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葱觅蒜:诗意古风世界的味道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知道呼葱觅蒜是通过她发在网上的一组组“古装无脸画”。她的古风画在专业人士看来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但却韵味十足,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形意勾勒得惟妙惟肖。
  呼葱觅蒜很喜欢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仇英擅长仕女图,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极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呼葱觅蒜在她的绘画中也一直在追求“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尤其是在她“古装无脸”系列作品中,她对影视剧人物的描画,尤其注重其形象上的塑造,对人物有着较强的概括力,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哪部影视剧中的人物。
  在采访时,虽然呼葱觅蒜在谈及画无脸小人的原因时,坦然地说,她对人物的五官实在有些难以把握,后来干脆在绘画时就不要脸了。但是随后,她又出了绘画小品《王兄李兄没完没了的故事》,这组作品的风格倒是有些丰子恺绘画作品的味道,描述了唐朝两大诗人王维、李白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不会画”五官的呼葱觅蒜在这组作品里却将王维、李白的表情描绘得生动可爱。
  呼葱觅蒜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她与大多数插画师一样,对文字有着很强的想象力,在读到蒲松龄在《綽然堂会食赋并序》中描写弟子的吃相:“夫然后息争心、消贪念,箸高阁、饼干咽,无可奈何,呼葱觅蒜”后,脑海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于是,“呼葱觅蒜”就成了她的笔名。
  美 人 在 骨 不 在 皮
  1992年出生的呼葱觅蒜更喜欢儿时看过的影视剧,她笔下的无脸小人灵感多来源于此。呼葱觅蒜告诉我,徐克是对她绘画影响最大的人。“说来可能有点奇怪,对我绘画方面影响最大的人竟然不是一位绘画方面的前辈。徐克的每一部电影都让我有画出来的欲望。小时候,我看了很多徐克拍的电影,也许在那个时候,他的电影风格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审美吧。徐克电影里的配色、服装、人物造型都是我所喜欢的。而我理解的传统意境大概就是缥缈、流动、随意的风格。”
  插画《青蛇》系列是呼葱觅蒜最喜欢的系列。一方面是因为她本身很喜欢徐克执导的电影《青蛇》;另一方面是因为《青蛇》系列是她第一次尝试画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人总是与第一次尝试做的东西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
  徐克的武侠电影风格是犀利凝重的,通过酣畅淋漓的武打场景来传达电影的主题。同样,徐克的电影画面色调讲究,干净利落。呼葱觅蒜不喜欢现在所谓的大制作电影,动辄几百人的大场面,各种流行元素的堆砌让电影的人物都有些立不住脚。而在过去的电影里,想要表达的只有一件事,就像是一人一生只配一把锁,人家锁了,你就懂了一样,老电影里的故事让人看来回味无穷。而老电影中的演员也比如今的演员美得有特色,过去的美人是美在骨肉里,不是皮相上,呼葱觅蒜也正是将旧时光里的这些美人的形意画了出来。她说:“这就是我追求无脸画的一个原因,我要给观者留足想象的空间。”
  由于创作的无脸小人大多为古人形象,呼葱觅蒜对古代的服饰花纹也有一些研究。她说:“这些细节上的考究是绘画的基础,但是真正画起来却没必要太细致,因为我的画走的是意境,不能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就将画中人物框死。”
  无脸人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服饰和发型很重要。呼葱觅蒜说,她在画女侠的时候,就会让人物的头发很自然地往后飘,显得英姿飒爽,人物身上的衣服会很利索,裤腿都是扎上的;画仙人或是普通宫女时,呼葱觅蒜会让人物身上的披帛随风飘,通过构图来决定衣袂是飘成S形还是飘散出去;画女妖的时候,她就将人物的脸微微侧过去,用发丝勾住脸,让人物显得很魅。
  当上了插画师,就意味着嫁给了人间的许多颜色。可呼葱觅蒜偏偏没有选择现代人所喜爱的亮色。在呼葱觅蒜的画作中很少出现特别艳丽的色彩,她会用很纯正的红色来画飘逸的裙子,用青色画出古代男人的袍子。这些颜色让呼葱觅蒜的画看起来古香古色。
  呼葱觅蒜的无脸人画其实是影视剧的同人画(指对漫画、影视作品、小说、游戏中的人物进行二次创作的美术作品)。她画的电影《大话西游》的无脸小人甚至成为今年上映的电影《大话西游2》加长版的宣传海报。谈及对电影《大话西游2》绘画的创作,呼葱觅蒜说:“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在绘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电影里的场景去复制,而是将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节从电影场景里抽离出来,然后进行重新构图整合。比如,我画的有一幅图是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站在一堆脸谱前,紫霞仙子对至尊宝说:‘我的意中人在附近。’我觉得这个场景画出来很有形式感,当然这幅画也是我自己在这一系列里最满意的一幅。”
  “紫霞和至尊宝站在一堆脸谱前,说‘我的意中人在附近’。我对那场戏的情景触动比较深。在电影《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与至尊宝的感情很复杂:一个人已经想要离开,一个人是想跟他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场面,我就在构图的一角,用了漫天面具、红布来烘托气氛。”呼葱觅蒜说。
  王 兄 李 兄 没 完 没 了 的 故 事
  历史上李白、王维两大诗人,可谓是:一个似谪仙人,一个宛如华山细雪夹着的微风,但是在呼葱觅蒜笔下,李白和王维却成了高冷的李兄和蠢萌的王兄。更有意思的是,在历史上,李白与王维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佛,俩人几乎是同年生、同年死,在长安同朝为官,有着共同的好友孟浩然、杜甫,但是李白与王维一生毫无交集,任凭孟浩然怎样穿针引线,李白与王维都不曾与对方打过交道,甚至他们二人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任何供后人评说的故事。
  而对于李白、王维,呼葱觅蒜更喜欢王维的诗歌。她说:“王维的诗富有禅意,比起李白的洒脱张狂,王维要更加低调一些。王维的诗歌里透着清清淡淡的文人气。记得曾经我看过的一篇文章里说,王维不仅仅是一位琴棋书画文皆精通的大才子,还是一个对自己发妻一心一意的痴情男人,这些也让我对王维的好感度颇高。”
  比起对王维的好感,王兄(王维)、李兄(李白)之间的故事才更让呼葱觅蒜不禁好奇,甚至对此大胆想象:如果唐朝这两位大诗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对好朋友,会怎样?最开始,呼葱觅蒜只是想画两个不怎么“正经”的文人老顽童,在画中,她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生活小片段,比如,下棋、赏花、乘凉、吟诗作对、作画、泛舟、钓鱼、骑马射箭等等。大概画了十几幅左右,通过这些小故事慢慢发展,王兄、李兄就渐渐在纸上活了过来,有了自己的性格:王兄成了现在蠢萌的样子,李兄也越来越高冷。于是也就有了冷幽默绘画小品《王兄李兄没完没了的故事》。
  《王兄李兄没完没了的故事》之所以会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其实也是在于呼葱觅蒜笔下那种闲情雅致的生活,让很多人看了很向往。呼葱觅蒜自己也承认,在创作时往往会将自己带入到故事里,将自己内心向往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生活画在李兄与王兄的故事里。
其他文献
通过调查精河县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下的耕层土壤,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盐分特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冲、洪积扇平原上,从扇顶到扇缘耕层土壤盐分含量在逐渐增加;在不同土壤类型中,草甸土的盐分含量最大;其次是经过人们长期灌耕熟化发育成的灌耕土和潮土;然后是沼泽土和风沙土;最后是灰漠土、灰棕漠土、棕钙土和石质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然因素对精河县耕层土壤盐分含量具有重要影响,而人为因素也起着一定作用。
<正>李志《关于郑州的记忆》第一次听李志的歌便能深刻地记住这个人,其原因要归结于那首歌的名字——《关于郑州的记忆》。同样作为生活在绿城郑州的一员,如同所有来过这里、
期刊
以土壤纤毛虫中的膨胀肾形虫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Ni 2+、Cu2+和Zn2+三种金属离子对土壤纤毛虫的毒性效应。单一离子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作用下,膨胀肾形虫
<正>现代人生活忙碌,不论是因工作或是假期狂欢,总是有借口睡少一些,或以为只要睡足8小时便可,毋须定时睡眠,其实这都是错误想法。精神科专科张汉奇医生表示,生理时钟搞乱了,
延安山地苹果产区被誉为最具潜力的有机苹果基地,该文基于新版国标《有机产品》GB/T19630.1—2011和GB/T19630.4—2011规范要求,针对延安山地有机苹果(含转换期)生产中的生产组织、基
利用陕西省汉中市197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与茶树生长的温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汉中茶叶冻害的温度特征,并提出防御措施和建议。以≤一8℃和≤20C分别作为冬季树体冻害和春季茶
为研究金针菇蛋白质酶解肽对冬枣的保鲜效果,试验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金针菇蛋白酶解肽对冬枣贮藏品质和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清除自由基(DPPH.)能力的影