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48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美术发展需求。美术教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变革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迈向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关注对青少年的创新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跨学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本文将着重研究跨学科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希望对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美术 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 综合能力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创造力、跨学科发展能力等全面均衡发展的公民。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国的课程目标也在不断变革与发展,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以分科制为主,这种教学有利于对单一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但教学中科目与科目之间产生的关联较少,在需要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相互割裂的知识很难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分科制教学,能够促进青少年与儿童全身心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满足学生的美术发展需求,美术课堂教学应随时代发展发生新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
   一.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1.什么是跨学科?
   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教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跨学科?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maker)对跨学科教学的界定为:“教学将打破学科界限,组合课程的各个方面,建立彼此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i” 杭州师范大学的张华教授在《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中指出:“跨学科本身是以一种研究方法而存在,通过对两门或多门学科的方法和内容等整合学习,将不同学科思维的进行融合,从而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ii。”
   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跨学科教学是通过整合两种及两种以上学科的内容、方法及认知等,融合不同学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策划,帮助学生形成多维视角看问题,培养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国内外提倡的STEAM教育就是跨学科教学的典型例子,其在教学中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多领域内容,学生通过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观察力、沟通协作及创新创造力等。借鉴STEAM教学的思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通过以美术学科作为主要线索,整合文学、历史、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目标,基本问题、学习单等,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在美术课堂中采用跨学科的方式实施教学,学生有利于将造型表现能力、设计应用能力等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为什么要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跨学科教学?
   我国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学重要围绕美术学科展开,学生以学习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作为主要科目,在教学过程中专注于对知识的重复和记忆,临摹与讲授,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层面上。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发展多种思维能力,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造力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能力的发展要依靠多种学科共同培育,在美术课堂上应用跨学科教学是当前社会大势所趋。美术教学顺应时代发展,在美术课堂上融入跨学科,以美术为中心,整合科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的不同知识,建立综合的美术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感知美术学科与各学科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将单一、重复的教学活动转向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有力推动当前美术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美术教学方式,促使美术教育领域发生新的发展与变革。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iii。美术核心素养涉及不同的学科内容,超越美术学科本身的范畴,旨在发展青少年与儿童的多元思维与综合能力等。通过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跨学科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合跨学科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要素分析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美术教学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或单一的技法训练,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随着课堂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培养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包括四个方面要素:即课堂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评估策略。
   1、课堂目标
   在美术课堂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时,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单一的美术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整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课堂目标也不同于传统美术课堂的三维目标。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面向未来教育。制定课堂目标是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出发,把课堂目标的设定为初级能力目标和高级能力目标iv。初级能力目标指向于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或探究活动要应当获得相应的知识目标,而高级能力目标指向于通过感知、理解、探索、构思、表达等课堂活动来培养和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在设计课堂目标时,教师要注重跨学科教学与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素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問题。    2、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为主、辅之以绘画临摹等课堂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时侯,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进行知识输出,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被动的进行知识输入,学生不容易真正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没有机会进行双向互动,巩固和培养自身的知识系统与能力。
   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接受学习不同,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记忆陈述性的事实、概念和理论,而是要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和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建构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学习不同,探究学习既不是单纯地感知进行中的事件,也不是机械地操练程序性的技能,而是要通过观察操作或实验来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v。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单向教学方式,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或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
   3、教学活动
   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围绕大概念(Big ideas)和基本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大概念”(Big ideas)超越了固有的学科分割,可以是个人经验、文化情境,也可以是社会或科技议题,或以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表达,或以统整美术以外的学科进行另一种表达vi。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大概念展开,把大概念分割成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探究课程中涉及的作品,历史背景以及主题,对这一概念获得深刻并持续的理解,从而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进而实现一种实质的综合性美术课程。在美术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这一学科作为一根纽带,把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组成互相关联、相互交叉的知识系统,通过感知、理解、构思、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其作用是催化与辅助,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探寻相关问题的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通过团队协作解决课堂或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对复杂问题的更全面认识,提升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不断的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想法。
   4、评估策略
   教—学—评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教学评估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位置,没有有效的教学评估,教师就无法评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估关注表现性评价,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与评测,教学评估贯穿教学始终。所谓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或仿真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运用习得的知识或能力解决某一新问题或创造某个事物,以考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了解学生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及实践问题解决等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vii。跨学科理念下的教学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行为与表现,关注其通过课堂学习完成的艺术成果及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与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学习档案袋,学习单等,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整体评价和评分。学生在表现性评价引导下的学习过程即为完成表现性评价的过程,评分规则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有效反馈,从而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viii。
   三.美术跨学科教学案例
   以批判性地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艺术作品为例,传统教学的教授过程中一般会涉及作品的构图、色彩、透视等内容。而在跨学科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美术知识讲授,教学中会涉及人物的身份,服饰特点,时代背景的理解等内容。以下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
   (一)课堂目标:
   1、探索艺术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探讨創作表现与作者内心世界的奥秘,并形成学习报告;
   2、编写名画档案,描述自己对《蒙娜丽莎》这幅艺术作品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描述、分析画面再做出诠释与评价;
   3、临摹或一幅肖像画,探讨创作如何表现表现人物特点,从而提升个人的艺术欣赏力;
   4、学生创作一幅自画像,尝试引领学生走进艺术家的世界,找到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我,从而学会通过艺术表现自我;
   5、组织一场舞台独白,表现对于自我的悦纳与认同;
   (二)教学活动
   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蒙娜丽莎》相关内容,教学以大概念“自我”展开,在教学中通过感知、理解、探索、构思、表达四个活动环节,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形成一定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形成学习报告。教学过程中通过感知(神秘微笑)、理解(时光飞船)、构思(自我之旅)、表达(“我”的舞台)四个环节深入教学。整个教学的难度是逐步加深,螺旋上升,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教学目标,配备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评估策略
   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表现性评价进行评估,教学评估贯穿课堂始终。评估时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艺术作品调研记录表、名画档案、学习单,学前评估卡,教师形成性评估表,艺术成果等,评估学生对大概念、艺术作品的理解程度,对美术知识、技术和艺术词汇的理解。
   四.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获得高阶思维技能,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和更深的认知层面上全面知识ix。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以美术学科为基础整合其它学科内容,在不同的层面帮助学生深化学习,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合跨学科,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明确课程任务,以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其次,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促使美术教学的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综合发展、创新创造的培养理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提升自我,共同走向深层次的学习,使所自身对知识的吸收由封闭向开放,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提高,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下,有利于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感知和理解,从而不断建构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展其高阶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协作能力。
   跨学科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学科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于面向生活经验、面向未来、个人需要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参考文献
   i许书萌,蔡敏.美国高校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01):95-97.
   ii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 基础教育课程,2018,(22):7-13.
   iii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66.
   iv吴树芳,朱杰,王梓懿.浅析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46):22-23.
   v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美]Patricia L. Roberts, Richard D. Kellough著.李亦菲等譯p1.
   vi钱初熹.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研究[J]. 美育学刊,2019,10(04):1-9.
   vii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04.4:35.
   viii真实性学习.对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就是表现性评价吗?这个研究中心给出的答案是……[J].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4.
   ixJohnson, B. (2013, January 15). Deeper learning: Why cross-curricular teaching is essential. Retrieved October 16, 201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具有传播迅速、内容新颖以及语言新锐等特点,使得在青少年之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文学作品鉴别能力较弱,会导致在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造成在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出现严重的不足。本文在分析网络作品的深刻内涵后,从提高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监管力度、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以及树立正确的信息教育观入手来减少网络文学作品对青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各类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微时代”早已悄然进入大众视野,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流量至上的信息化生活中,高品質、深阅读似乎已经“离家出走”许久,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渐渐代替往日里闲事捧读深思的雅习。在这场阅读危机下,深受影响的传统应用写作创作主体该如何重新寻找自我立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微时代 阅读危机 应用写作 主体定位   社会经济的高速
内容摘要:“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一门专业”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既要把握专业概念,从专业特质论角度对教师专业特质进行判断;也要结合教师当前整体情况,批判性审视该评价标准存在的缺陷,兼容并蓄多种观点,以更审慎的态度看待教师专业。   关键词:教师专业 专业特质 思考   关于“教师能否成为一门专业”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因为教师从事的活动同医生、律师等传统专业的工作相似,都能总结为不同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方式,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与改革,越来越多教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以及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的目标,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成长发展。开展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把握,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解,通过符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整理阅读近十年来对叶圣陶书刊编辑实践及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将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叶圣陶的编辑生涯、编辑精神、编辑思想和对研究的发展建议)分别作一概述。既是对先前研究的总结综合,也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 书刊编辑实践 编辑思想   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因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被赋予更多先进的思想,这将使幼儿在接受教育时能真正感受到正能量的内容,并能接触到更多充满活力的信息,这将为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新课标落实过程中,赏识教育通过利用鼓励性语言和良好的态度来满足幼儿的知识需求,以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1.1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
期刊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依托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然而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仍面临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开发进程,故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就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一是把写作教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树立大语文理念。   语文教学的目标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从1996年二月制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知识能力的双基目标,到经过二十世纪末语文大讨论后依据布鲁姆的三维目标,一直到2016年二月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语文教学目标的
期刊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分析了接受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然后提出了接受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事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现阶段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婴幼儿学习能力的启蒙阶段,幼儿时期是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激发幼儿潜能与天赋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学习天赋成为了幼儿园语言文字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语言文学活动概述   教育是一项漫长发展的事业。幼儿年纪尚小,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些事物都感到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