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的卵巢表观遗传毒理学研究进展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的健康挑战[1].镉(cadmium,Cd)是一种毒性重金属,被工业化国家归为主要环境和职业性化学污染物[2-3],其引发的健康危害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镉的非职业性暴露中,吸烟和饮食是主要的途径[4-5].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长期镉暴露与多器官损伤及疾病密切相关,包括肝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生殖疾病等[3].卵巢作为重要的女性生殖器官,也是镉的主要作用靶点[6].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心电图P波参数预测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RFCA治疗及随访的9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情况,并收集所有患者心电图P波参数情况,分析心电图P波参数预测阵发性房颤患者RFCA后房颤复发的价值.结果 纳入的9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25例经RFCA治疗后复发,复发率为27.17%;复发组Pmax、Pd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以医学发现史为线索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病学中有代表性的10种疾病,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培基地的住培第一年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讲授模式组及以医学发现史为线索的讲授模式组(简称医史线索模式组),医史线索模式组以时间为线索将疾病相关的医学史与疾病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讲授,通过出科专业课理论测验及问卷调查评估对两组住院医师的授课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医史线索模式组住院医师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优于传统讲授模式组[(86.9
目的 研究对比分析协调性与非协调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至2019年6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心电图107例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男性45例;女性62例;协调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31例,非协调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76例.协调性和非协调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显著差异(57.23%±6.33%vs.51.62%±11.81%).结论 了解不同类别的左束支阻滞,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病情及制定治疗计划.
目的 分析同源心室分离(Autoploidy Ventricular Dissociation,AVD)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择3例同源心室分离患者,分析心电图.结果 同源心室分离比较罕见,如同时伴随其它心律紊乱,心电图(ECG)表现复杂,增加诊断的难度.结论 心电图分析有助于诊断同源心室分离,避免延误治疗.本文报道3例同源心室分离的特殊心电图表现.
目的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存在心电图危急值范围不统一、上报不规范、报告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危急值发展进程,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心电图危急值上报情况,结合本院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及上报流程(现执行),对比、分析了 1857例患者临床心电图危急值上报、科室分布、临床处理情况.结果 心电图危急值报告涉及到全院所有科室,涉及范围非常广;心电图危急值差异随医院等级不同而不同,统一性较差.结论 危急值报告直
患者,男性,66岁.因胸闷心悸就诊.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中可见大量室性早搏(室早)和频发心室漏搏所致的长间歇(图1).rn讨论 心脏任何部位发生的激动在心脏传导系统中传导时,如果发生传导阻滞不产生P波或QRS波,但被激动的心肌细胞产生新的不应期,对下次激动的传导造成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常会造成干扰性房室分离,导致假性房室阻滞,易造成误诊[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良(BAH)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BA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行头颅MRA提示基底动脉走形正常、形态规则的住院患者328例,按照头颅MRA上基底动脉形态及直径分为BAH组(48例)与非BAH组(280例),通过临床分析及核磁影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合并颅内血管变异,重点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情况及
患者女性,68岁.主因“间断心悸5月余,左下肢水肿5天,胸痛、胸憋、气紧3小时”于2020年07月13日入我科(发病2小时),有高血压病、贫血病史.入院体格检查,脉搏:138次/分,血压:127/84mmHg,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行标准体表18导联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38次/分,Ⅲ、aVR、V1、V3R-V5R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伴T波倒置,Ⅰ、aVL、V4-V6导联 ST 压低约0.05-0.15mV,SiQⅢTⅢ,V1导联R波切迹,室性早搏,动脉血氧分压:63.
目的 探讨自发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及产生机理.方法 以8例典型病例为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当患者心电图出现以下表现时,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①房早及室早时RP间期相近或相等,而PR间期短、长迥异;②房早或室早诱发(或终止)PR间期跳跃性延长或缩短并累及多次心搏(两径路间的蝉联现象):③短阵房速时出现不典型文氏现象,相同或相近RP时PR间期迥异;④室早或房早诱发1:2房室传导现象;⑤房室传导中的“矛盾”现象:与自发性早搏相关的PR间期和根据“RP/PR关系”预期的情况相悖;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纤溶治疗的积极开展,使AM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AMI后导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Adverse Cardiac Events,ACE)人数却呈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冠脉再通后6周,1年仍有30%、21%存在心绞痛症状[1].术后1年和5年出现心力衰竭的比例分别为14%[2]、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