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历案”提高小学生法治学习能力的探索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学以来,有感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查阅了很多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当看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研究文章《何为学历案》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和《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之后,我认定学历案是对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次探索。学历案的设计逻辑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提升,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从教的角度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规律和角度思考课堂设计。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法律(宪法)专册,对学生而言有些生涩和枯燥。当看到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冯继有老师在上完《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开课后发表了关于法治课教学“知信思行”(即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行动)四维目标的观点后,很是认同,认为这四个目标不仅是老师教的目标,更应该是学生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呢?于是我尝试着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课采用学历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希望能提升法治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突出学法先行
  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学历案设计过程中,我将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的具体要求清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方向、方法,清晰学习的过程和反思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透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知道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和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道理”三方面,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不会只是盲目跟老师走,自己没有主见。
  我将这节课的评价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和课后实践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立体、延续的过程,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自己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课后要做的事情是对学习的主动认知、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学法建议”部分是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建议。学是为了自己学会主动、自觉地学,教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在学习前,师生沟通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方法,对全新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强调学悟结合
  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突出自学、自悟和质疑。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预习课本第35-38页,查阅《宪法》第33-56条,划出《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法律条文,尝试梳理出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尽量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与家庭成员沟通,收集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的故事或事项”,这一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将自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课中学习以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流程安排,通过温故知新、以案说法、学会守法法和现身说四个主要环节和五个学习任务,按照懂法、守法、护法的逻辑层层递进,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整节课实施“以案说法”的案例教学法,分别采用教材案例(课本上的“孙园一家在饭店就餐后索要发票”和“丁飞爸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热点案例(“范冰冰逃税案”、“2020年全国征兵宣传片”和“2019年拒服兵役被处罚的新闻”)和生活案例(“家里的法律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复学以来,有感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查阅了很多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當看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研究文章《何为学历案》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和《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之后,我认定学历案是对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次探索。学历案的设计逻辑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提升,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从教的角度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规律和角度思考课堂设计。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法律(宪法)专册,对学生而言有些生涩和枯燥。当看到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冯继有老师在上完《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开课后发表了关于法治课教学“知信思行”(即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行动)四维目标的观点后,很是认同,认为这四个目标不仅是老师教的目标,更应该是学生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呢?于是我尝试着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课采用学历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希望能提升法治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突出学法先行
  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学历案设计过程中,我将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的具体要求清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方向、方法,清晰学习的过程和反思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透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知道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和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道理”三方面,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不会只是盲目跟老师走,自己没有主见。   我将这节课的评价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和课后实践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立体、延续的过程,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自己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课后要做的事情是对学习的主动认知、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学法建议”部分是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建议。学是为了自己学会主动、自觉地学,教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在学习前,师生沟通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方法,对全新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强调学悟结合
  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突出自学、自悟和质疑。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预习课本第35-38页,查阅《宪法》第33-56条,划出《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法律条文,尝试梳理出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尽量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与家庭成员沟通,收集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的故事或事项”,这一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将自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课中学习以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流程安排,通过温故知新、以案说法、学会守法法和现身说四个主要环节和五个学习任务,按照懂法、守法、护法的逻辑层层递进,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整节课实施“以案说法”的案例教学法,分别采用教材案例(课本上的“孙园一家在饭店就餐后索要发票”和“丁飞爸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热点案例(“范冰冰逃税案”、“2020年全国征兵宣传片”和“2019年拒服兵役被处罚的新闻”)和生活案例(“家里的法律故事”)相结合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明白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后拓展联系学生目前生活实际,围绕“为什么说小学生到学校上学既是享受权利,也是履行义务”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学后反思注重总结梳理
  课后反思我设计了画思维导图和提问的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自我认知的建构,提问突出深度思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和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中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急需系统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把课堂留给学生大胆表达,积极讨论和独立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因为是第一节“学历案”探索课,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与一直以来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二是教师自己的原因,设计初心很好,但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提问不够精准,以至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聚焦点不够集中;三是班级整体教和学方式的禁锢,班级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场,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变化很难带来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整体全面和长期的训练才行。所以,不仅是学生,老师也要改变教学习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加强对“学历案”教学的训练,做到熟练巧妙地运用。
  不管怎么样,课堂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勇敢地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站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一定大有可为。复学以来,有感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查阅了很多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當看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研究文章《何为学历案》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和《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之后,我认定学历案是对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次探索。学历案的设计逻辑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提升,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从教的角度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规律和角度思考课堂设计。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法律(宪法)专册,对学生而言有些生涩和枯燥。当看到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冯继有老师在上完《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开课后发表了关于法治课教学“知信思行”(即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行动)四维目标的观点后,很是认同,认为这四个目标不仅是老师教的目标,更应该是学生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呢?于是我尝试着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课采用学历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希望能提升法治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突出学法先行
  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学历案设计过程中,我将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的具体要求清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方向、方法,清晰学习的过程和反思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透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知道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和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道理”三方面,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不会只是盲目跟老师走,自己没有主见。   我将这节课的评价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和课后实践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立体、延续的过程,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自己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课后要做的事情是对学习的主动认知、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学法建议”部分是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建议。学是为了自己学会主动、自觉地学,教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在学习前,师生沟通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方法,对全新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强调学悟结合
  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突出自学、自悟和质疑。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预习课本第35-38页,查阅《宪法》第33-56条,划出《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法律条文,尝试梳理出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尽量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与家庭成员沟通,收集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的故事或事项”,这一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将自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课中学习以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流程安排,通过温故知新、以案说法、学会守法法和现身说四个主要环节和五个学习任务,按照懂法、守法、护法的逻辑层层递进,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整节课实施“以案说法”的案例教学法,分别采用教材案例(课本上的“孙园一家在饭店就餐后索要发票”和“丁飞爸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热点案例(“范冰冰逃税案”、“2020年全国征兵宣传片”和“2019年拒服兵役被處罚的新闻”)和生活案例(“家里的法律故事”)相结合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明白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后拓展联系学生目前生活实际,围绕“为什么说小学生到学校上学既是享受权利,也是履行义务”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学后反思注重总结梳理
  课后反思我设计了画思维导图和提问的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自我认知的建构,提问突出深度思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和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中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急需系统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把课堂留给学生大胆表达,积极讨论和独立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因为是第一节“学历案”探索课,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与一直以来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二是教师自己的原因,设计初心很好,但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提问不够精准,以至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聚焦点不够集中;三是班级整体教和学方式的禁锢,班级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场,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变化很难带来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整体全面和长期的训练才行。所以,不仅是学生,老师也要改变教学习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加强对“学历案”教学的训练,做到熟练巧妙地运用。
  不管怎么样,课堂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勇敢地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站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一定大有可为。复学以来,有感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查阅了很多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当看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研究文章《何为学历案》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和《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之后,我认定学历案是对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次探索。学历案的设计逻辑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提升,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从教的角度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规律和角度思考课堂设计。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法律(宪法)专册,对学生而言有些生涩和枯燥。当看到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冯继有老师在上完《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开课后发表了关于法治课教学“知信思行”(即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行动)四维目标的观点后,很是认同,认为这四个目标不仅是老师教的目标,更应该是学生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呢?于是我尝试着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课采用学历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希望能提升法治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突出学法先行
  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学历案设计过程中,我将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的具体要求清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方向、方法,清晰学习的过程和反思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透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知道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和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道理”三方面,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不会只是盲目跟老师走,自己没有主见。   我将这节课的评价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和课后实践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立体、延续的过程,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自己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课后要做的事情是对学习的主动认知、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学法建议”部分是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建议。学是为了自己学会主动、自觉地学,教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在学习前,师生沟通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方法,对全新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强调学悟结合
  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突出自学、自悟和质疑。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预习课本第35-38页,查阅《宪法》第33-56条,划出《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法律条文,尝试梳理出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尽量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与家庭成员沟通,收集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的故事或事项”,这一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将自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课中学习以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流程安排,通过温故知新、以案说法、学会守法法和现身说四个主要环节和五个学习任务,按照懂法、守法、护法的逻辑层层递进,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整节课实施“以案说法”的案例教学法,分别采用教材案例(课本上的“孙园一家在饭店就餐后索要发票”和“丁飞爸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热点案例(“范冰冰逃税案”、“2020年全国征兵宣传片”和“2019年拒服兵役被处罚的新闻”)和生活案例(“家里的法律故事”)相结合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明白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后拓展联系学生目前生活实际,围绕“为什么说小学生到学校上学既是享受权利,也是履行义务”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学后反思注重总结梳理
  课后反思我设计了画思维导图和提问的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自我认知的建构,提问突出深度思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和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中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急需系统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把課堂留给学生大胆表达,积极讨论和独立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因为是第一节“学历案”探索课,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与一直以来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二是教师自己的原因,设计初心很好,但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提问不够精准,以至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聚焦点不够集中;三是班级整体教和学方式的禁锢,班级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场,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变化很难带来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整体全面和长期的训练才行。所以,不仅是学生,老师也要改变教学习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加强对“学历案”教学的训练,做到熟练巧妙地运用。
  不管怎么样,课堂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勇敢地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站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一定大有可为。复学以来,有感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查阅了很多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当看完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研究文章《何为学历案》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和《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之后,我认定学历案是对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次探索。学历案的设计逻辑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自主学历能力的提升,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从教的角度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规律和角度思考课堂设计。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法律(宪法)专册,对学生而言有些生涩和枯燥。当看到市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冯继有老师在上完《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开课后发表了关于法治课教学“知信思行”(即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行动)四维目标的观点后,很是认同,认为这四个目标不仅是老师教的目标,更应该是学生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呢?于是我尝试着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课采用学历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希望能提升法治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突出学法先行
  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在“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学历案设计过程中,我将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的具体要求清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方向、方法,清晰学习的过程和反思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透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知道如何正确履行义务和明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道理”三方面,这一内容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学习过程有的放矢,不会只是盲目跟老师走,自己没有主见。   我将这节课的评价任务分为课前准备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和课后实践评价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这既是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立体、延续的过程,课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自己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课后要做的事情是对学习的主动认知、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学法建议”部分是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建议。学是为了自己学会主动、自觉地学,教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在学习前,师生沟通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和方法,对全新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强调学悟结合
  学习过程我设计了课前准备、课中学習和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突出自学、自悟和质疑。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预习课本第35-38页,查阅《宪法》第33-56条,划出《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法律条文,尝试梳理出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完成的尽量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与家庭成员沟通,收集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的故事或事项”,这一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将自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课中学习以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流程安排,通过温故知新、以案说法、学会守法法和现身说四个主要环节和五个学习任务,按照懂法、守法、护法的逻辑层层递进,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整节课实施“以案说法”的案例教学法,分别采用教材案例(课本上的“孙园一家在饭店就餐后索要发票”和“丁飞爸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热点案例(“范冰冰逃税案”、“2020年全国征兵宣传片”和“2019年拒服兵役被处罚的新闻”)和生活案例(“家里的法律故事”)相结合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明白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后拓展联系学生目前生活实际,围绕“为什么说小学生到学校上学既是享受权利,也是履行义务”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学后反思注重总结梳理
  课后反思我设计了画思维导图和提问的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自我认知的建构,提问突出深度思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和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中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急需系统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把课堂留给学生大胆表达,积极讨论和独立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因为是第一节“学历案”探索课,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与一直以来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二是教师自己的原因,设计初心很好,但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提问不够精准,以至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聚焦点不够集中;三是班级整体教和学方式的禁锢,班级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场,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变化很难带来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整体全面和长期的训练才行。所以,不仅是学生,老师也要改变教学习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加强对“学历案”教学的训练,做到熟练巧妙地运用。
  不管怎么样,课堂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勇敢地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站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一定大有可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明白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后拓展联系学生目前生活实际,围绕“为什么说小学生到学校上学既是享受权利,也是履行义务”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学后反思注重总结梳理
  课后反思我设计了画思维导图和提问的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自我认知的建构,提问突出深度思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和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中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急需系统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把课堂留给学生大胆表达,积极讨论和独立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因为是第一节“学历案”探索课,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与一直以来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二是教师自己的原因,设计初心很好,但是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提问不够精准,以至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聚焦点不够集中;三是班级整体教和学方式的禁锢,班级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场,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变化很难带来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整体全面和长期的训练才行。所以,不仅是学生,老师也要改变教学习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加强对“学历案”教学的训练,做到熟练巧妙地运用。
  不管怎么样,课堂改革的难点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勇敢地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站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一定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个儿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的儿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着发育障碍,导致儿童的语言发育较为缓慢,并且对他们而言,与他人进行社交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在人们认知中存在的孤独症儿童。由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所以学校方面如果是使用通用的班级授课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那么获得的教育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就需要使用到个别化教育的方法,针对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别
本报综合报道 近期,全省各地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聚合资源、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结合党史学习持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成长培根铸魂。  广州市教育系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三百”工程,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选树“百名优秀学校思政课教师”、打造“百节学校思政课示范微课”、开展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旨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提升。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就需要确保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落实,重视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并注意家校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
【摘要】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时,暖心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更为有利,为学生学习营造出充满友爱的环境。作为一名女教师,在实施班级暖心管理时,要满怀大爱之心,要学会用爱心包容学生、感化学生,也要用爱心对学生严格要求,塑造和培养学生美的的心灵,不断提升管理效果,有效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在大爱的前提下,掌握实施柔性管理的策略,推动班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大爱;初中班
一、“慢教育”提出的理由  (一)从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慢教育”是在社会呼吁去浮躁功利心背景下提出,地处桂城街道海八路车城的桂江三小,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反思教育弊端,桂江三小教育团队积极探索光明出路,提出做静待花开的“慢教育”,以期摈弃社会求“快”功利心,培养出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子。  (二)从地缘文化分析  桂江三小地处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叠滘乡,叠滘别名“双溪”,是一座历史悠
【摘要】低年段小学生受认知特点的制约,易在认读单词过程中出现形义分离、辨形困难的问题。教师在教授单词过程中,采用融入美术绘画技能的方式,将单词形象化、趣味化,不仅解决了学生知觉整体、忽略细节的问题,还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新等能力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词汇教学; 绘画;形象性  “以绘促读”,读为认读——知其意的认读,包括认读单词、认读句子。其中认读单词为基础,继而发展为认读句子
摘 要:高中学段培育“敬业精神”是落实国家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发展的需要,是普通高中良性发展的需要。新时期,要准确理解“敬业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解培育高中学段“敬业精神”的必要性。高中学段培育“敬业精神”的途径是多样的,要重视榜样的作用,激发正能量;要畅通渠道,建立社会、家、校的联动机制;要重视实践的引领作用;要创新培育方式,使其多样化。重视高中阶段对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
【摘要】虽然网络早已进入寻常人家,但是通过网络进行像平常那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面对网课遇到的困难,笔者“理”清思路后再“管”。本文阐述如何采用量化评价表、班级管理群、视频学生家长会议、家访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疫情网课期间,笔者对学生严“管”有“爱”,关爱有加,想尽千方百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生自律自强,体现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关键词】网课;居家隔离;班级管理
【摘要】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方案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和训练的双重管理下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扩大其求学的机会。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对体育特长生的德育因为种种因素被忽视,这阻碍了体育特长生的积极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中体育特长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体育特长生德育中的问题,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德育管理  体育特长
【摘要】“三环一导”教学模式中的“三环”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疑”“议”“悟”三个环节,“疑”指的是质疑,包括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质疑;“议”指的是讨论,生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悟”指的是感悟,即是课堂学习所得;“导”指的是课前的导学,通过课前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三环一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切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而“议”更是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