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故里的遐思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星辰。”历史不可以复盘,而由记忆发酵生成的民族精神则历久弥新。中国人民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大险境,而终于能够走出峡谷。还我河山,有赖于全民不折不挠的抗争,也有赖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不可征服的精神与意志。伫立遐思,凝神回望,80多年前的抗战图谱依稀可见。然而,在当时危难迫在眉睫,能够从沙砾般分散状态下形成有力聚合,舍家为国,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显然并不轻松。黯淡与辉煌、幻灭与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民族的苦难与国家的耻辱,把压抑在中华民族心中几千年的怒火,瞬间点燃:“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携起手,肩并肩。豁出命,向前冲!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
  《义勇军誓词歌》与《义勇军进行曲》到底有哪些渊源,义勇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让我们走进国歌故里,走进敖汉。
  努鲁尔虎山由西向东一路奔腾,它像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沿途塑造出一座座奇峻的山峰,一道道充满传奇的山梁。位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原属热河朝阳)的青沟梁,就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故事满满的山梁。1933年2月25日,上海辽吉黑热后援会会长兼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及杜重远、王化一率领的慰问团,其中包括慧冲影片公司的张慧冲,爱国音乐家聂耳,一起从北平来到敖汉四家子。第二天上午,义勇军发现日伪军正在经青沟梁向赤峰方向进犯,首长王化一紧急誓师,“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
  青沟梁两面为山坡,宛如一个大大的V型,是打伏击的绝好地方。下午三四点钟,日伪军大摇大摆地进入我军伏击圈。指挥员一声“打”响彻山谷,敖汉义勇军的骑兵马上挥舞马刀,鬼子们在一片厮杀声中丢下一片尸体,四处逃窜。年轻的聂耳被义勇军战士的《誓词歌》深深感染,张慧冲也冒死拍摄了敖汉义勇军誓师冲杀的壮观场景。
  1934年,敖汉义勇军的奋勇杀敌的故事,被张慧冲改编成电影《热河血泪史》在上海公开放映;1935年,敖汉《义勇军誓词歌》被田汉、聂耳改编成《义勇军进行曲》(曲调也延续了当年的满江红),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新中国成立前夕,经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拍板,《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鲁迅先生对敖汉义勇军以及东北义勇军有着极高的评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1933年3月19日《申报》刊载的《迎头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义军皆极勇敢,认扰乱及杀戮日军为兴奋之事……据张慧冲君所说,‘享名最盛之义军领袖,其忠勇之精神,未能悉如吾人之意想’,然而义军的兵士的确是极勇敢的……”80多年前的抗战烽火,死与生、悲与欣、战与胜,至今仍让人难以释怀: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的炮火,轰开了中国军队北大营驻地的大门。1931年9月19日上午6点20分,沈阳沦陷。上午8点30分,抚顺沦陷。上午8点40分,辽阳沦陷。下午2点,长春沦陷。短短一天之内,东北17个城市沦陷。敖汉义勇军是在鲁迅先生《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的写作背景下,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走好新的长征路,注重培养民族精神,特别是弘扬“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精神在中华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象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后,敖汉地区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1932年,敖汉地区就有王子庙田兴组织的义勇军一个团、炮手营子李希奇兄弟组织的义勇军一个团、下洼地区张团长组织的义勇军一个团;金厂沟梁地区投笔从戎、后成为抗战将军的张钟秀、张汝诚、新惠镇不满日本奴役教育、拳打日本教官的攀国珍等等,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同日寇开展英勇的斗争。特别是敖汉地区的抗日先锋贺生组织的“敖汉反满抗日军”,会同兰天林的抗日队伍一起攻下奈曼旗的日军据点八仙筒。贺生親手击毙日本参事官山首荣治和另一名鬼子,活捉日军8人,缴获轻重机枪70多支,钢炮一门。此战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志,也震惊了日本朝野。
  “长城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反侵略、爱和平的高贵品质,是“敖汉精神”的重要延续。1925年起,中共热河工作委员会、内蒙特别支部、内蒙特委、热河特别支部在赤峰地区的早期活动,为敖汉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从1931年开始,敖汉旗各族人民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勇敢地投入到惨烈的抗日救亡斗争之中。1932年6月,中共热河特别支部委员高体乾以发动抗日民众为基础,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敖汉人民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积极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1947年,在敖汉旗支会的领导下,仅50多天就完成了疾风骤雨般的群众性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战争,尤其是辽沈战役中,敖汉人民有近2000多名热血男儿为国捐躯,仅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敖汉子弟兵就有16255人参战。辽沈大地风烟弥漫之时,敖汉旗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举全民之力,输送了28000多英雄儿女奔赴疆场,动员20000多民兵随军参战,动员60000余名妇女缝制军鞋190000多双,组织3100多辆大车运送给养,支援前线担架5300多副……
  国歌不同于一般的歌词艺术,国歌以其崇高的艺术审美性和深沉的文化内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导向作用。国歌以民族根、文化魂、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生存主线的历史脉络,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和现实,提供了中华民族本源性的支撑。弘扬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敖汉人民近年来的宣传口号。赤峰市政协副主席、敖汉旗委书记邱文博曾就四家子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点时明确指出:一定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品位打造,要凸现红色优势,突出以聂耳慰问抗日义勇军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主题,进一步挖掘抗日义勇军的核心红色旅游主题,在景点的各个设施中渗透红色元素。近年来,随着《红姑》《芦花》《起灯儿》《西流水的故事》《蚌河黎明》等一部部红色微电影的成功上映,敖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歌故里”,已成为敖汉的一张崭新名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国歌体现的民族精神是跨越时代的号角,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斗志、战斗历程或宏伟目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的缩影。世界各国的国歌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有的是民族斗争的产物,有的是和平时代的赞歌,有的是描写自己国家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有的则叙述国家古老的历史。《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所表达的面对危难抗争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能够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国歌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崛起的历史,它的曲调将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
  “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的呼吸,消沉的民族里方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基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重温悲鸿先生发自肺腑之言,越发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不朽。梦别国歌故里,敖汉之行,不虚此行……
  (此文获首届环境500佳“启功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其他文献
和我一起坐一次火车吧。  面对面的,或是并排的。  我们可以聽着车与轨道轰隆隆的摩擦声。  夕阳透过没过车顶的树木洒在我们的面前。  沿途的湖泊波光粼粼泛着浪花。  不知你是否能看清那支在风中轻摇的芦苇。  外面是笼罩城市的鸟鸣,  是望不尽的楼房桥洞。  还有田地,还有丛林,  还有远山和江流。  我们可以趴在窗台上呆呆地看着天和白云。  看着千篇一律的铁轨向后远去。  我会拿出多年不曾用过的素
期刊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上幼儿园的外孙吖吖朗诵声将我的思绪带入了徐州云龙湖荷花园。  三年前的夏日,赴淮海战役纪念馆考察学习期间,应朋友之邀,来到了徐州云龙湖畔。  举目远眺,青山环抱绿水,绿水倒映青山,湖山相映成趣,堤岸柳丝依依,湖面轻舟荡漾,湖水波光粼粼,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  站立荷风岛亭台上观景,云龙湖苍苍茫茫,无边无
期刊
美好的中秋节,不仅有夜空中悬浮的月光,也有鱼缸里浮动的世界。  中秋节,我去了作文班听课。  听课的教室里有一个白色边框的鱼缸,鱼缸大约两米长,鱼缸的背景是碧蓝色的,像被水洗过的蓝天一样。鱼缸里的水非常清澈,有一条细管由下向上冒着气泡,像玩具水枪射出去的水雾。  鱼缸里有十一条鱼儿,四条红色的鱼巴掌一样大,红得像火焰一样耀眼。两条银白色的小鱼已经有脚掌一样大了,游动起来闪过的银光让人赏心悦目。看,
期刊
三清山像一群隐者,立于苍茫的天地间。风呼呼。云汤汤。亿万斯年!  初冬,阳光还在路上。大雾弥漫,一行人像天外来客,闯进三清山奇幻的梦境里。云是梦,山是梦,人亦是梦。倏忽间,仿佛八仙过海,时隐时现;须臾一瞬,又似孙行者,驾雾凌空。稍有空隙,我们定睛细看,群山仍在云雾里,犹抱琵琶半遮面。无怪乎美术届有一句话,三清山是一座最难描画的山。  一切都是灵动、变幻的,截取点滴,以慰情致。  一  亭亭山上松,
期刊
除夕夜,天空中绽放的耀眼礼花,辉映门前的大红灯笼。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祥和。透过红红的大红窗花,王宝斌一家正在准备年夜饭。  “妈妈呢?妈妈去哪里了?”王宝斌母亲心疼儿孙,做了满满一桌的美食,最后端上一大盘饺子。看到饺子,麦豆就哭叫着要找妈妈。  “来,看妈妈。”王宝斌拿出手机,连接移动数据,打开微信视频,期待着相距517公里的妻子闫春梅。  闫春梅是一名铁路后勤人员。此
期刊
每当大片农田变成金黄色时,就到了收割的时节。  最是辛苦在夏收。  自从落实了分田到户后,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田间管理除虫施肥一样不落,喜闻十里稻花香,金色谷穗低下头,盼得了收成的日子。  夏收之时,也正值暑假之时,孩子们放假在家。大人忙不过来,都要十多岁的孩子来帮忙收割。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自不用多说,会自觉地跟着大人前去,调皮任性懒惰的孩子则要大人威逼利诱才勉强跟着去割禾。  分田到
期刊
踏得龙池春意归  寻觅春光在心间,喜踏龙池春归来。  苏城有踏春、踏青的习俗。可是,有时候极为忙碌的我们,还是把它丢在了一边,将它忘记了一回。  那时的龙池风景区,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季里,只要想去龙池,我和小伙伴们就可以深情一往,来到池边,见到它水波平静的样子,“心灵”纯净的身影。  早晨看龙池,在满天初升的朝霞里,能够感受到龙池边的山花烂漫、树叶上的苍翠欲滴,感受到龙池的湖光山影、蜻蜓的飞舞
期刊
一  一个城市的早晨,似乎是從公园晨练的人们开始的。  早晨5点多,朝阳路与双拥路(以前叫西环路)丁字口路东北角的双拥公园就活了起来。绿树掩映中,有人在遛弯,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练太极。健身陀螺飞速旋转时的嗡嗡声和鞭子的脆响在空气里回荡。广场上电视机的大屏幕在空中变幻着色彩。公园面对朝阳路的入口两侧,西边一辆99式坦克,东边一架歼6战机(都是一比一模型),既突显国防教育功能,也充满奇妙的魔幻色彩。 
期刊
聽,敲门的声音,仔细听,是锣鼓的喧嚣,原来春节又到了……  这日子似乎比往年过的快了很多,还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新的一年就这样匆匆地来了。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三三两两过往的人群,来回穿梭,超市商店里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盼着有新衣穿,盼着有美味的糖果吃,盼着有远方的亲人回家过年,可以热闹团聚。现在长大了,不像以前那么期盼过年,甚至有点害怕过年。  过一年,岁数又大了一岁,过一
期刊
有客来家,闲谈起各自的高中生活。眼前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犹如奔腾的巨浪向我涌来。是啊,离开母校已有多年,学生时代的陈年旧事,似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远去。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留存在脑际。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我走进了高一二班的大门,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记得那三年,父亲只来过学校三次。第一次,送我到学校报到;第二次,高二时我生病,接我回家休养;第三次,高考落榜,帮我整理收拾东西。  高一到校那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