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IT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IT拔尖人才培养实践,针对现代学徒制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拔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质量难以提升、“双主体”育人特征不明显、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实践平台、推动参与各方获得合作原动力、采用多元化培养形式等实践措施,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拔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資源强国,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主要有以工促学、第二课堂、现代学徒制三种形式。其中,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试论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IT拔尖人才培养实践,针对现代学徒制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实践平台、推动参与各方获得合作原动力、采用多元化培养形式等实践措施,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促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一、现代学徒制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都实施了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方式不一。部分院校引入企业导师和企业项目进课堂,但在合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素质不一,层次不同,岗位技能要求不同,难以批量培养各方面各岗位拔尖人才。在实践中,“真实任务”进了课堂却仍然是传统课堂,项目进课堂变成“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的“教学大锅饭”,不仅不能因材施教,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可能与企业需求不符,拔尖人才培养收效不理想。在育人合作的过程中,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全力配合。如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一头热”问题?如何让“项目进课堂”的课堂形式培养出适应IT领域发展的拔尖人才?课堂放在学校还是工厂?学生与学徒的身份转换放在哪个阶段?如何实现企业导师和企业项目进课堂中的“传帮带”作用?如何充分体现企业师傅与学院教师轮流教学“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教师师傅‘双师’培养、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的基本特征?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IT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措施
  本文中“IT拔尖人才培养”,主要指软件及信息服务领域拔尖人才培养。目前,国内各信息化试点城市,都在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内涵、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这中间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而且这种人才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本文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层次化人才中的IT拔尖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体说来,现代学徒制背景下IT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平台。学生所学技能难以与真实任务相接轨,已成为职业院校的沉疴痼疾,即使外聘企业教师、校企合作真实任务进课堂,也难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还是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思路,建立以企业真实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留在课堂,其他技能则通过构建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学习平台—— 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平台来传授。
  例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创设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中心人员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共同组成,向外承接真实的项目。为便于人力资源、物资设备调配,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教师、学生与企业师傅是主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在中心之下另行成立工作室或多个项目团队,工作室之间、项目团队之间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可以交叉调配。为使校企合作顺利推进,教师、企业师傅、学生的工作绩效可在工资、学分上有所体现。项目开始时,开启项目模式,由校企双方导师或学生技术骨干负责在协同创新中心范围内招兵买马,组成新的团队;项目完成后,团队解散,各成员回到学习模式,按中心为学生规划好的学习计划继续学习,准备下一个项目的到来。该中心运作与学校理论课程同时进行,学校课程主要教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协同中心完成的主要是真实任务。
  (二)推动参与各方获得合作原动力。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最终是建立一个高效可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政府在推动,许多时候都是学校“一头热”。要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更进一步落实拔尖人才培养,校企共赢是培养机制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必须使院校、学生、企业各利益有关方都获得合作的原动力,这样整个现代学徒制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依托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平台和各团队,能快速组建学生专业队伍,为比赛、科研、IT研发项目储备拔尖人才,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盘活校、企、生三方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能为本地经济发展储备高技能拔尖人才。对于学生来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各工作团队,尽可能多地参与真实任务,深入了解工作过程中各岗位所需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技能训练和工作经验。对于企业方来说,与高校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换;通过项目团队完成企业项目,有利于节约成本并发现和培养企业所需的储备人才。同时,企业也承担了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体现了企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担当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构建新的培养机制进行实验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以项目成果、获奖成果换学分,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元化培养形式,确保实现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创新研发中心IT拔尖学生培养采用多元化培养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导师”指导培养形式。学生正式进入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后,开始接受教师和企业师傅所开展的“导师”指导培养形式。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定期了解学习情况,审核学习进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与相关竞赛、项目与课题。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领域:在IT领域范围内,以岗位为划分,选定一个专向发展的方向,如软件开发程序员、前端程序员、网页设计员或需求分析、项目策划管理员等。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在校期间的三年制订专业学习规划,企业师傅对学习规划进行审核修改,两位“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和指导。
  为保证达到“拔尖”标准,学生学习计划中的内容要多于正常专业体系内的课程内容,学习深度要深于专业体系内容,并且要学习最前沿的技术。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全盘掌控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定期例会、期末审核的方式,让学生定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和企业师傅定期审核学习进度。在期末时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做学习总结,汇报计划内容的完成度,分析完成或没有完成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下一学期的学习规划。
  2.营造真实情境培养形式。在培养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协同创新研发中心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可将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划分为综合管理部、技术部、美工部、宣传部等部门,设置真实的岗位,学生进入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后依据个人兴趣特长或发展方向,分编到各部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提前感受公司运营模式和职场氛围,既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为毕业后顺利实现“学生”到“职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3.定期培训形式。学生课余时间除完成协同创新研发中心运营服务及团队项目外,基本都是自主学习。为使学生尽快获得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在毕业前有较多的项目经验,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企业师傅和教师可定期开展一些提高技能的培训,给学生讲授相关技术知识,难度与广度稍高于专业课程中规定的要求。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形式。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与培养比赛储备人才的过程同步进行。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教师在平时指导的过程中,可针对学生专业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比赛储备人才培养。在比赛通知正式下发后,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可抽调合适的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与学生一起组团参赛,围绕竞赛的具体要求,由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提供场地和设备,有针对性地开展集训。组队时,根据比赛需要,可以跨专业组队,通过比赛,学生既能开阔视野,快速提高实践技能,也能进一步增强团队合作等各项综合能力。
  5.校企合作的项目团队培养形式。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作企业可以安排项目经理带项目进入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带学生完成真实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企业派出项目经理负责任务安排、人员分配、技能培训等工作,学校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考勤、办公室管理及协助企业经理管理项目。企业经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根据子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按企业岗位,分角色负责自己的工作。由于每个班、每个年级上课时间不一样,若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开发,那么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項目经理在安排好任务后,每两到三日进行一次进度检查和工作指导,每周开展一到两次统一的技能培训,其余时间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解决项目问题,以“企业经理带骨干成员—骨干成员带新成员”的模式进行学习。
  6.参与校企双方课题的培养形式。在拔尖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组队”的形式,让教师或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参与校企双方各类课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上六种形式可同时进行,也可交叉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形式,能够确保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学徒”身份的顺利转换,使学生获得从理论到实际、从院校的科学培养到企业的手把手传帮带的全方位培养。
  三、实践的结果
  创设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中心下辖多个工作室和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参与项目。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项目进课堂仍是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因岗位需求多样、学生兴趣特长不同而造成的拔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项目进课堂后教学进度统一,学生得不到针对性教育的“大锅饭”培养模式问题。此外,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监督审核学生的专业学习计划、校企双方定期培训、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导师与学生共同组团,进行项目研发,解决了“双主体育人”特征不明显,只有学校一方参与的问题。
  而项目团队的弹性组队,时间上的弹性、岗位上的多样选择、以研发为目的的项目团队以及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带给学生更为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参与项目,既可完成企业的研发任务,又可保障项目质量,还能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后备人才储备梯队也随之建立。
  在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教师、企业师傅、学生的薪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学分问题,以持续推进项目。大强度的研发任务,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其他社团活动,院校的各项评优、评先、保送等都与综合素质学分有关,因此学校应建立学分互换制度,用研发项目成果、比赛成果换学分,以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徒制实践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斌,李建荣,杨润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1)
  [2]陈丁玮.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有效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7(4)
  [3]陈海艳.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校课程校内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6)
  [4]卢子洲,崔钰婷.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18(20)
  [5]孙君辉,徐坚,齐守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0)
  [6]夏燕兰,王文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2019C16)
  【作者简介】禤 鲜(1978—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技术;徐立宇(1979— ),女,土家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它必须以经济发展为背景,与之协调发展,同步进行,并为其服务。温州经济的腾飞,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向职业教育提出急需
在化学计算中,每个数字(除某些常数或系数以外)都有一定的单位。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单位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常用的单位之中除了七个基本单位以外,都是复合单位。例如:
主要阐述了24位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中所涉及的两项关键技术--∑-△架构的24位A/D转换器应用技术及CPLD的在系统编程技术,同时对测控仪器研制中普遍存在的工频干扰问题给出了良
期刊
自媒体时代,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与自媒体信息无障碍传播的冲击下,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做出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必须牢牢把握“两个课堂”的建设。当前,一些高校“两个课堂”中的思想引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现今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基础,广大教师则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其班主任就是教师队伍里的"排头兵"。对于班主任而言,熟知教育心理学、合理运用教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某技校的一个车工专业在半年时间里就组织了三次级别不同的技术考试。上上下下人困马乏,从校长到老师到学生都抱怨说:忒繁忒累忒费钱。于是,有人就琢磨——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考试录用制度得以推广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合理之处,既不利于社会稳定,浪费优秀人才资源,也将导致
医药企业大多数都存在着废水污染的问题,许多排放物的标准达不到理想的设置,医药企业对于废水的具体处理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分析了废水产生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