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只做“60分”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也给父母评分,满分为100,好的父母是多少分?英国心理学家温妮科特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人將其转译成中文,用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十分贴切的词:60分妈妈。
   “60分妈妈”的旧话重提,是因为留美“学霸”张一得的自杀身亡。网民们在震惊、惋惜之余,矛头直指“一得他爹”——广州妈妈圈里曾经的“网红爸爸”“育儿专家”,直言其无微不至的“完美式”教育,不过是一种“窒息式”教育。
   近些年,孩子离家出走、跳楼跳河、抑郁成疾的事例时有所闻,而且当事人年龄越来越小。搜索发现,孩子们的“压力山大”,也是“三大”:课业、学业和就业。压力背后的最大推手,往往来自缺乏理性、缺少常识的父母,来自一群不肯让孩子输(慢)在起跑线上的成人。
   “妈妈圈”,据说是当下一个特别神奇的存在,大家聊着聊着,突然之间,可能就聊出一个压根没听过的作业,然后,很多妈妈的心电图便开始出现异常波动,接着便有了孩子们层出不穷的“小课”“小班”。
   你的孩子有兴趣吗?你的孩子有精力吗?你的孩子有收获吗?今天的父母,很多时候只遵从自己内心的诉求——我家的孩子应该怎样怎样;也盲从外部世界的呼唤——人家的孩子已经怎样怎样,却忽视自家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兴趣方向、承受能力和进步空间。他们日益精细的管教,往往事与愿违地演变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精准“打击”。日复一日,孩子是窒息的、痛苦的,父母也是纠结的、焦虑的。在紧张的亲子关系中,没有谁是舒坦的,最后不可能有赢家。
   要不要补课?补哪门课?报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选哪个城市?找什么工作?想想当年,对于这些,我们的父母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剩下最简单的念想:让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有个学上……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却赋予我们自由、开阔、从容的成长空间。
   时代的车轮日夜兼程,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吗?我们愿意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吗?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可能令人绝望,但是穷则思变,困境往往催生触底反弹、向上迸发的动力。信息上的一无所知,倒不是最可怕的,一知半解有时才误人害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更容易迷失方向。当你是一个家长时,半懂不懂、不懂装懂,直接伤害的是你的孩子。
   心理学家给予高度肯定的“60分妈妈”,意思是,她不像100分妈妈,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控制孩子;也不像0分妈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孩子的冷暖。“60分妈妈”,就是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和他们并肩战斗,同时放手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过满则亏,过虑便焦。“60分妈妈”,是一个有意义的界定。心理学家提醒,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应当全心全意照料孩子,过了那个时段,父母就不妨一点一点淡出孩子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世界。
   只做60分,确实是摆在今日广大父母、祖父母以及准父母面前的一道严肃考题。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实操方案”: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出所有微信群,这样就会在淡定中愉快地过完好多年,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很幸福的人。



   当然,只做60分,不一定就是“退群”。“退群”,也不一定就能逃离严重的“内卷”。正因为如此,父母们其实可以“卸载”更多包袱,有形的,无形的,既是解放自己,更是拯救孩子。
   【原载《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你以为餐厅里一对对的是情侣甜蜜约会,其实,很可能是相亲现场。   如果说点菜是小小切磋,那么选聊天话题就是高级考核。在相亲饭局上,如果女方问了“本地人吗?收入多少?车房有吗?”这几个问题,男方肯定会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这些都是过去的招数了,现在的相亲饭局早已变革,提问方式也花样百出,可不管什么问法,目的都一样。“你高中哪个学校?”潜在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本地人?”“你的车费油吗?”潜在
期刊
“警察同志,麻烦你给我开个证明,证明一下我是我。”原来看到这样的报道不太在意,一笑置之,没成想,我也碰上了这种既可笑又无奈的事。   前几天去银行取十多年前存的两万元钱,柜台里正襟危坐的小伙子要我的身份证,他看看身份证,再看看我;再看看身份證,再看着我:“这是你的身份证吗?你存款时的身份证照片不是这样的。”我拿出军官退休证给他看,告诉他:“我存款时的身份证是2001年部队统一办的,去年派出所通知
期刊
笔者应邀去河南参加“全国作家看信阳”的釆风活动,其间,和文友们一起参观了位于信阳光山县的司马光故居。在参观中,谈起发生于此的司马光童年轶闻“砸缸救人”,有位笔友打趣道:“不知司马光砸的是谁家的水缸,若是自己家的还好,要是别人家的,司马光有没有被人追索被砸坏的缸钱?”同行者们闻言大笑,连说荒唐。可我笑过之后细想,司马光砸缸的风险,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呢。   北宋年间,这一口能装下小孩的大缸,烧制難度
期刊
好一个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只因这里有一家黑店,“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店主便是“菜园子”张青。   武松第一次遇张青,张青便吐露有三种人不可害:一是“云游僧道,他又不曾受用过分了”;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   一个杀人、做人肉包子的黑店主,居然还有底線,当然也就值得一品。张青的底线,概括起来就是:不
期刊
2020年5月20日,英国《麦克斯和凯拉法案》正式生效。麦克斯和凯拉是两个孩子的名字,这项法案为什么会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呢?   事情还得从2017年8月说起。凯拉·鲍尔是英国德文郡的一个女孩,那天,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学拉丁舞,途中一辆失控的货车朝她们撞了过来。当父亲乔闻讯赶到医院时,得到的却是女儿死亡、妻子昏迷不醒的噩耗。这时,器官捐赠团队找到他,问道:“您能把孩子的器官捐献出去,让她以另外一
期刊
最近,我和一个学生聊起作息,她告诉我,自己每天早上七点出宿舍,白天除了吃饭外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复习功课,准备考研,晚上十点半甚至十一点回宿舍,洗漱后还得背背单词,躺在床上还得回想一下白天的知识点,甚至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周末与平日基本一样,安排得满满当当。她的作息不是个案,很多同学大体类似,一些同学甚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我。那时候我也念大三,准备考研,虽忙碌但
期刊
马克·吐温为“理想生活”开列了三个条件:真诚的朋友,美好的书籍,沉睡的良心。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很值得讨论。   谁都认为“良心”是好人的标配,即使伪君子也只敢心口不一,而没胆量宣传黑心的光明正大。为何教人向往的幸福日子里,良心最好“沉睡”呢?如此说来,良心作为私人品德的守护者,公序良俗的看门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永不下岗,全天候地执行任务。如果遇到以下状况,它会猛地惊醒,走上哨位,遭遇抉择:比
期刊
开车途中,广播里在说一种“囤积癖”的时代病,觉得说的恰是自己。   主持人先是从实物囤积说起,这个比较好理解,出于各种原因购买、收藏一大堆其实并无甚用途的各类物件,最终除了挤占空间之外,弃之可惜,用之无用。   信息囤积则是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人在电脑里、手机上,保存了多少个“收藏”、多少个“APP”、多少个“下载”。你怀着美好初衷将它们邀请或是“抢占”到你的内存空间、虚拟世界里,想着总有一
期刊
“两面人”又称“双面人”,原本是心理学名词“双重人格”的通俗说法,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报章激烈抨击的“两面人”,与人格分裂现象无关,也与通常说的人的两面性不同,而是特指那些以两张面孔示人的伪装者。他们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明一套、暗一套,说到底就是口是心非、言行脱节的两面派人物。   若做比拟,用《镜花缘》中描述的“两面人”作参照,倒是十分恰当。在该书第二十五回,清代作家李汝珍通过对话的方
期刊
一次讲座上,有位听众问我:“如果努力工作,能在四十岁攒够钱彻底实现自由吗?”我回答:“不太可能。把工作和自由完全分开是不对的,不工作应该会感到空虚吧。”   后来,这位听众再次问我这个问题,她戴着口罩,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认真地想了想,答道:“如果你是在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工作,或许有可能。”她笑了,说自己就职于腾讯。   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有一则传言,说微软公司苏州分公司的员工为了防止从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