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及时、充分地了解孩子,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除了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孩子说话的语速、声调、动作往往透露出内心的秘密。
  语速透露态度
  语速即说话的速度,最能反映说话者的心理状态。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他说话的语速有没有变化中看出来。
  有些孩子说话速度很快,能言善辩,有些则说话速度较慢,不急不躁,这些标志性的特征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通常,语速快的孩子性格上比较直爽、活泼,语速慢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内向,慢条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变了语速,出现相反情况,父母就要小心,孩子极有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仔细观察,以尽早地帮助孩子。
  比如,当孩子的语速比平常明显缓慢时,有可能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所表达的观点不满,以至于提不起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用放慢语速来消极对待。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语速比平常快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第一,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很有兴趣,大脑比较兴奋,不知不觉加快了语速;第二,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他想用快速的表达带过这个话题;第三,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夸奖。心理研究证实,当孩子心中有不安或恐慌情绪时,他的语速会变快,因为这样可以借着快速讲述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和排解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从而躲避父母的怀疑及询问。
  亲子沟通过程中,除了语速,家长还应关注孩子说话的节奏。如果孩子充满自信,说话时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凑,滔滔不绝;当孩子缺乏自信时,说起话来则吞吞吐吐,伴有口吃现象;当孩子没有主见时,他一般会用不肯定的语气说话,模棱两可。采用这种谈话方式的孩子,通常不敢承担责任,常用语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都听您的”“都行”等。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引导他多进行自主锻炼,放手让孩子独立。
  声调代表情绪
  孩子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变化也是其心理发生变化的明显表现。人在激动的时候,说话声调特别高,心跳加快,神经紧绷,甚至面红耳赤,无法调节心跳和呼吸,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没得到满足,他就会从小声地哼哼变成大声地哭闹,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反映孩子音调变化的最好事例。孩子从央求到抗议的过程,对应的心理是从平和到急躁。
  当孩子撒谎被识破时,狡辩的声调通常会升高。他幼稚地认为,用大嗓门压过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是胜利。另外,孩子不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辩的方式来掩饰过失。
  有的孩子说话声调高,让人感觉是在强词夺理,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说话方式,包括声调特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急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一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低沉平稳的声调代表理性,用这样的声调说话,容易让孩子接受,可使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批评孩子时,家长如果懂得适时压低声调,不仅可以使孩子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声调升高。这样的谈话气氛可以使孩子很快接受劝诫,而且历久不忘。此外,低声调还有赶走愤怒的特殊功效。相反,家长如果只会使用高压手段,大声骂孩子,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不能对孩子有任何助益。
  动作昭示心理
  成人之间在谈话时,可以通过对方听自己说话的方式来了解其心理,对孩子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如果你是细心的家长,可以在谈话中观察孩子的反应,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根据孩子的微妙回应来获取其心理信息。
  研究显示:亲子沟通时,如果孩子对家长的话题感兴趣,他会表现出认真听父母讲述的状态,常见的姿势有坐姿前倾、目光正视家长;如果孩子对家长的话题表现出不满和厌烦之意,他就会眼珠乱转、左顾右盼、身体倾斜,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说话和肢体语言来判断自己说的话孩子是否愿意听、是否听进去了,再对自己的话题和说话方式做调整。
  孩子聆听家长说话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状态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认真程度,即凝视、点头、提问。下面分别说明:
  凝视 紧盯家长的眼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沟通状态。孩子心智比较单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非常认真地听家长说话。家长只要发现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眼睛始终紧盯自己,那就可以继续向下说,因为这就代表孩子正在认真倾听,此时的沟通效果很好。家长可能还会发现,孩子的眨眼频率非常低,这表示,孩子已经沉浸在家长的话语中。
  点头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孩子大多数的点头行为表示他正在安静地倾听家长说话,心态是很严肃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双方就某一重大问题沟通时。但是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些机灵的孩子会表面做点头状,实际上在想其他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加以判断。
  提问 听父母说话,孩子最完美的态度是参与谈话,时不时地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孩子真正在用心听的同时,也在思考,因为只有思考了才会提出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提问首先要给予鼓励,然后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作为一个有心、用心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孩子的表情神态,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小秘密,可以轻松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不变应万变
  不可否认,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孩子保持通畅的沟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孩子会撒谎,会掩饰,有时,孩子会毫不客气地以“代沟”为借口关闭亲子沟通的窗口。因此,除了通过语速、声调和动作洞察孩子的心理,家长自身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沟通策略:
  1.投入
  与孩子沟通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而不是简单的建议、批评和指导。当孩子抱怨“我烦透了语文老师”时,家长往往立刻开始尊敬老师的说教,当孩子说“我不喜欢我的同桌”时,家长往往赶紧提出几条结交朋友的建议,类似的负责任其实是没有真正投入沟通。建议家长,如果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就不要开始亲子沟通,因为你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确定孩子一句玩笑话里是否掩藏着失望和伤心,一句尖刻的批评中是否隐含被别人排斥的伤痛,一句对成功随意的评价是否包含着克服巨大困难的成就感。家长需要时间仔细琢磨,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对话延续,帮助孩子表达真实情感。如果你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却发现你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他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并拒绝与你深入交谈。
  2.感同身受
  家长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去思考你应该说什么,而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3.保持耐心
  保持耐心是最难的,如果强制自己保持耐心,可能令亲子沟通显得不自然,甚至不得不中断。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你和孩子会渐渐发现,你的话语中少了许多警告、建议和批评,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顺畅。
  4.保持中立
  与孩子沟通,家长最关键的态度是保持中立,即对孩子表达的一切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用心倾听是一种包容的修养,暂时把个人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会对这种接纳产生感应,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
  5.时机要恰当
  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恰当的时机,只有恰当的沟通才是有益的。当孩子寻求信息并未表露情感时,你只需要提供信息或指南;当孩子不愿意谈论心里的感受时,你要尊重他的隐私,不要一个劲儿地打探;如果倾听进行到一定程度,孩子不想再谈了,那最好到此为止;如果你太忙,或已经有约在先无法维持长时间的谈话,就不要开始重要的谈话。
  6.回应孩子要简洁
  在回应孩子时,家长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对方的主要观点和对它们的理解概括出来,目的是让孩子加深对自己语言的印象,让孩子感到他是被接纳的,没有被批评、被指导、被说教、被误解,从而增强对你的信任。
  只要家长坚持以上策略,通常孩子会愿意与你沟通,即使个性强或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拒绝沟通,也只是暂时现象,家长需要做的仍是坚持以上策略,慢慢等待孩子的回归。孩子迟早会回到亲子沟通中来的,他可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你是可以沟通的家长。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说到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搞不清确切的含义,认为照顾孩子吃穿、供孩子上学、为孩子择校、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帮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或送孩子出国就算尽到了家长的义务,而督促孩子学习就是家庭教育。其实,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外包”。有家长说,把家庭教育外包出去没什么不好,毕竟家长并不都是教育专家,把孩子交给更专业的人难道不是更讲效率吗?  理不辩不明。请跟随本刊记者的采访,先认清家庭教育外包的真相以及利弊,再请
近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离婚率的日渐提高,有些中小学校出现了“单亲班”,班里的单亲学生达到一两成,有的班级甚至近半数学生的父母离异。  胡奎平是武汉市汉阳区楚才中学的政教主任,也是汉阳区的“十佳班主任”。近年来,他家访了200多名学生,活动半径达15公里,被誉为“家访达人”。今年家访中,胡奎平发现单亲学生比往年明显增多:“八年级有一个班,全班48个学生,居然有22个孩子的父母都离异了,几乎占了
日前,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公布了1万余所正规海外院校的名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出国留学一定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学校,别被“野鸡大学”忽悠了。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近年来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增多,三个方面问题凸显:一些国家近年来新办的私立学校质量较低,甚至频频出现倒闭;部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自身留学能力特别是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也有欠缺,出国后很难适应;“黑中介”通过发布虚假留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河南省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录取新模式,届时高校招生的录取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截至今年5月底,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内,全国已有25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河南省此次公布的《方案》来
“为了孩子我们孟母三迁,哪怕每天我自己的交通时间增加了一倍;为了孩子,我几乎失去了交际;为了孩子,我放弃事业,甘愿成为单位的边缘人……”“孩子小时候,为他的健康操心;上学了,为他的学业操心;工作了,为他的生活操心;结婚了,在我们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要替他带孩子,我们的一生都给了他……”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孩子无私奉献。  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无私却有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对我虽然很
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是家长最焦虑的事。学习成绩事关孩子的前途,家长不得不焦虑,但焦虑管用吗?家长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家长如何克服焦虑,对孩子改善学习成绩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硕士、家庭情绪治疗师杨凯文先生,与家长朋友共同座谈这个话题。  厌学根源是焦虑  宋谷兰(小学六年级男生的妈妈):我儿子明年就要小升初了,可他还不当一回事,整天玩,学习成绩不上不下,我都快急死了!听老
鸿雁高飞过长江,有前有后思故乡。  亲兄亲弟同父母,何必攀比谁更强。  兄弟同是一根生,住到何处亲同样。  互帮互敬如手足,何笑官职与平常。  兄弟能力有大小,岁数大小难一样。  有福同享罪同受,互敬互爱理应当。  从前有个老员外,家有十子人丁旺。  兄弟十个不争气,整天家中打闹忙。  兄弟不和邻居坑,虽有十子照受降。  员外无奈十子叫,他把十儿喊身旁。  有心把儿教育好,性格好坏怎一样。  说儿
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现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明白。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阅读和学业开始争抢时间,二者间的矛盾似乎也变得难以调和。  作为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学者,近年来,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尤其是童书阅读。在不同场合,他都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他是如何看待学业和阅读的兼容问题的?为什么在学生时代培养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呢?
造成女孩“恋父情结”的原因有哪些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家庭阳盛阴衰,父亲的影响力过大,会让女孩对父亲无比崇拜和敬佩,以至于把父亲神化;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亲近,主要是指在时间上、空间上,乃至情感关系上;三是女孩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内心比较幼稚,且比较娇气。  陈女士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时,满脸忧伤。刚一坐下,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诉说起自己的烦恼。  叛逆女儿的荒唐要
她凭什么比我好  小萱是自己找到我咨询的。她身材高挑、面目清秀,是上海徐汇区某中学的高二学生。坐下第一句话她就说:“我是绿眼妖魔,请老师帮帮我。”  原来,小萱不但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很拔尖儿,重要考试稳居全班第1名,年级前10名,还是学校排球队的二传手,获得过数不过来的荣誉。但是,风光的背后,小萱却有不便示人的隐忧。高二开学,班里转来一名女生,叫小钟,是一个实力很强的学霸,第一次月考就把小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