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灵魂。要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义,并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引发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疑问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促使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良好的思维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可以举例子: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激发引趣
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实验、挂图、比喻、多媒体动画等。例如讲“平面镜”一节时,笔者提出用一个较大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下列问题: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像的大小与你本人的大小一样吗?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
三、深思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搭起教与学之间的思维桥梁。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留下陷入地面的足迹?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得宽一些?钉子为什么钉头尖?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实例?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变得非常活跃,积极性空前高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四、议论求知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计划、有顺序地提出点拨性的例子,旁敲侧击地暗示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密度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教室空气的质量?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中来。
五、争辩是非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抛出来,尤其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如在讲“力”时,教师提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学生立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论,各抒己见、各举实例。通过争辩,学生明白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六、鼓励猜想
猜想是带有想象成分的预测,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在物理解题中,特别是在探索性问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题前,不妨先“猜一猜”。实践证明,解题前让学生猜一猜,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猜想、验证。通过这些题目,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学生自己的猜想、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求异创新
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
另外,应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全以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自主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职业教育中心)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疑问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促使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良好的思维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可以举例子: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激发引趣
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实验、挂图、比喻、多媒体动画等。例如讲“平面镜”一节时,笔者提出用一个较大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下列问题: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像的大小与你本人的大小一样吗?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
三、深思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搭起教与学之间的思维桥梁。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留下陷入地面的足迹?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得宽一些?钉子为什么钉头尖?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实例?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变得非常活跃,积极性空前高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四、议论求知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计划、有顺序地提出点拨性的例子,旁敲侧击地暗示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密度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教室空气的质量?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中来。
五、争辩是非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抛出来,尤其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如在讲“力”时,教师提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学生立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论,各抒己见、各举实例。通过争辩,学生明白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六、鼓励猜想
猜想是带有想象成分的预测,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在物理解题中,特别是在探索性问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题前,不妨先“猜一猜”。实践证明,解题前让学生猜一猜,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猜想、验证。通过这些题目,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学生自己的猜想、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求异创新
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
另外,应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全以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自主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