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真的没有那么好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无论是听战鼓书还是听大戏,亦或是听老年人讲故事,只要一说到赶考的落难公子,一准就能中上状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状元真的没有那么易得,不仅如此,有人还一波三折,差点与状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翁同龢:防不胜防的对手
  就拿“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的翁家翁同龢来说吧,他的状元的取得,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按照清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的实力,翁同龢与孙毓汶都是极有才华的后生,都为时人称道。所以那年的殿试严格地来说,就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的竞争和角逐。能不能中状元,不单单是名誉的问题,待遇也相差甚大。我们知道,在古代,虽然状元、榜眼、探花都进翰林院,但状元是修撰,而榜眼、探花只能任编修。
  当然,孙家急于让孙毓汶独占鳌头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孙毓汶能中状元,就与哥哥孙毓桂成了“兄弟状元”,孙家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孙家门庭就会更加发扬光大。因为孙家也不是普通家庭,孙毓汶的祖父孙玉庭是清朝大学士,父亲孙瑞珍是尚书,兄长孙毓桂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状元。
  按照清朝殿试规定,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要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所以孙家就留翁同龢住在了自己家里。
  晚饭后,孙瑞珍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龢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龢回房休息。
  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同龢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夜不绝,让翁同龢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果然,第二天翁同龢参加殿试时,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一点精力也没有。正在这时,翁同龢突然想到了自己身上带的两只人参,于是马上把人参放到口里嘴嚼,这一嚼不当紧,翁同龢顿感精神倍增,奋笔疾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一举夺得当年状元,先授翰林院修撰,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
  王以衔:复试出来的状元
  下面再说说状元王以衔的故事。
  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在这些状元名录中,有一个叫王以衔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浙江湖州的状元名录里,也有一个名叫王以衔的人。起初我以为是两个人,重名而已,但没想到他们都是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原来他们就是一个人,王以衔祖籍安徽休宁合阳(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参加考试时,他已经是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王以衔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如今异地高考者多的是。奇就奇在王以衔是复试出来的状元,因为他和他的哥哥,不但让当年的主考官窦光鼎一波三折,降职复职,连乾隆皇帝都给惊动了,这都与和珅这个大奸臣有关,本来一盆清凌凌的水,被和珅搅得浑浊不堪。可好就好在上天有眼,最后的状元还是落在了王家,只是不是哥哥王以铻了,变成了弟弟王以衔。
  原来,王以铻、王以衔兄弟二人都参加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的“高考”,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哥哥王以铻得了第一名(会元),弟弟王以衔荣居第二。“兄弟联名高第”的消息,让清代的“网民”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怪事”,于是“群议哗然”。素与主考官不和的和珅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连夜向乾隆皇帝汇报说:“窦光鼎长期担任浙江学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因此向他们泄露了试题。因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试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
  乾隆皇帝听了也觉得事情有点蹊跷,感到诧异和怀疑,于是换掉主考官重新进行复试。复试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同时担任“读卷官”的和珅对此仍不放心,复试之日,他派了许多卫士“环列讥察”,严防纪晓岚从中作弊。
  就在复试的同时,原来第一名的王以铻被以试卷“疵累甚多”为由,将其置于榜末,并取消了殿试资格。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取消第一名殿试资格,还竞争什么,还复试什么,还怎能看到其真相。王以铻尽管满肚子委屈,甚至痛哭流涕,但也无能为力,他只能默默地成为和珅和窦光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此时的窦光鼎早已降为四品,与其一起受牵连的还有副考官礼部侍郎刘跃云和内阁学士瑚图礼,他们的官位也分别降了四级。
  在这里不能不说说原来的主考官窦光鼎了。窦光鼎是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的进士。此人脾气耿直,办事认真,长期在王氏兄弟的第二故乡浙江为官,主要担任浙江“学政”,主管教育考试事宜。因为他曾经揭发过和珅在浙江的爪牙富勒浑、陈祖辉、王宜望等人的贪墨罪行,故被和珅一直视为眼中钉,欲置死地而后快。对和珅来说,这就是上天赐给他的一次机会。
  复试结束后,考官们就把已经排过名次的前十名交给皇帝圈阅。大家拆视弥封,一看一甲一名,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状元就是原来的第二名王以衔,由于原来第一名的哥哥王以铻被取消了殿试资格,第二名王以衔又顺理成章地成了状元,成了第一名。这说明考官窦光鼎等人根本沒有弄弄虚作假,没有作弊。
  看到如此结果,和珅也惊得目瞪口呆。当听到乾隆问这是谁录取的时,纪晓岚连忙回答是他取的。瞳目结舌的和珅呆了很久才想起向乾隆上奏:“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认真,亦无私弊。如有失当,何妨易置。”咽不下这口气的和珅,此时还没忘让皇帝换下状元这个人。
  乾隆皇帝看着和珅和众人说:“若次则彼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于是“胪唱之日,舆论翕然,盖以二王素著才名也”。
  值得庆贺的是,35岁中状元的王以衔成了翰林院修撰,他的哥哥王以铻因为学识渊博,经史根底深厚,后来也进了翰林院。兄弟二人既为王家光耀了门庭,也让他们的家乡浙江湖州和他的祖籍安徽休宁骄傲不已。这两个祖辈以耕读为业的兄弟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大家的首肯,也为自己的进取铺平了一条道路。   赵翼与王杰:“地方保护”的牺牲品和赢家
  最后再说说与状元失之交臂的赵翼和因此而受益的状元王杰。
  高考也好,公务员考试也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人才,把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挑选出来,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但你见过害怕人家考第一的主考官吗?也许你会说,肯定这个主考官与这个考第一的人有仇、有矛盾,如果真是那样,我这篇文章就落人俗套了,就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了。事实恰恰相反,这两位主考官不但非常熟悉这个人,知道这个人的才能,而且也非常爱这个人。但现实告诉他们,必须把这个人压制下去,让这个人考不上,即使考上了,名次也定让他在十名之外,至少不能让他成了状元。
  这个人就是赵翼,对,就是那个生于1727年,死于1814年,活了87岁的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而那一年的主考官,正是他的顶头上司,军机大臣刘统勋和刘纶。这就奇了怪了,一个单位的,又是自己的部下,不说开后门,起码弄个公道值过,怎么还怕人家考好呢?列位有所不知,这个赵翼,虽然经过了六次恩科会试,前五次都失败了,但他的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已经担任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的赵翼必须混个学历,不然,要想再进取,真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他决定,如果这次再考不上,从此就与恩科会试绝缘了,不再参加这种考试。
  既然是这样,已经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殿试读卷大臣的刘统勋和刘纶,更要高抬贵手,让人家金榜题名了,他俩咋不但不法外开恩,还横加干涉,极力压制呢?这与上年庚辰会试状元毕沅、榜眼诸重光有关,这俩小子原来也是在军机处任职,第一第二名都是主考官的部下,外界能没有闲言碎语吗?“网友”能没有看法议论吗?如果今年的状元再出在军机处,那唾沫星子不把刘统勋和刘纶淹死才怪哩。这就是他俩不想让赵翼位列前十名,甚至不想让赵翼考上的主要原因。
  可是人家赵翼也不傻,为了躲过他俩这一劫,不但把自己写文章的方式改变了,连自己的书法也完全摒弃了平时的书体,由“石庵体”换成了欧阳询的“率更体”。这一点,赵翼在自己的《檐曝杂记》中记得非常清楚:“余初人京时,曾客公(文正公,刘统勋)第,爱其公子石庵书法,每仿之。及直军机,余以起草多不楷书,偶楷书即用石庵体,而不知余另有率更体一种也。”正因为如此,二刘在两百余份试卷中,读到一份非常好的文章,反复检查了其文风和字迹,认为不是赵翼所写,才决定置于第一。他们哪里想到,赵翼早已做了手脚,躲过了二刘的两双鹰眼。在他俩设下的重重关卡之下,赵翼依然脱颖而出,可见赵翼的才能绝非一般人可比了。
  本来,这个事情就应该这样结束了,也该赵翼这个倒霉蛋背运,等到读卷大臣将考试结果上呈给乾隆时,乾隆皇帝看到名列第三的,是一个叫王杰的陕西考生时,就问读卷大臣:“本朝陕西曾有状元否?”大家都说没有,于是乾隆命令将王杰的卷子与赵翼的卷子互易,这样,王杰就成了状元,赵翼就成了第三名,真是夭壤之别呀。这一点,我们从赵翼后来的感叹中,也能看得出来:“惺园(王杰)由此邀宸眷,翔步直上,而余仅至监司,此固命也。”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尽管乾隆皇帝也屡言此事,多次表示出对赵翼有亏欠之意,并说出一些对赵翼勉励的话,但赵翼的仕途始终没有王杰顺当。也活了80多岁的王杰一生清廉,深得乾隆、嘉庆两朝皇帝的信任,几乎把清代所有的高官都做遍了,他还曾经与和珅同列军机,多次当面指责和珅滥权枉法,被《清史稿》本卷記之。嘉庆还曾为他御制诗章二首,其中“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是对大臣极高的赞誉。
  而赵翼虽然学术上硕果累累,但官场上确实难以与王杰相比。别的不说,就拿《清史稿》来说吧,上面记录王杰的比比皆是,而记录赵翼的仅有数行,这就是官大与官小的差异。所以,赵翼晚年归隐林泉时,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此固福薄量小,无远到之器,亦以在任数年,经历事端,自知吏才不如人,恐致陨越,则负恩转甚。是以戢影林下,不敢希荣进也”。这也算是赵翼对自己最大的安慰吧。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我要说,历史是任人酿的酒,其中滋味需要去品,每个人品出来的滋味或许各有不同。  曾国藩一生征战,功勋显赫,能文能武,且有慧眼识人之能。他不但驭下有术,更能与君斗法,一生充满传奇。其以理学大师、中兴名臣被定格在历史的册簿上,在当时,更称得上是一位特殊的外交家。  征衣似雪。我们来看看十多年间曾国藩的遭际。  一身多病: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老病号。道光二十年六月,他在
期刊
一直很向往一种生活,能够心无旁鹜的读书绘画,做自己心仪的事情。不必远遁深山,也不要遗世独立,只需有一个小小的院落,最好还有一树西府海棠,在晨读的时候能落一瓣馨香在扉页之内,合上书页也无意中拓印一瓣春日的记忆。  清晨,捧一杯清茗,翻看画册。时光缓缓,阳光和煦的脚步顺着窗棂一寸寸的移过阳台。这样闲适的时刻,恰好翻看到沈周的山水,脑子里不知怎的就冒出来“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这两句诗。原本
期刊
提起魏晋,恐怕最容易让人心生向往的就是那各色名士了,对于男性美妙姿容的喜好与欣赏,古已有之,但只是到了魏晋,也只有在魏晋,男性之美与对男性之美的欣赏成为为一个可足道哉的历史性事件进人书写领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特有的景观。《世说新语》一书以传神的笔触、精练的语言,记录了汉末至两晋的一些名士轶闻趣事,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学术思想与社会风尚,可称此一时代的缩影,宗白华先生甚至将这一时代称为“世说新语时代
期刊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棋,师从文学大师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尽管他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忧患,却依然活到了78岁。其养生秘笈,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汪曾祺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顰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因为“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里,那段经历是不是很难熬。他的回答却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
期刊
清代有一位大儒叫戴震,精通考据。有一次他看到通行版本的《尚书》里有句话“光被四表”,怎么读怎么别扭。经过一番考证,他認为这句话写错了,应该是“横被四表”。戴震把这个推断写信告诉其他学者,希望能够找到佐证。其他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检索,两年以后,钱大听在《后汉书·冯异传》里找到了这四个字的证据,七年以后,戴震的族弟戴受堂在《王莽传》里也找到了这四个字。戴震的这个学术成果,遂成定论。  这是清代学术界一
期刊
我不敢范成元被人戏称为“东三环齐白石”,我并不觉得粗俗。他顺手能画出齐老头各类型的作品,郁沉、朴实、厚重方面的;轻快、活泼方面的,林林总总,无一不像,简直像到了家。他知足,自得其乐,不炫耀、不满溢、大方、厚道、懂分寸、严操守。他经历、交往、见闻、修养、道德观、吃喝根、朋友缘……十足丰富灿烂。作品无价值观,有情感观,纵情作品,信手送人。张三李四、白酒啤酒、都是好人,都是情义,于是摊纸倒墨,画将开来。
期刊
在魏晋之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冷眼于仕宦之道,他们放浪形骸,或饮酒,或清谈,或服药,或纵情山水,这种率直豪放、清俊通脱的行为方式,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之所以能够出现魏晋风度,是因为魏晋时期政治动乱,权力倾轧的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于是,当时的文人群体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个人的人生归宿有了新的理解与诠释。其实,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崇尚自然、积极追求个人的性情与灵魂的自由,这也是一种
期刊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端午至。家乡人把端午节称作五月当午,原以为这是一句土语,读了不少地方志,才知道不少地方如杭州湾北岸奉贤、南汇等区域也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不论“五月当午”与“当五汛”有没有关系,家乡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江南一带。插艾篙也好,挂菖蒲也罢,就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同样一点也不少见。母亲不喝酒,雄黄酒就免了,但菖蒲要挂,艾篙要插,我家大门堂屋门上,端午节这几天,菖蒲、艾蒿
期刊
摘要:义马市创新群众工作体系是破解义马信访难题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必然选择。义马市委、市政府打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惯性思维,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破解信访稳定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工作理念为先导,以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为载体,以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为重点,以理情绪、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群众工作制
期刊
“浴兰汤兮沐芳”,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诗中,说在洗澡水里煮上兰草,人浴其中,洗了之后周身会散发香气,可见当时沐浴已经很讲究。唐、宋时,称端午为洛兰节,人们这一天,有用兰草冼澡的习俗。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着洗澡沐浴的生活习俗。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只能到河边湖边洗澡,在清洗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上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这就是原始的“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