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的渗透策略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k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教育。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基层教师教育发展中要重点探究的课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审美感知力培养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现状,拟定针对性培养策略,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4-0017-02
  引  言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比较突出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课文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美育元素,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审美能力培育中,审美感知力是初级能力,要求教师从多角度集中渗透、培育,拟定针对性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点突出三维发展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培育。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教师更注重实现前两个发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字注音释义、段落大意总结、句子赏析、中心思想归纳等实现知识点传授,注重对写作技巧的培育,并引导学生掌握规范化学习方法。此类教学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字背后蕴含的多种情感,难以使学生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注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难以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是基于自身想法、思路对整节课进行统领,未能尊重学生直接的学习体验。其中由于多项教学任务较重,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是选取理论讲授法,压缩了学生思考与学习消化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难以得到突显。
  高中语文教学的美感不只是在语言表达中,文字中包含的多种情感与意境也具有丰富的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式,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对学生审美情感进行集中培育。面对高考压力,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会基于“数理化”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育[1]。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策略
  (一)品读不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2]。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且不同形象均能成为教师进行美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来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有效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将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不同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剖析。比如,从林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时的语言描写中,可以得出林黛玉待人接物处处留心等细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二人对话进行真实复述。此类方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了加深学生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让学生用红笔对涉及林黛玉外貌及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勾画。在默读结束后,教师要注重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这样能使学生深刻了解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为了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对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物形象进行品读,针对人物形象写出相应的品读感想。
  (二)赏析环境描写,提高审美水准
  优美的语言具有较强的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优美的语言进行朗读,从而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优美的语言主要源于学生及教师对文本的“美解”,也源于优美文学作品塑造出的完美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的语言,引导学生全面融入语言环境中,在情境中感受到更多不同情感、美感。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于互联网环境收集与北国、江南秋天相关的风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辅助性应用配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有效感知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等特征,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情感及作者内心的孤独感与忧思惆怅。在学生朗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培育,在学生朗读之前可以讲述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创作结构层次,对朗读中停顿语气进行把控。教师可以先带领范读,之后,引导学生基于个人理解进行自由朗读,这样能使学生全身心进入相应美景中,通过语言与肢体表达等感受到作者对环境的喜爱。故都秋景,不仅是优美的环境,当沉浸其中,学生也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那份久远眷念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充盈了审美感知。
  (三)关注民俗文化发展,落实审美实践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琐碎的美,感受民俗文化中的智慧美与创造美,积极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例如,在《边城》一文中,民俗文化展示是较为出彩的部分。比如,端午节捉鸭子、赛龙舟,中秋节月下对歌等,此类民俗活动能有效营造出边城人民安逸、祥和的生活氛围。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注重基于相关影视片段展示湘西美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视频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体验,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初步体验逐步实现向心灵激荡的进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动笔进行批注,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兴趣选取一个节日進行写作,让学生回忆记忆中的节日民俗。不同节日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态与精神内涵的有效体现。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讲述民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节日民俗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创新原有的教学方式,基于不同形式的审美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敏感度,健全其个人人格。
  (四)提升审美能力,突出美丑概念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有效载体,其中选取的文章美感度较高,表达了真诚、善良、平凡、伟大等情感,且不同文章题材中均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受、阅历、审美情趣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次阅读,之后,通过建立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深入领悟“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百舸争流”等壮阔景象描写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对比《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日情怀及秋的景象。通过对比,学生能有效获取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结  语
  综合上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全面实践审美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当前,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刘平.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的探究[J].青春岁月,2020(05):309.
  吴申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6):34-36.
  作者简介:李张锋(1977.10-),男,陕西白水人, 中学一级教师,盱眙县优秀教师,盱眙县骨干教师。
其他文献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功能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而词汇却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词义的变化.这为英语的学习
摘 要:课堂练习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科学、准确地把握练习的容量、难度呢?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进行了探究,从一题多解、变式探究两个视角,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练习;一题多解;变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水合氯醛透化法对中药白英的营养器官解剖特征及组织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白英解剖结构、粉末特征显著,可见螺纹导管、网纹导管、含晶纤维、砂晶、环式茎表皮
为进一步分析齐齐哈尔市乡村旅游产品供需求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齐齐哈尔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营销能力较弱、基础设
钠离子电池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储能装置,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负极材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SnSb材料因其容量高、储量相对丰富、低毒等特点,是最有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综述了SnSb
利用一种TixOy-Ti3C2异质结构材料对电池隔膜进行改性,以有效地控制锂硫电池中存在的穿梭效应,并提高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利用简单的涂覆法将TixOy-Ti3C2修饰在PP隔
摘 要:证据推理能力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证据推理能力的内涵,探讨了基于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课堂应具备的要素和教师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化学课堂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证据推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4-0012-03  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