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引发思维的方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hexxj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灵魂。要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义,并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引发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疑问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促使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良好的思维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可以举例子: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激发引趣
  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实验、挂图、比喻、多媒体动画等。例如讲“平面镜”一节时,笔者提出用一个较大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下列问题: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像的大小与你本人的大小一样吗?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
  三、深思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搭起教与学之间的思维桥梁。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留下陷入地面的足迹?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得宽一些?钉子为什么钉头尖?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实例?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变得非常活跃,积极性空前高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四、议论求知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计划、有顺序地提出点拨性的例子,旁敲侧击地暗示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密度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教室空气的质量?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中来。
  五、争辩是非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抛出来,尤其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如在讲“力”时,教师提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学生立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论,各抒己见、各举实例。通过争辩,学生明白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六、鼓励猜想
  猜想是带有想象成分的预测,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在物理解题中,特别是在探索性问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题前,不妨先“猜一猜”。实践证明,解题前让学生猜一猜,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猜想、验证。通过这些题目,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学生自己的猜想、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求异创新
  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
  另外,应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全以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自主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职业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943年1月至1944年1月,日本天皇裕仁胞弟崇仁担任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大尉参谋,其间他几乎巡视过所有日军占领区。出于对“九一八”事变以来14年的战争“至今仍无法作出可能马上解决的判断”的焦虑,离任之际,他根据总司令部青年军官就中国事变为何迄今仍未解决等问题的讨论和自己的观察,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  在该“内心反省”中,他列举了日本自甲午战争以后侵略中国的事实,揭露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