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与消积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车途中,广播里在说一种“囤积癖”的时代病,觉得说的恰是自己。
   主持人先是从实物囤积说起,这个比较好理解,出于各种原因购买、收藏一大堆其实并无甚用途的各类物件,最终除了挤占空间之外,弃之可惜,用之无用。
   信息囤积则是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人在电脑里、手机上,保存了多少个“收藏”、多少个“APP”、多少个“下载”。你怀着美好初衷将它们邀请或是“抢占”到你的内存空间、虚拟世界里,想着总有一天要好好享用它们,但它们中的大部分的命运,就是被冷落、冷藏,蒙上信息时代的尘埃。
   信息的囤积似乎不可避免,网络世界真是无边无际,遨游在信息海洋里,随处可见新鲜奇绝。遇见一个有趣的网站、公众号或是小程序,先收藏了;遇见一篇精彩的推文,先收藏了;遇见一首好听的歌、一个好看的视频,先收藏或是下载了……
   发现美好、占有美好也算人之常情,所有的收藏初心皆指向未来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好好研究、慢慢消化,然而你发现,好多天、好几个月甚至好多年过去了,你依然没有时间去看它、用它、爱它、钻研它,你的时间还是耗费在不断地“收藏”“下载”中,你觉得很好、觉得有用、觉得将来会去好好消化的各种信息中。
   也许有一天,你也意识到了这种囤积行为似乎不太对劲,或许你也感受到了囤积的信息已经汗牛充栋、堆积如山,闪烁着的红色数字标记提示你有无数条未读更新,你的收藏页面怎么下拉都不见底,怎么办?一键删除?你不甘不舍,你不想失去其中的可能有用;逐条消化?那又是个庞大沉重的工程,你匀不出时间精力。
   人有控制欲、占有欲,信息囤积大概也是这种本能欲望的体现,潜意识中会觉得收藏了、下载了就等同于拥有了、占有了,先藏为快,先得为上,同时,这也是害怕失去、忧惧未来的表现。你在不断地收藏、下载中充实自己的安全感、控制感、获得感,殊不知,信息的堆砌、积聚反而筑起了一座围城、铸造了一副桎梏,更加让你迷失窒息、焦虑担忧,不堪重负。
   好的生活状态必定是自由空灵、轻松自在的,欲望太强、占有太多,你的大脑、心灵、身体连同你的家居、箱柜都被填塞得满满当当,消化不良,或致更严重的问题。不停地收藏、下载,不仅没有优化你的生活,反而成为了一种扰乱;不仅没有讓你的生活更加充实,反而凸显了某种贫瘠和苍白。
   明白了这点,必须尽早破除囤积之困,其不二途径也只能是消积。尽快去整理归纳自己的信息存量,或分门别类、或去粗取精、或提纲挈领,要有一点狠劲、十分干脆,大把地砍、大段地删,这中间还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一种能力,也就是把一个冗长的内容高度概括提炼成一段、一句、一词,这浓缩的精华常常是你自己的话、自己的思想,才能成为你自己真正拥有的。
   在我的体验中,这个过程充满别样的意趣,竟有治愈无聊无趣之功效。在一些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有气无力、心烦意乱的时段,比如在等待、郁闷时,拿出手机或是打开电脑,把那些囤积多时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缩减、删除,内存释放了空间,你的内心世界也获得了一种解放,一股轻盈和丰盈之快感油然而生。
   当然,消积只是治标,“囤积癖”的根治最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节制,面对纷繁芜杂、层出不穷的信息海洋,不贪图碧海和蓝天的所有,只是驾一叶扁舟,采撷几朵浪花,自在从容地融进这片广袤美丽即可。
   【原载《联谊报》】
其他文献
“成功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春天”之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甚至抨击“成功学”,无数“成功学”的痴迷者开始彻悟般地大喊:“每个人的内在外在条件都不一样,别人的成功根本不可能复制,成功学根本就是骗人学!”   要讨论“成功学”,我们就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成功学”,它的组成部分和特有属性究竟是什么?   “成功学”里常用到这样几类人物,第一是商业人物,如卡耐基、洛克菲勒等等;第二是政治人物,如
期刊
很多成功者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比如乔布斯。举个例子:研发麦金塔计算机时,要优化开机时间,怎么办?乔布斯是这么说的:至少五百万人用我们的电脑,假设每台省十秒,一天就省五千万秒,一年就是三亿多分钟,相当于十个人的一生。为了拯救这十条人命,请加把劲吧。结果,工程师被打动了——开机时间一下子被缩短了二十八秒。开机时间和人命,完全不搭边,但绕过事实,直抵内心,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一个完整的故事,按主人公
期刊
Abstract  To deliver three?dimension (3D) videos through the current two?dimension (2D) broadcasting systems, the frame?compatible packing formats properly including one texture frame and one depth ma
期刊
你以为餐厅里一对对的是情侣甜蜜约会,其实,很可能是相亲现场。   如果说点菜是小小切磋,那么选聊天话题就是高级考核。在相亲饭局上,如果女方问了“本地人吗?收入多少?车房有吗?”这几个问题,男方肯定会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这些都是过去的招数了,现在的相亲饭局早已变革,提问方式也花样百出,可不管什么问法,目的都一样。“你高中哪个学校?”潜在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本地人?”“你的车费油吗?”潜在
期刊
“警察同志,麻烦你给我开个证明,证明一下我是我。”原来看到这样的报道不太在意,一笑置之,没成想,我也碰上了这种既可笑又无奈的事。   前几天去银行取十多年前存的两万元钱,柜台里正襟危坐的小伙子要我的身份证,他看看身份证,再看看我;再看看身份證,再看着我:“这是你的身份证吗?你存款时的身份证照片不是这样的。”我拿出军官退休证给他看,告诉他:“我存款时的身份证是2001年部队统一办的,去年派出所通知
期刊
笔者应邀去河南参加“全国作家看信阳”的釆风活动,其间,和文友们一起参观了位于信阳光山县的司马光故居。在参观中,谈起发生于此的司马光童年轶闻“砸缸救人”,有位笔友打趣道:“不知司马光砸的是谁家的水缸,若是自己家的还好,要是别人家的,司马光有没有被人追索被砸坏的缸钱?”同行者们闻言大笑,连说荒唐。可我笑过之后细想,司马光砸缸的风险,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呢。   北宋年间,这一口能装下小孩的大缸,烧制難度
期刊
好一个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只因这里有一家黑店,“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店主便是“菜园子”张青。   武松第一次遇张青,张青便吐露有三种人不可害:一是“云游僧道,他又不曾受用过分了”;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们是“陪了多少小心得来的钱物”;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   一个杀人、做人肉包子的黑店主,居然还有底線,当然也就值得一品。张青的底线,概括起来就是:不
期刊
2020年5月20日,英国《麦克斯和凯拉法案》正式生效。麦克斯和凯拉是两个孩子的名字,这项法案为什么会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呢?   事情还得从2017年8月说起。凯拉·鲍尔是英国德文郡的一个女孩,那天,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学拉丁舞,途中一辆失控的货车朝她们撞了过来。当父亲乔闻讯赶到医院时,得到的却是女儿死亡、妻子昏迷不醒的噩耗。这时,器官捐赠团队找到他,问道:“您能把孩子的器官捐献出去,让她以另外一
期刊
最近,我和一个学生聊起作息,她告诉我,自己每天早上七点出宿舍,白天除了吃饭外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复习功课,准备考研,晚上十点半甚至十一点回宿舍,洗漱后还得背背单词,躺在床上还得回想一下白天的知识点,甚至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周末与平日基本一样,安排得满满当当。她的作息不是个案,很多同学大体类似,一些同学甚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我。那时候我也念大三,准备考研,虽忙碌但
期刊
马克·吐温为“理想生活”开列了三个条件:真诚的朋友,美好的书籍,沉睡的良心。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很值得讨论。   谁都认为“良心”是好人的标配,即使伪君子也只敢心口不一,而没胆量宣传黑心的光明正大。为何教人向往的幸福日子里,良心最好“沉睡”呢?如此说来,良心作为私人品德的守护者,公序良俗的看门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永不下岗,全天候地执行任务。如果遇到以下状况,它会猛地惊醒,走上哨位,遭遇抉择: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