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合走向和谐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地理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可以清楚地感到,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或然论,再到协调论或和谐论的最终确立,的确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人与自然必然和谐共处,但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却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找到的答案是:从综合走向和谐。
  
  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而自然地理环境正是人类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用传统方式表述,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层,或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整体。用比较现代的方式表述,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然地理系统乃是地理表层组织水平最高的系统之一。
  高等学校一般在一二年级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基础课和先行课向相关专业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和综合的观念。这包括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
  
  1、对自然地理和相关专业学生而言,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与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或前提。没有足够全面的部门自然地理学素养根本不可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少不得,浅不得。
  
  2、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结果可能是,论地貌不及地貌专业,论气候不如气象专业,论生物不如生物专业,论水文不如水文专业,而课时有限,因此这部分内容又多不得,深不得。
  
  3、在少不得,多不得,浅不得,深不得的限制条件下,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先行课不仅应传授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应使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这是设立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课程的目标和方向。
  内容不多、不少、不深、不浅,尽可能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力求把握的尺度。105学时、75学时和50学时讲授的内容不同而重点一致。
  
  二、关于任课教师
  
  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任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善于进行地理相关分析,不孤立看待任何自然地理过程与自然地理现象,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渊博的学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还应包括社会、人文、区域、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自然地理学家任何时候都必须既注意观察,更注意思考。根本不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地认识自然,不认识自然规律,就谈不到尊重自然与自然规律
  所谓不独立看待任何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现象,就是这门课程始终必须用地理相关分析方法或系统分析方法解读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例如沙尘暴是令许多人头痛的事,但自然地理学应该告诉人们,少尘暴是古已有之的一种自然过程,第四纪以来的一系列粉尘事件不仅造成了比中国陆地面积还大(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黄土沉积,还深刻影响甚至促进了中国北方古文明的诞生。又如,水土流失也是一种自然地理过程,陆地地表径流注入海洋是全球水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径流搬运进入海洋的水体是维持海洋收支平衡的重要水源,被径流携带入海的固体物质是形成新陆地的物质基础,而溶于水中的矿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则为生物所必要。水、固体物、溶解物和有机物,一个都不能少。再如,沙漠是许多人所不喜欢的,变沙漠为良田不仅是一些人的善良愿望,而且许多人还为此流血流汗。但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730毫米,既有乞拉朋齐的12500毫米和台湾省大烧寮的6500毫米,当然就有撒哈拉和塔克拉玛干的不足100毫米,甚至托克逊的6.9毫米。干旱背景下发育沙漠是一种必然。沙漠的存在是合理的,变沙漠为良田至少是不现实的。自然地理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能做到的不是改造沙漠:而是防止人为的沙漠化;不是消灭水土流失,而是不人为加剧水土流失;不是消灭沙暴,而是不要再破坏植被,不使内陆湖干涸和河流断流从而制造新的沙尘源。
  至于理论联系实际,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自然地理学得天独厚之处,也是这门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关系自然地理学的问题确实很多。有的过分荒唐,人们一看便知不可行,如:(1)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暖湿气流到西北;(2)说中国的希望在西北,西北可养活3.5亿人,主张在西北大面积开荒;(3)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之外,主张来一个大西线,把人引入柴达木、塔里木。有一些则需要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和理论,认真进行思考。如:(1)某项防护林建设工程号称要形成从大兴安岭到新疆绵延数千千米的绿色长城;(2)宣称在不毛之地上建立农业型产业:(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主张“水不出沟,土不出沟”;(4)滥垦草原,导致农牧交错带继续北移西进等。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灾难,自然地理学应帮助人们寻求既发展经济又可把生态与环境破坏降低到最低的方法。
  
  三、从综合走向和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郑重推出了《重新发现地理学》,对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做了许多精辟论述。吴传钧院士在为其中译本写的序言中,慨叹中国“更需要重新发现”。我对该书地理学的视角,地理学的技术,地理学对科学认识的贡献和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等内容印象极深。我们的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有综合的先天优势,有观察世界的独特方法,有自己的地理认识论,理应对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而最正确的途径就是从综合走向和谐。
  
  [责任编辑:杨裕南]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次新颖、成功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过程,探讨研究了面向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步骤、要求、成果和经验等,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相对其他教学环节而言,它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期刊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把诵读、阅读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快速提升解读的效率。《实用语文》按照诵读、阅读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梳理出诵读、阅读两根线;又根据诵读、阅读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两根线交织成“基础诵读”学练序列,以诵读辅阅读、促阅读,用阅读导诵读、助诵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形成了诵读、阅读两线交织,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语文解读技能快速提高的
期刊
摘要:《白求恩精神光耀千秋》多媒体教学系统是医学院校医德课程的辅助教材之一,介绍了白求恩同志的操守与品行,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准则、一种传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该课件填补了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一个空缺,并获得第三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奖。  关键词:白求恩;医德教育;课件;介绍    《白求恩精神光耀千秋》多媒体教学系统(12张光盘),是医学院校医
期刊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改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研究性教学;问题;策略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就,而且是决定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期刊
摘要:以教师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生评教工作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思想、内容及评估结果处理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若干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UIUC;学生评教;启示和建议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以来,对于学校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
期刊
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在长期建设基础上,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05年课程建设成果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回顾这门课程的-建设过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是:教学与教研互动,教法与学法共融,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七个一”。    一、教学与教研互动    教学与教研,就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教学研究提高
期刊
一、教会中学    1944年秋,我升入中学。当时人们都以进教会学校为荣。不同背景的教会学校教学也各有侧重,圣约翰大学着重英文,震旦大学教的是法文,同济大学则以德文见长。这些学校的附属中学以及圣芳济中学、徐汇中学、中西女中、清心女中、培成女中、圣玛利亚女中、晏摩士女中等都是从初一便开始以英语、法语、德语等授课的。每个学校都有外国老师。  我所念的中学是欧洲天主教会办的圣芳济中学,原名圣芳济书院,英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并探讨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主要做法:一是按照“删繁就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学校“课程中心”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理科教学多采用讲授法,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提倡使用“学习循环模式”。美国大学理科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表明,“学习循环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理科教学的现状、新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以及对我国大学理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理科课程: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学习循环模式    美国大学理科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的模式是:教师
期刊
摘 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特色决定生存”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处理专业扩张与特色建设的关系是每一所大学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省部共建高校中国计量学院为例,通过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正确把握专业扩张与特色建设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理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专业目录的缩减及分配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变革政策的实行,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