的繁华与堕落之后对民族文明的反思,也是他通过皈依自然对都市现代文明水土不服的自赎。他自嘲自诩为“乡下人”,故而能呈现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洒脱,投向他记忆中理想化的湘西自然与人情故事,并力图“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做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的时候,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凭吊他记忆中美好的湘西,构建他理想化的诗情湘西。他以“浏亮明净、潇洒随心的文字把湘西千里沅水和武陵山系的山光水色、风物人情,倾入艺术之杯,使人在看惯30年代作品中豪华堕落的都会和动荡分解的沿海乡镇之时,一睹‘化外之地’山寨和水码头上宁静秀美而又古朴奇幻的风俗画”,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在沈从文的笔下,无一处不自然,无一处自然之境不是人境,无一景不是充盈着神祗灵动的生命力。他就像《边城》中所描写的那座白塔,古典静穆地站在那里,用神的视界欣然审视世间的一切。“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这是生长在花水岸边春华夏竞秋冬朗的人家;“到这时打柴人都应归家,看牛羊人应当送牛羊归栏,一天已完了。过着平静日子的人,在生命上翻过一页,也不必问第二页上面所载的是些什么,他们这时应当从山上,或从水边,或从田坝,回到家中吃饭时候了”,这是浸润在自然里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生活;“船停了,真静。一切声音皆像冷得凝固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这声音使人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但当真却有声音。水手在烤火,在默默的烤火”,这是湘西静谧无声的夜色。“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自在逍遥,与“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踪”的冷清寂寥,以及“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明白感悟,同时都混杂在这夜的情景里,分不清是人塑了这诗情画意的景,还是景造了这纯然恬淡的人。大概一切自然景象,皆是心中情象。
其他文献
摘 要:《金瓶梅》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奇书”,以其浓墨重彩的独特笔法,描绘出一幕幕名不见经传的史外俗世景象。李瓶儿作为本书第二大女主人公,可以说是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因为她和西门庆之间存在着超肉欲的情感,是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温情和实感的浪荡西门庆。李瓶儿自身由淫妇向专情母亲的转变,看似是由起初的“遇夫不淑”到最后的皆大欢喜,实则是由起初的试图冲破封建礼教樊笼追求自我性欲到最后的顺从纲常、维
摘 要: 东吴系女作家热衷于用回忆的方式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附加着浓厚人文意识的江南园林中,将故事里的女性与园林紧密相连,将人物的命运完全心甘情愿困囿于某个园子所代表的物质和精神的交会平台上,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写作所呈现出的情感特征值得探究。通过小说中园林意象所体现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守望,可以探析东吴系女作家笔下园林意象背后的古典余韵。  关键词:东吴系女作家 园林 守望 传统文化 古典余韵  20世纪
1.澳门  澳门的面积虽不及香港的一半,但却美食遍地,并在2017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这里既有遍布全城的粤菜美味,又有与国人口味相结合的葡式澳餐,更重要的是数不胜数的平价小吃如葡式蛋挞、猪扒包、猪肉脯等和超级好逛的零食手信店,绝对让漫步街头的你味蕾、钱包双满足。 2.大阪  大阪被称为“日本的厨房”,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阪在日本美食界的地位。京都人爱美、大阪人
下了晚自习,已是晚上10点。孩子还等在家里,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推着自行车出了学校大门,才发现风大得要命。  长街寂寞,风声呼啸,除了偶尔驶过的汽车,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逆风,我蹬着自行车,使劲前倾着身体,可还是有寸步难行的感觉。路上的灰尘以及被狂风吹落下来的枯枝败叶,四处乱飞,有时扑到脸上,觉得嘴巴里鼻孔里被灌满了灰尘。  我觉得自己是游离在万家灯火之外的人,急匆匆奔赴属于自己的那盏灯。与
羊:红太狼最近老是披上羊皮接近俺。这个悍妇!俺可受不了她那大铁锅。懒羊羊好喝懒做;还是美羊羊贤淑温柔。  猴:俺老祖宗那是“齐天大圣”,三山五岳七十二洞府,攀附咱的一定会奉献几个“香妃”。  鸡:咱雄鸡一唱天下白,金鸡独立武功高。金鸡白凤,金白双侠,天下绝配!  狗:由于耳鬓厮磨,俺钟情于波斯猫已久,希望猴年马月能把俺们的事办了。  猪:俺一定完成老祖宗的心愿,把嫦娥仙子追到手,实在不行回头再找高
摘 要: 陈映真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始终以笔为武器,对当时台湾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激烈的批判,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体现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陈映真创作的现实深度和广度均超出同时代的其他台湾作家,尤以《赵南栋》为代表。站在人性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赵南栋》,可知陈映真进行的人性探索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而两代人观念价值的割裂是历史的哀伤。陈映真的探索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坚韧风
摘 要: 《自觉诗集》满溢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诗集以丰富多元的诗歌题材、蕴藉深远的诗歌意象、雅俗结合的诗歌语言,彰显了创作主体深厚的创作实力与质朴的生命情怀,弘扬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诗学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标举了山西当代新诗创作的新高度。  关键词:《自觉诗集》 题材 意象 语言  2020年11月刘自觉先生的《自觉诗集》出版,诗集共收录诗作288首,在整体上分为“山河故人”“田园皈
摘要:本文将讨论学者诗人蒋德均的组诗《猫头鹰之歌或疼痛》,它产生于诗人中年时期,现今还未有人进行过文本赏析和美学研究。其中的三大主题“灵魂、生命、生活”尤为深刻,且能代表他的诗歌创作主体风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关键词:《猫头鹰之歌或疼痛》 思想意蕴 艺术特色  组诗《猫头鹰之歌或疼痛》共十首,收录于陈忠村、时东兵主编的大学博雅教育诗歌读本《另一种天问》,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
摘 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温的“出国潮”之后,跨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海归时代”。旅美华人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合著的长篇小说《幸福事件》,正是回应这一时代现象的一部匠心力作。以寻找“幸福”这一普世价值为中心议题,《幸福事件》从三位男性华人新移民的“海归/海不归”抉择之路切入职场、婚姻、家庭等社会领域,书写了新移民在“美国梦”负重下的身份尴尬,面对祖国高速发展时的
我们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很少想起发小特别是在与发小失去联系很久的情况下,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和发小其实并没有疏离,只是联系少了而已,发小之间的那根线一直没有断,只是牵扯得没那么紧而已。下边我们看到的,是5个关于“我和发小”的故事,从中折射出来的发小情谊,可谓多姿多彩,又五味杂陈。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沈杰群  世界仿佛总在围绕一场婚礼旋转。这年秋天,我终于收到发小朝文的婚礼请柬。  回忆是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