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待入园这件事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怡,著有《林怡说早教》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创建怡育儿会所。林怡育儿工作室新出书目《宝宝观察力训练》、《宝宝思维训练场景篇》、《孕期全程检测卡》。
  
  宝宝入园,一直都是令家长非常闹心的事——考察、选择幼儿园,帮助宝宝了解熟悉幼儿园,克服分离焦虑,入园之后发生的一些事件导致宝宝的情绪反复……一环套一环,环环都很重要,也很令人纠结。实际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宝宝入园这件事,或许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我们承认,环境对宝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它对宝宝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也都是有好有坏的,没有一个对宝宝绝对有益的十全十美的环境。即便有这样一个环境,它带给宝宝的影响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比如,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宝宝自我的发展会非常有利,但是对提升宝宝的某些能力比如抗挫折能力未见得有好处;同样的,一个不那么宽松的环境,可能会部分地妨碍宝宝自我的发展,但是利用好了,却可以提升宝宝的抗挫折能力,同时也避免妨碍宝宝自我的发展。毕竟,所谓的好事坏事总是相互转化的,至于如何转化、如何促成这种转化,则需要多个条件同时发挥作用。大家都可以看到,不管什么样的幼儿园,都有快乐的宝宝,也有相对不那么快乐的宝宝;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当然也有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实际上,这跟幼儿园、学校的环境(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家长的心态、养育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等多种因素都是有关联的。
  在宝宝出生的头几年,他如何去看待与应对外面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本身如何看待与应对外面的世界。并且,一旦宝宝的行为模式形成,他就可能沿用这种模式去处理问题。所以,与其给宝宝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不如给他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学会在困难的处境里找到快乐的理由,并在这种快乐情绪的支配下,有效地去解决问题。这对宝宝的成长更加意义重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费尽心机为宝宝选择所谓好的幼儿园,但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家长因为入园问题“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往往是焦虑的、纠结的,而家长这种焦虑与纠结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宝宝,带给宝宝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那些心态比较放松的家长,他们的宝宝适应幼儿园往往会更快一些。而那些自身比较谨慎,内心比较紧张的家长,他们的宝宝适应幼儿园也会更慢一些。
  环境对宝宝的影响如此,教育方式与理念,以及其他对宝宝的影响一样如此。凡事都有利有弊,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好事利用不好就会转化成坏事,坏事利用好了,也可以转化成好事。因此,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为宝宝选择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幼儿园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好事利用得更好,把坏事转化成好事。想通了这点,我们在宝宝入园这件事情上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关于如何选择幼儿园,我想就不需要谈太多了。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去权衡就好了。在处理宝宝入园这件事情上,需要多耗费精力去处理的是宝宝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克服得越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速度越快,他越快乐,遭遇其他问题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在处理宝宝分离焦虑的问题上,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小诀窍:
  
  1.平和地看待与认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不管幼儿园环境多好,孩子多外向,离开妈妈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与一些陌生人相处,对宝宝来说都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件。因此,平和地看待并认可宝宝的分离焦虑,可以传递给他一个信息:这个事情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家长的态度就会无形中给他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宝宝入园之后,即使克服了分离焦虑,也可能会出现反复,这也很正常。平和地看待就好了。
  
  2.允许宝宝发泄情绪
  入园之后,宝宝的性情短时间内有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他可能变得比较烦躁、比较粘人,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等。此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跟他共情可以帮助他释放压力。一旦这种压力释放出去,他的分离焦虑也就减轻了。
  
  3.不要给宝宝任何负面的暗示
  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宝宝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回到家经常会问他一些与幼儿园相关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好吗?有没有哭?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类似的问题经常会带给宝宝一些负面的暗示,让他对幼儿园产生警惕与抵制的情绪。如果不知道问什么,那就干脆不问,让他在家里的生活维持入园前的状态反而会更好些。
  
  4.给宝宝找一个可以托付的人
  把宝宝带进幼儿园之后,选定某个老师,将他交给这个老师,并且当着宝宝的面对这个老师说:“我把你交给××老师,我相信这个老师一定会爱你。”家长在对着宝宝说这个话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给了宝宝一种积极的暗示,同时,家长的这番话也会让这个老师非常感动,他也会更多地承担责任。
  
  5.给宝宝带个安慰物
  找个宝宝熟悉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告诉他,如果他想妈妈,他可以抱抱他的这个玩具或者物品。实际上,这个他熟悉的玩具或者物品可以部分地替代家长,带给他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
  
  6.家长本身的焦虑也需要找个释放的出口
  分离焦虑不是宝宝的专利,家长也有。所以,宝宝入园之后,家长也会寝食难安,很多家长甚至会悄悄地跑到幼儿园去看、去听,试图借此了解宝宝的情况。家长的这些行为就是焦虑的具体表现。实际上,家长的这种焦虑对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害无益。既然把宝宝送进了幼儿园,那就放宽心,坦然地去面对吧。毕竟,宝宝终究是要走入社会的。
其他文献
孩子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生怕孩子不能很好地处理矛盾,或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总喜欢在孩子们的“小天地”里当家作主,横加干预。其实,家长们不知道,各式各样的小矛盾,正是孩子提升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不信,我班孩子之间就有精彩的一幕,有助于家长从中悟出一点点道理——  美工活动时,有孩子报告,罗杨煜把王海鹏的水彩笔盒子弄坏了。我一看,王海鹏捧着分了家的盒子向我走来,眼
儿童的小肌肉动作,是指手部活动,主要包括眼手协调、手指屈伸和指尖动作等局部活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岁的豆豆,每次在手工活动中表现都很糟糕。大人只知责备他,却不知这情有可原:因为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好,豆豆无法顺利完成,体验不到手工活动的乐趣,所以才搞破坏。  更无辜的是,豆豆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好,错很可能不在他自己,而恰恰是父母在其小肌肉发展的重要时期,无意疏
三岁的女儿在日本入园两个多月时,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家长参观活动,让家长初步了解孩子在园内的日常生活情况,同时,这个活动也是班里各位家长互相认识的难得机会。  那天的活动安排,首先是参观小朋友们的英语课,然后再到主题活动,内容是唱歌和跟妈妈一起做手工。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突然走到讲台上和大家说:“在结束之前,某某君的妈妈想和大家说几句话,占用大家一些时间,请家长们和小朋友都一起来听一下好吗?”  这
从前,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有次当他想喝牛奶时,失手将奶瓶打翻,牛奶洒满了一地。母亲闻声赶来,看了看地上的牛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打趣说:“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牛奶水坑呢!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会儿?”尽管很愕然,但葛雷的确被妈妈的提议打动了,也这么做了。几分钟后,母亲接着说:“很有趣吧?你知道,虽然玩起来快乐,但这带给妈妈的麻烦却是加倍的,所以你应该和妈妈一起把它打扫干净。”葛雷依然沉浸在兴奋的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丛林,原本我只是想带女儿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却没想到收获竟意外地多,女儿更是一再要求去丛林里探险。  找到叶黄素精灵  “什么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叶子会变黄变红呢?”学古诗的女儿好奇地问。单纯解释树叶的变化规律吧,她未必会懂,我索性这样告诉她:“爸爸小的时候,在树下不仔细观察秋天的树叶,一片黄色的树叶精灵不高兴了,从树上飘落下来砸在爸爸的头上,爸爸就变得不聪明了,看到黄
儿童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他们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也高于成人,缺乏维生素D不仅容易引起佝偻病,也可能加重哮喘病。  华盛顿有研究表明,哮喘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专家认为,维生素D水平低增加哮喘的严重性,治疗时需要更多的激素,同时,维生素水平低会导致激素效能降低。  人体可通过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但在晒太阳需要尽量裸露皮肤;也可以通过鱼和牛奶补充维生素D。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D也不是多多
手,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联系世界、感知生活最直接的肢体。成长中的孩子正处在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学习的状态中,需要高度运用到手的灵巧性。但个别家长因为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动手机会,限制了孩子对环境的独立探索和对基本生活技能的锻炼、掌握。以下是一些家长在生活中、教育中的疏忽或误区,对比一下,您是否也有一些不当之处?  放大镜:开饭了,孩子兴冲冲地跑向饭桌,吵着要自己盛饭。妈妈连忙夺下他
“蔬菜和妈妈有什么关系?”  “除了妈妈会煮菜以外,蔬菜还能拼出一个妈妈哦!”  小米在咕噜熊故事屋上了一期绘本美术课,其中有一节,就是让孩子们用蔬菜DIY出心目中的妈妈。  上课伊始,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读了《我妈妈》这本经典绘本。屏幕上一出现这本书,小米同学就立刻大叫:“我家里也有这本书!”  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妈妈都是最好的:我妈妈是一个棒极了的厨师;她是一个伟大的化妆师;她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知识分子爸妈喜欢说道理,但在育儿这件事上,道理有点微妙:我们需要讲道理,但又不能够只讲道理,否则就很容易掉进“坑”里。  坑一:被道理吃掉的父母们  朋友的妻子是老师,从小就告诉孩子许许多多的道理,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早睡早起身体好,看到人要有礼貌,不吃垃圾食品,看完书要收起来,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和小朋友玩时不许骂粗话……  有一个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生气了,才多大的小家伙啊,跳着脚,用妈妈
儿子的学校发了一张调查问卷,是关于家长陪读的利与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利”,因为,这道题我早已经深思熟虑过,切身验证并升华了这个理念——要陪读,更要陪玩!    我的工作是中小学生的家教,虽然每天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却与儿子的业余时间发生冲突。儿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问题严重,可当入学后,便经常能听到儿子的抱怨。一年级时,儿子的班主任找到我,说孩子成绩不好,要我找找原因。我愣了,作为一个专职辅导别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