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端午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端午至。家乡人把端午节称作五月当午,原以为这是一句土语,读了不少地方志,才知道不少地方如杭州湾北岸奉贤、南汇等区域也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不论“五月当午”与“当五汛”有没有关系,家乡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江南一带。插艾篙也好,挂菖蒲也罢,就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同样一点也不少见。母亲不喝酒,雄黄酒就免了,但菖蒲要挂,艾篙要插,我家大门堂屋门上,端午节这几天,菖蒲、艾蒿是少不了的。
  到了城里,才知道艾篙、菖蒲还需要买,在我家后园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节前后,艾篙能长一人多高,母亲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割下一大捆,给左邻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钱买的。菖蒲更不用说,我家西边就是一条河,河里长满菖蒲,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在岸边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着玩,薅几根菖蒲,根本不在话下。
  母亲说菖蒲、艾篙都是辟邪的,当初我不信,长大后书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谓的辟邪,只不过是乡下人的一种迷信,可剥去这层迷信色彩,它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端午节一过,盛夏就要来临,蚊蝇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而艾篙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对驱除秽气、净化空气非常有益。
  我國早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艾篙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人布其腹脐,妙不可言”的记载。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艾蒿治疗风湿病,依然十分有效。艾篙中的水芹烯和侧柏醇,对人型结核菌、伤寒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菖蒲是古医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他治疗痢疾。
  雄黄又叫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神农本草经》上说:“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铄食之,轻身、神仙。”人们端午饮雄黄酒,就是为了除恶。至今我们那里还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俗语。因为雄黄有毒,如今饮雄黄酒的已经没有了,但屋里院中洒雄黄水,以及在孩子们的鼻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的习俗还在,这也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家乡人对害虫的痛恨和对疾病防治的认真。
  雄黄酒没有了,人们就泡艾篙酒,泡菖蒲酒。近看《金瓶梅》,我发现吴月娘身孕五个月,因跌了一跤胎死腹中时,就是用艾酒服药下的胎。中医学也认为艾篙能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乡下人不懂这些,但他们知道用晒干的艾篙熏蚊蝇,卫生又环保,毒副作用小。
  我喝过三爷泡的菖蒲酒,清涩冷冽,满口余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菖蒲插人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内观赏,这也许是受苏东坡老先生的影响,“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当然,插艾篙挂菖蒲,不单单是我们乡下,在城里依然很盛行。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也是“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回老家带一把艾篙,移几棵菖蒲回来,把艾篙挂在门上,把菖蒲置于室内,让端午节熏香邻里,让端午节染绿童年。
  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包的粽子。走南闯北、游东逛西去了那么多地方,吃了那么多粽子,总感到母亲包的粽子最为好吃。母亲包粽子用的不是粽叶,是我家老宅西边河岸的苇叶,端午节前后,苇叶刚刚长出,苍翠欲滴,用它包出来的粽子,有一股浓浓的清香。
  母亲包粽子的苇叶极其讲究,不但都是当天的苇叶,而且都是过挑过拣的,每枚苇叶上连个虫斑都难以找到,更别说有霉点了。母亲将新打下的苇叶先在清水里泡两三个小时,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将苇叶一枚枚洗净,再放在盛有清水的水盆里备用。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包的粽子大都是枣粽,也包过红豆粽和花生粽,但形状都是传统的三角形。她先把苇叶卷成三角形,再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人其中,用大拇指压紧后,再把叶片翻转过来,用五彩线缠紧就行了。来城里后,我也曾跟着邻居张婶学做过豆沙粽子和猪肉粽子,做出来的粽子虽然也风味独特,酥软可口,味道鲜美,但总觉得没有母亲做的粽子好吃,这也许是心理作用在作怪。
  粽子在古今历史上既人了诗文,也人了书画,还进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成了古今药食两用的应节食品。想想看,母亲包的粽子形状,就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描写的形状:“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不仅如此,明代的高镰还在他的《饮撰服食笺·粽子法》中,详细地介绍了粽子的煮制方法。高濂认为,“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煮粽子的粽叶“青而香”。
  至于诗文,当然还数唐朝,杜甫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我还是喜欢齐白石老先生一九五四年画的那幅《粽子》图,一个个赭色的三角形熟粽,被一根根浓墨的草绳系着,或聚或散,煞是可爱。为了增添画面的色彩感,这位老先生聪明之极,又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咸蛋,朱磦色的蛋黄使画面增添了不少端午的气氛,既让人拍案叫绝,又让人回味无穷。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春日杏花吹满头,谁家少年足风流。镜里春秋细细数,魏晋风骨化沉香。  ——题记  如果我有一台可以穿越时空的照相机,我一定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最爱的魏晋风骨;如果我可以用单反细数历史的刻度,我一定清清楚楚的描摹出那六朝名士的风流态度。  也许可能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诸位看官,请先随我瞧瞧镜头后Ps过的春日佳景,然后咱们再一一道来景中各色标致的人物。  有词为证:  满庭芳·Ps春天  羽化微云,锐化
期刊
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经典名句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称“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六岁即能写赋诗写文章,文笔流畅,构思巧妙,诗情英迈,有“神童”之誉;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有感而发撰写了《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漏之处;不到十岁,王勃便饱览了六经的全部内容;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
期刊
有那么一个时代,虽然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飘飞远去,但它的流风余韵,却一直影响到今天,在千年之后依然被我们缅怀、追念;那种超脱凡俗的精神气质,那种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名士之风,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那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灿烂的时代。不错,这个时代,就是魏晋时期,唐诗中的“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说的就是这个时期人物的风骨。  无数次地回眸打量那一段
期刊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我要说,历史是任人酿的酒,其中滋味需要去品,每个人品出来的滋味或许各有不同。  曾国藩一生征战,功勋显赫,能文能武,且有慧眼识人之能。他不但驭下有术,更能与君斗法,一生充满传奇。其以理学大师、中兴名臣被定格在历史的册簿上,在当时,更称得上是一位特殊的外交家。  征衣似雪。我们来看看十多年间曾国藩的遭际。  一身多病: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老病号。道光二十年六月,他在
期刊
一直很向往一种生活,能够心无旁鹜的读书绘画,做自己心仪的事情。不必远遁深山,也不要遗世独立,只需有一个小小的院落,最好还有一树西府海棠,在晨读的时候能落一瓣馨香在扉页之内,合上书页也无意中拓印一瓣春日的记忆。  清晨,捧一杯清茗,翻看画册。时光缓缓,阳光和煦的脚步顺着窗棂一寸寸的移过阳台。这样闲适的时刻,恰好翻看到沈周的山水,脑子里不知怎的就冒出来“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这两句诗。原本
期刊
提起魏晋,恐怕最容易让人心生向往的就是那各色名士了,对于男性美妙姿容的喜好与欣赏,古已有之,但只是到了魏晋,也只有在魏晋,男性之美与对男性之美的欣赏成为为一个可足道哉的历史性事件进人书写领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特有的景观。《世说新语》一书以传神的笔触、精练的语言,记录了汉末至两晋的一些名士轶闻趣事,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学术思想与社会风尚,可称此一时代的缩影,宗白华先生甚至将这一时代称为“世说新语时代
期刊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棋,师从文学大师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尽管他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忧患,却依然活到了78岁。其养生秘笈,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汪曾祺这辈子最讲究的是意境,他这种追求渗透到生活中的一顰一笑,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寻出美来,自得其乐。在“文革”开始后不久,因为“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里,那段经历是不是很难熬。他的回答却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
期刊
清代有一位大儒叫戴震,精通考据。有一次他看到通行版本的《尚书》里有句话“光被四表”,怎么读怎么别扭。经过一番考证,他認为这句话写错了,应该是“横被四表”。戴震把这个推断写信告诉其他学者,希望能够找到佐证。其他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检索,两年以后,钱大听在《后汉书·冯异传》里找到了这四个字的证据,七年以后,戴震的族弟戴受堂在《王莽传》里也找到了这四个字。戴震的这个学术成果,遂成定论。  这是清代学术界一
期刊
我不敢范成元被人戏称为“东三环齐白石”,我并不觉得粗俗。他顺手能画出齐老头各类型的作品,郁沉、朴实、厚重方面的;轻快、活泼方面的,林林总总,无一不像,简直像到了家。他知足,自得其乐,不炫耀、不满溢、大方、厚道、懂分寸、严操守。他经历、交往、见闻、修养、道德观、吃喝根、朋友缘……十足丰富灿烂。作品无价值观,有情感观,纵情作品,信手送人。张三李四、白酒啤酒、都是好人,都是情义,于是摊纸倒墨,画将开来。
期刊
在魏晋之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冷眼于仕宦之道,他们放浪形骸,或饮酒,或清谈,或服药,或纵情山水,这种率直豪放、清俊通脱的行为方式,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之所以能够出现魏晋风度,是因为魏晋时期政治动乱,权力倾轧的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于是,当时的文人群体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个人的人生归宿有了新的理解与诠释。其实,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崇尚自然、积极追求个人的性情与灵魂的自由,这也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