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特色决定生存”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处理专业扩张与特色建设的关系是每一所大学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省部共建高校中国计量学院为例,通过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正确把握专业扩张与特色建设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理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专业目录的缩减及分配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变革政策的实行,导致一大批高校下放地方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高校之间专业结构与服务定位的趋同,同时,也为各高校,尤其是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与竞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其中,在“特色决定生存”的认知共识以及快速规模扩张和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专业建设如何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特色:如何处理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新老专业的关系;如何选择新办专业和既有办学特色融入通用专业等等,成为了此类高校最难以决策的问题。
  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九五”以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确立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本着“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持走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的专业布局,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紧密依托行业,坚持内涵型扩张
  
  对于承担绝大部分扩招任务的地方和省部共建院校而言,专业扩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招生、就业、学科基础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新办专业的合理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因跟风使专业布局趋同,特色弱化的情况。而对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大多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积淀和相对优势,依托原行业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内涵型扩张不失为有效的策略。我校作为原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质检人才的高校,行业特点决定了建校初期单一的计量测试学科的专业格局,1988年以前,学校仅有六个计量测试类专业和一个计量管理专业。伴随着国家质检事业的发展,学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业务范围的拓展以及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和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增设了质量检验与管理类学科专业。1998年以后,面对专业目录调整、扩招、管理体制等外部环境变化和专业扩张的压力,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定位和“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紧密依托快速发展的国家质量振兴事业,结合浙江地方经济“品牌大省”建设的需求,拓宽服务范围,以为质检事业的行政管理、技术保障、中介服务、法律法规等提供更全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支持为学科专业扩张准则,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领域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其中“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为全国率先创办。截至目前,在学校的39个专业中,大多与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等门类,学科专业布局为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科专业数量太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学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明显的特色。
  
  二、以比较优势为原则,选择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需求、学科基础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合度通常被视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前者决定学生去向,后两者决定培养质量和特色,一些高校在专业选择时更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结果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不足。事实上,我们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可以细分的,关键是找准细分市场,并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科基础的强弱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台度是关键性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新办专业的规划、论证和选择上,主要考察专业与学校发展的定位吻合度是否强、是否已有可以依托的关联学科、是否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较强的辐射与渗透能力、特色定位是否明确等等,并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的比较优势大小进行选择。同时,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坚持学科建设先行的原则,结合硕士学位点建设为计划新办专业打好学科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围绕计量学科与计算机、生物、材料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构建广义的计量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群(禽标准和质量),有力地支撑了新办专业的扩张。截至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新办专业都有扎实的既有学科基础,新学科与既有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渗透能力,并充分反映我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如培养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督察技术人才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生物制品检疫检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与管理人才的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等。我校2000年以来新办的专业中,约三分之二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其他专业也均有拟申报硕士点学科的支撑。
  
  三、以继承为基础,培育专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模式从模仿到创新、办学经验不断积淀,专业特色不断强化并最终被社会充分认可的过程。
  特色专业需要以对应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并融入了学校的其它办学特色要素,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加快新办专业、通用专业特色形成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头开始,必须以继承为基础,设法将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注入核心要素,形成专业特色,逐步强化,最终形成特色专业。
  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以后,我校在积极重组老专业和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一是对原有计量测试类专业进行重组和优化,设置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鲜明计量测试特色的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二是通过继承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基础,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事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三是新办专业中注入学校办学特色要素,在通用专业的内涵与专业方向上赋予标准、计量、质量的相应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如工商管理、自动化、热能动力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生物工程、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质检”特色。
  


  截止2006年,依托4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磁性材料检验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等学科 基地建成的39个本科专业中,特色专业和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专业数超过专业总数的40%,在校生人数超过50%。
  
  四、以特色课程为落脚点,推动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为了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学校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式,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接口问题。始终把“挖掘优势,体现特色”作为重要原则,注重将专业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了8门与“质检”密切相关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规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二是对“质检”相关性大的专业,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质检”技术特长;三是实施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检测技术”等5门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3门特色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计量管理》等13部特色教材;四是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特色,找准结合点。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始终突出了“标准、计量、质量”的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有30%以上与“质检”直接相关,如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具有机器视觉、嗅觉功能的管道检测机器人”等。
  多年来,我校“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与实践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人才培养工作效果,生源质量和就业率排名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大部分毕业生均在质检系统内或普通企事业单位与质检相关的岗位上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家的质量振兴事业。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的战略转变,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正在由数量扩张转向内涵的充实,“特色”作为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必将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因校制宣,选择和培育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带动和辐射其他专业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易荣华,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潘 岚,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依然处于徘徊不前的时期,需要认真思考。教学目标需要多元化调整,也要重视教材建设。在教学内容上,正确处理“三结合”还是“文选为主”的问题。教学细节把握要恰当,当前的古代汉语教学要有教学手段的更新。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材;三结合;教学手段    许多古代汉语教师认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古代汉语教学徘徊不前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对古汉语教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当然,教学研究论文大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次新颖、成功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过程,探讨研究了面向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步骤、要求、成果和经验等,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相对其他教学环节而言,它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期刊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把诵读、阅读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快速提升解读的效率。《实用语文》按照诵读、阅读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梳理出诵读、阅读两根线;又根据诵读、阅读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两根线交织成“基础诵读”学练序列,以诵读辅阅读、促阅读,用阅读导诵读、助诵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形成了诵读、阅读两线交织,双向互动,促进学生语文解读技能快速提高的
期刊
摘要:《白求恩精神光耀千秋》多媒体教学系统是医学院校医德课程的辅助教材之一,介绍了白求恩同志的操守与品行,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准则、一种传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该课件填补了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一个空缺,并获得第三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奖。  关键词:白求恩;医德教育;课件;介绍    《白求恩精神光耀千秋》多媒体教学系统(12张光盘),是医学院校医
期刊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改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研究性教学;问题;策略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就,而且是决定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期刊
摘要:以教师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生评教工作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思想、内容及评估结果处理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若干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UIUC;学生评教;启示和建议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以来,对于学校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
期刊
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在长期建设基础上,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05年课程建设成果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回顾这门课程的-建设过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是:教学与教研互动,教法与学法共融,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七个一”。    一、教学与教研互动    教学与教研,就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教学研究提高
期刊
一、教会中学    1944年秋,我升入中学。当时人们都以进教会学校为荣。不同背景的教会学校教学也各有侧重,圣约翰大学着重英文,震旦大学教的是法文,同济大学则以德文见长。这些学校的附属中学以及圣芳济中学、徐汇中学、中西女中、清心女中、培成女中、圣玛利亚女中、晏摩士女中等都是从初一便开始以英语、法语、德语等授课的。每个学校都有外国老师。  我所念的中学是欧洲天主教会办的圣芳济中学,原名圣芳济书院,英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并探讨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主要做法:一是按照“删繁就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学校“课程中心”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理科教学多采用讲授法,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提倡使用“学习循环模式”。美国大学理科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表明,“学习循环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理科教学的现状、新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以及对我国大学理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理科课程: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学习循环模式    美国大学理科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的模式是: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