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是破译\扬弃与再造的契合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品语言符号进行破译,对作者情感进行扬弃,对文学形象进行再造的有机统一和完美契合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鉴赏;破译;扬弃;再造;契合
  
  文学鉴赏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学活动,它是读者通过审美思维、借助语言媒介,进入作者所呈现的审美意象世界,通过具体的感悟,产生思想情感上的激动与作品的情感意蕴相融合、实现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也是读者在文学鉴赏中的破译、扬弃与再造相契合的过程。
  然而,读者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呢?这就需要读者具有敏锐的审美思维能力、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大胆的再造新魄力。从而对作品的语言符号进行“破译”;对作品的意蕴情感进行“扬弃”;对作品的审美意象进行“再造”。
  
  一、读者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进行“破译”。即读者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破译”
  
  文学鉴赏具有明显的审美直觉性。鉴赏活动不能脱离作品提供的特定意象,要以对作品意蕴的具体感受为基础。如读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已》时,只有对孔乙已生存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及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及故事情节的展现过程进行感知和“破译”。才能为把握孔乙已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这个封建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及其悲惨命运的脉搏;为感受封建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为深层挖掘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心灵、泯灭人性的本质夯实理性认知的基础。
  因此,文学鉴赏活动只有以认识意象、感受意蕴为基础,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和“破译”。即感性认识阶段。这是文学鉴赏的初始阶段。
  
  二、读者要对文学作品的意蕴情感进行甄别和“扬弃”
  
  鉴赏获得的审美体验是瞬间的,读者只有对鉴赏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全方位的逻辑推理,才能对作品意蕴情感进行甄别和扬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正如毛泽东在《实战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深刻的阐释了理性认知重要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由于受他生存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人文地理和他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所创作的作品就难免会有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局限。因此,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绝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意象的感受必将导致作品意蕴和读者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在初始阶段获得的审美直觉虽然以感性的形式呈现,但是他却饱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凝聚着读者的人生体悟、彰显出读者理性认知的价值。因此,读者鉴赏文学作品时,在获得感性认识后,必须对作者情感及作品意蕴进行甄别和扬弃,从而获得理性认知。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中级阶段。
  
  三、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必须对审美意象进行再造
  
  读者在对作品中的语言符号进行充分破译,获得了感性认识,对作品意蕴情感进行甄别扬弃获得了理性认知后,还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进行甄别整合,从而对已获得的审美意象进行完美的再造。使他变得更有活力、富有时代特色。这才能说读者真正读懂了作品。这正如德国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所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不重复构建一件艺术品籍以产生的那种过程及意象,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件艺术品。”可见审美意象的再造在文学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我们在品读《木兰诗》时,就应该注重领悟花木兰替父从军,出征应战,不求功名,凯旋归来的故事情节。她深刻批判了从古至今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此时,我们应当对人物形象进行再造。通过认真鉴赏,花木兰又在我们心中牢固树立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朴实忠诚孝顺而又坚强的巾帼英雄的崭新形象。因此,只有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再造,才能说读者真正读懂了作品。这是文学鉴赏的高级阶段。
  因此,只有将感悟、体会、鉴别、欣赏有机地融为一休,才能使读者在文学鉴赏中实现破译、扬弃与再造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英语课,科学、恰当的导入必不可少。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
期刊
一、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语文教师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但要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而且要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学生的“参与”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
期刊
新课程教学强调在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了进行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反思性教学和学生无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设计提问有讲究、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设计提问得心应手,选择提问亦左右逢源。但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提问,都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与原则来实现课堂提问质量的最优化,否
期刊
摘要: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
期刊
摘要: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笔者就这个问题总结了8种引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承上启下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
期刊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威信的高低,对于管理好一个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威信;学生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威信的高低,对于管理好一个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威信高的班主任,较易取得好的教育管理效果;反之,威信低的班主任,较难取得好的教育管理效果。那么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威信呢?依笔者浅见,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下
期刊
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
期刊
案例一:意外伤亡事件规则是责任担当    2008年4月,我担任10级初1班班主任。  一天下午,我班上体育课。一群男生正在踢足球。  突然,意外发生了。同学袁萧与李桥争球时,袁萧一脚飞铲,将李桥踢成了重伤。事故发生后,体育教师和同学立即将学生送医院救治。经诊断为,左腿严重骨折。李桥在人民医院住院29天,后又回家疗养三个月,才返回学校上课。  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袁萧家长赔偿除医疗保险赔偿以外的50
期刊
分式的运算不同于整式运算,先算加减,再算乘除,而是先学乘除,再算加减。因为分式的加减包括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而无论哪一种运算其结果都要不可避免地进行约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对于通分,就是统一分母,大多先找最简公分母,当然也可以通过约分或结合已知条件进行变形,确定出最简公分母,总之无论哪一种途径,只要统一了分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可见分式的加减是分式乘除的再巩固和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独有的文化模式——课堂教学文化。这种文化中无疑存在一种人际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中同样充满了冲突,冲突的源头就在于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载体构成的文化冲突,即课堂教学文化冲突。要解决好这一冲突,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和理解教师与学生及两个文化主体各自的主体文化,以及课程这个载体承载的文化,其次才是三者之间文化冲突的整合与有效利用。    一、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