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浇灌着生命年轮的高中生涯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客来家,闲谈起各自的高中生活。眼前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犹如奔腾的巨浪向我涌来。是啊,离开母校已有多年,学生时代的陈年旧事,似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远去。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留存在脑际。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我走进了高一二班的大门,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记得那三年,父亲只来过学校三次。第一次,送我到学校报到;第二次,高二时我生病,接我回家休养;第三次,高考落榜,帮我整理收拾东西。
  高一到校那天,和众多学生及家长一样,我跟在父亲身后,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顺着长长的坡路吃力地往上走。在县中教书的二姑的陪伴下,我和父亲来到位于学校中院四排的宿舍时,眼前的一幕令我十分讶异,我甚至不敢相信,县中的高中宿舍竟然如此落魄。窑皮颓靡不堪,满地是坑,床铺与农村家户的土炕一样,还是十几人的通铺,每人只能鋪半条毡。靠墙的一侧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箱,有的箱子上还放着大小不一装满酸菜、韭菜的玻璃瓶。父亲帮我铺好被褥,只撂下一句“娃,咋好好学”的话就转身决然而去。然而就在这所显得陈旧的中学里,我结交了许多同学好友。诸如:仗义豪放的刘东卫、刘忠庆;乐于助人的白宏军;沉稳认真的刘春明、关向生;直率大度的李晓明、马世礼;不拘小节的刘晓燕、师红艳……他们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说起我的高中生活,不得不提及我的二姑。她在延川的教育和文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语文课活泼生动,作文课尤其不错。二姑在师范毕业后,嫁入了县城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随着二姑诸多文章的发表或出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最终敲开了首都的大门,开始了她人生的又一次冲刺。上高中时,学校的饭菜时好时坏,身体孱弱的我时常被叫到她家吃饭。我有个头疼脑热,她就会匆匆赶来照顾。我对于文学的热爱,应该说多半是受了二姑的影响。
  那时候,因为路程的原因不常回家,只是让家人把小麦或玉米交到当地的粮站,再由粮站开出交粮发票,而后交到学校,换成三五不等的饭票,再从饭堂打出一份四两馍馍(或玉米团子)和两毛钱一份上面漂着油花的萝卜和洋芋的煮菜,有时实在嘴馋,便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合伙打一份1.5元的肉菜打打牙祭。
  一晃到了高二,开始分文理科,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物理、化学,尤其是数学,在上初中时就是短板,是让我最头疼的学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我的学习比高一时好了许多。
  一切似乎进入了正轨。
  随着学习一天天紧张,我们这群乡下来的住校生有部分同学把吃饭的阵地从饭堂挪到了教室,这样一来,既节省了不少时间,省去了宿舍和教室来回“驰骋”。一天三顿饭后的碗或菜瓶子洗洗后放在教室的窗台或后面的空桌里就可以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
  转眼到了高三,我和同学们在老师“娃娃们,要想学得好,第一要喜欢读书,第二还是要刻苦读书,不然的话,回家戳牛屁股去”的训导声中苦苦煎熬。
  不知不觉,毕业的时间到了。这一刻,无不考验着人的耐力、毅力和智力。一场大战下来,杨树龙、关向生、高向阳、马延忠、刘春明、杨永红……纷纷告别母校,踏上了走向高等学府的道路。而我,名落孙山,只能另辟蹊径……
  岁月如歌,时光流逝。在当年的同学中,有一个碗里搅稠稀的舍友,亦有步入社会依然如故的同乡好友,还有因为少有联系而渐渐生疏甚至不曾再见的同窗,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充满凄苦和拼搏的学生时代?!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上个月中旬,小学同学99岁老母亲在老家过世,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回去给老人家送行。其间与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又是左右邻居的李明厚开车带我回去离别40年的老家达拉特旗昭君坟乡(过去四村公社)羊场村二队的老房子看看。  车驶入村子,同学李明厚说:“这是你家老房子。”我连忙伸直了脖子往外看,说是老房子,已“面目全非”了。“十个全覆盖”工程把整个村子改造得焕然一新。红白相间的檐角,洁白的外墙,十分漂亮。房子后
期刊
和我一起坐一次火车吧。  面对面的,或是并排的。  我们可以聽着车与轨道轰隆隆的摩擦声。  夕阳透过没过车顶的树木洒在我们的面前。  沿途的湖泊波光粼粼泛着浪花。  不知你是否能看清那支在风中轻摇的芦苇。  外面是笼罩城市的鸟鸣,  是望不尽的楼房桥洞。  还有田地,还有丛林,  还有远山和江流。  我们可以趴在窗台上呆呆地看着天和白云。  看着千篇一律的铁轨向后远去。  我会拿出多年不曾用过的素
期刊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上幼儿园的外孙吖吖朗诵声将我的思绪带入了徐州云龙湖荷花园。  三年前的夏日,赴淮海战役纪念馆考察学习期间,应朋友之邀,来到了徐州云龙湖畔。  举目远眺,青山环抱绿水,绿水倒映青山,湖山相映成趣,堤岸柳丝依依,湖面轻舟荡漾,湖水波光粼粼,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  站立荷风岛亭台上观景,云龙湖苍苍茫茫,无边无
期刊
美好的中秋节,不仅有夜空中悬浮的月光,也有鱼缸里浮动的世界。  中秋节,我去了作文班听课。  听课的教室里有一个白色边框的鱼缸,鱼缸大约两米长,鱼缸的背景是碧蓝色的,像被水洗过的蓝天一样。鱼缸里的水非常清澈,有一条细管由下向上冒着气泡,像玩具水枪射出去的水雾。  鱼缸里有十一条鱼儿,四条红色的鱼巴掌一样大,红得像火焰一样耀眼。两条银白色的小鱼已经有脚掌一样大了,游动起来闪过的银光让人赏心悦目。看,
期刊
三清山像一群隐者,立于苍茫的天地间。风呼呼。云汤汤。亿万斯年!  初冬,阳光还在路上。大雾弥漫,一行人像天外来客,闯进三清山奇幻的梦境里。云是梦,山是梦,人亦是梦。倏忽间,仿佛八仙过海,时隐时现;须臾一瞬,又似孙行者,驾雾凌空。稍有空隙,我们定睛细看,群山仍在云雾里,犹抱琵琶半遮面。无怪乎美术届有一句话,三清山是一座最难描画的山。  一切都是灵动、变幻的,截取点滴,以慰情致。  一  亭亭山上松,
期刊
除夕夜,天空中绽放的耀眼礼花,辉映门前的大红灯笼。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祥和。透过红红的大红窗花,王宝斌一家正在准备年夜饭。  “妈妈呢?妈妈去哪里了?”王宝斌母亲心疼儿孙,做了满满一桌的美食,最后端上一大盘饺子。看到饺子,麦豆就哭叫着要找妈妈。  “来,看妈妈。”王宝斌拿出手机,连接移动数据,打开微信视频,期待着相距517公里的妻子闫春梅。  闫春梅是一名铁路后勤人员。此
期刊
每当大片农田变成金黄色时,就到了收割的时节。  最是辛苦在夏收。  自从落实了分田到户后,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田间管理除虫施肥一样不落,喜闻十里稻花香,金色谷穗低下头,盼得了收成的日子。  夏收之时,也正值暑假之时,孩子们放假在家。大人忙不过来,都要十多岁的孩子来帮忙收割。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自不用多说,会自觉地跟着大人前去,调皮任性懒惰的孩子则要大人威逼利诱才勉强跟着去割禾。  分田到
期刊
踏得龙池春意归  寻觅春光在心间,喜踏龙池春归来。  苏城有踏春、踏青的习俗。可是,有时候极为忙碌的我们,还是把它丢在了一边,将它忘记了一回。  那时的龙池风景区,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季里,只要想去龙池,我和小伙伴们就可以深情一往,来到池边,见到它水波平静的样子,“心灵”纯净的身影。  早晨看龙池,在满天初升的朝霞里,能够感受到龙池边的山花烂漫、树叶上的苍翠欲滴,感受到龙池的湖光山影、蜻蜓的飞舞
期刊
一  一个城市的早晨,似乎是從公园晨练的人们开始的。  早晨5点多,朝阳路与双拥路(以前叫西环路)丁字口路东北角的双拥公园就活了起来。绿树掩映中,有人在遛弯,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练太极。健身陀螺飞速旋转时的嗡嗡声和鞭子的脆响在空气里回荡。广场上电视机的大屏幕在空中变幻着色彩。公园面对朝阳路的入口两侧,西边一辆99式坦克,东边一架歼6战机(都是一比一模型),既突显国防教育功能,也充满奇妙的魔幻色彩。 
期刊
聽,敲门的声音,仔细听,是锣鼓的喧嚣,原来春节又到了……  这日子似乎比往年过的快了很多,还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新的一年就这样匆匆地来了。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三三两两过往的人群,来回穿梭,超市商店里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盼着有新衣穿,盼着有美味的糖果吃,盼着有远方的亲人回家过年,可以热闹团聚。现在长大了,不像以前那么期盼过年,甚至有点害怕过年。  过一年,岁数又大了一岁,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